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五十一章灭汉,吾弟当为尧舜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贞观九年三月,邺城围了大半年,城内民有菜色,饿殍遍地,冬日里冻饿而死者十之二三。毕竟是半年没有物资进来,可想而知城内的民生和物价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离谱状态。柴火、盐这些必备物资除了军队有些储存之外,许多生存必备之物连大户之家都消耗一空。

虽然城中守军已经得知先皇驾崩这个噩耗,但新帝率十万大军南下这个消息,还是让邺城之中人人振奋。

新帝刘承佑是先皇的嫡长子,应该也跟先皇一样骁勇善战吧?

守将韦孝矩却没有这么乐观,他是亲眼见刘玄机独驱千贼壮举的见证者之一,更了解太子是什么秉性。

志大才疏,且不知兵。

如果不是他在过去的一些事情之中把大唐李家彻底得罪了,现在他肯定是要开门献城的。

没办法,他做的事比杨侃还过分。

杨侃当初追杀了十几里路,差点就一槊将李元徽刺个对穿,这样的事都李元徽都能让儿子去劝降,只能说李元徽这人气量大,可以不记恩仇。

韦孝矩做的事就是比较阴损的,李元徽可以不追究杨侃追杀他十八里,那是因为这是李元徽的私仇。

但韦孝矩可是放水淹了数万大军,且韦氏这几年又因为晋殇王的事被李玄庆各种针对,杀了不少人。

因为李元徽不提,也没人愿意招降韦孝矩,毕竟你一個关中人跟河北人混也就算了,你对老乡你是一点不关照往死里打。

这谁还认你这乡党?这时候还给你求情?门也没有啊。

却说十万东拼西凑的一路南下,李元徽却让常雁衡和窦琮等后撤,佯装畏惧汉军威势。

数次交手也佯装不敌,未战先怯。

常雁衡和窦琮一看李元徽的军令,就知道这是骄兵之计。

所谓卑而骄之。

两人强忍着不一鼓作气给这十万大军冲垮了的念头,带并往南向邺城方向靠拢。

刘承佑一看唐军居然不战而走,一定是畏惧我大军的威势,这不得乘势追击?

但左右大臣,包括司徒凌敬、太尉朱灵石全都劝他要稳重,敌人这是引诱我们深入,刘承佑也想了想,心里也有些打鼓,就勉强听了老臣们的建议,稳步向前。

一直快到了五月,汉军直接推到了漳水北岸,已经能看到河对岸的邺城了。

刘承佑提出要主动发起进攻,一众老臣又劝他,说你稳重一点,你爹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都没干过李老四,你这能行吗?

这年轻气盛的人哪能听得了这个话?先前伱们不让我追击,说什么有埋伏,现在敌人就在对面,还不让打?

不行,非得打不可。

刘承佑力排众议,打过漳水去,解救邺都城。

汉军这些时日被唐军的退兵也养出些士气来,嗷嗷叫的开始架桥过河。

唐军这边,这早就做好了准备,汉军一开始渡河之后打唐军立马,连邺城的围都让出来了,直接全军退到安阳和荡阴。

这一手让北汉一众老将是一个个的欲哭无泪啊,李四郎你这不欺负小孩吗?

果然,被围了快一年的邺城解围之后,刘承佑就更膨胀了,什么李元徽如此,都不敢跟我打,你这天下闻名呢,我爹怎么输给这么个人了?

难道我是万中无一的名将之才?

亏了没听我娘的,不然这投了也太亏了。

膨胀之后,刘承佑的目标也很简单,老子要御驾亲征,光复大汉,一口气打到洛阳去。

于是集结诸军南下进攻荡阴。

一路退退退的唐军将领早就憋坏了,齐声请战。

李元徽见到战略目的和士气已经达到了,于是也下达了军令,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李元徽率中军,柴荣率左军,朱德裕率右军,三路齐发,又命常雁衡、张坚、罗士襄、张谨跟人分别率领骑军进行包抄,猛攻汉军侧翼。

汉军刚刚渡过漳水,还处于立足未稳的状态,唐军这一反攻声势极为浩大,漳水之南数十里的广袤平原上,多路唐军齐头并进,声势令人望而生畏。

刘承佑看见唐军反攻,心下强装镇定,当即命太尉朱灵石率军抵挡。

李元徽以朱德裕为前军总管,率左右武卫的四万精兵原本是作为殿后,但一声令下马上就作为前军开始冲锋。

左右武卫的江淮十八老营军早就跟朱德裕在二十日灭东魏之后,一并威震海内,早就是天下强兵。

这些时日遵守军令一直避战也是避了一肚子的火,现在后队变前队,却不是最早接敌的队伍。

看到汉军阵型松散,尚未组成严密的军阵,唐军的骑兵快速前插。

李元徽在李承道回来之后,就把尉迟敬德、段武达、高盎所领的护军骑兵交给他统率,加上原本就归属统率的左武卫张一仙和席君买所部,共有四千骑。

李承道在看到汉军的情况之后,当即请求率军出击,不给对方整队的时间,毕竟朱德裕的步军行动自然是不如骑兵迅捷。

得到父亲同意的李承道当即率队前出,带着一众猛将迅速出击,直奔汉军朱灵石统率的前军打了过去。

其实当汉军完全渡过漳水的时候,这场胜负就已经注定了,提前在滏口陉埋伏的唐军发动了进攻直接以小船去烧毁汉军的浮桥,也切断了汉军最后的退路。

只有朱灵石率领的前军抵抗强烈,维持了幽州边军的尊严。但唐军的全面反攻,让他汉军的左右军直接就被打崩了,刘承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明明前几日.不,前一个时辰唐军都畏惧他的雄风,怎么瞬息之间形势就变了?

唐军反击之时,刘承佑本人正在带着中军进入邺城,还准备嘉奖勉励韦孝矩为首的邺城守军。

但前方的形势瞬息万变左右亲卫已经开始架着他逃跑了,刘承佑却道我身在坚城之中,敌军攻过来却要逃跑是什么道理?

司徒、尚书左仆射凌敬道:“邺城本就是死地,被围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进入邺城大军人多,势必造成自相践踏,唐军可以顺势攻入邺城,不如迅速渡河,我军的渡桥虽然被烧毁三座了,但还有两座,并且尚有渡船”

刘承佑这次选择了听从这位一直被父一直倚重的谋臣,迅速在亲卫的包围下前往漳水浮桥北返。

而刘承佑的北逃也带动了邺城城内的军民,因为没人想在这座城里继续待下去了,即便是韦孝矩压制不住了,不得不加入逃跑的队伍。

汉军形成了大面积的溃逃,甚至邺城守军全都在溃逃之中,唐军全线追击,战场形势在汉军最初的抵抗之后,就变成了一边倒。

甚至汉军开始出现成建制的投降,薛安都、卢爽等汉军大将全都率军归降了。

邺城没跑的人也打开城南大门向唐军投降,李元徽命朱德裕率队进驻邺城,清剿反抗势力并拿出军粮接济邺城民众。

于是邺城民众皆叩谢齐王恩德,称大唐为“仁德之师”。

邺城之战,唐军斩杀汉军万余人,俘虏和主动归降的多达六万众,汉军为了逃跑自相践踏和被挤入漳水者不计其数,最后唐军这边看不下去了,李元徽下令救助。

汉军方面,十万大军只有数千人随着小皇帝刘承佑过河逃跑,太尉朱灵石战死,大将军张世武战死,斛律金和斛律明月父子,司徒凌敬,等文武跟着刘承佑一起逃出生天。

而唐军则迅速派出了骑兵进行追击。

汉军则一路北奔,唐军多部骑兵前后包抄,最终堵死刘承佑回信都的道路。

不得与斛律金父子只能保着刘承佑一起向幽州逃去。

唐军则兵临信都城下,李皇后闻言哀叹不已,信都北汉朝堂的上下震动,人心惶惶。

五月,李元徽在安顿好了邺城之后,挥师北上,分遣大军收取河北,一路上势如破竹,河北各郡县望风而降。

朱德裕留守魏郡安定后方,李药师收取赵郡,张坚收取巨鹿,侯浚收取河间,张镇恶收平原,程知节收取渤海,段雄收取清河,李元徽的大军则直驱安平郡信都城下。

常雁衡和李承道率诸部骑军则北上幽州。

五月下旬,皇太后李氏下诏出降,让其亲弟李孝常和宰相崔廷弼,车骑大将军赵襄三人前往唐营请降。

一进了唐营,三人就见到了排列在两边的唐军,威武雄壮。崔廷弼尚能保持宰相气度,赵襄到底有武人风范,皆目不斜视,昂首而行。

只有李唐皇室出身的李孝常,心虚的不行,走路都有些颤颤巍巍。

他是真不想来,太尴尬了。但没有办法,他的亲姐对他说了,你要是想活着就得去。

三人进了大帐,李元徽看着他们,先是让人把李孝常拖出去打一百仗。

崔廷弼和赵襄对此都没有意义,因为这还真不算折辱他们这些降人,那是人家家事

打完了之后,李孝常又被拖进来,李元徽没再管他,反而让李青莲和崔廷弼磋商具体投降的事宜,自己则带着赵襄在营中走了走,也算是叙叙旧。

赵襄是刘玄机的一手带出来的老兄弟,也曾在李元徽的麾下效力过,北汉的李太后选的这个几个人也是费了许多心思的。

至于磋商的内容,其实也没有太多商量的,基本上就是唐军开出什么条件和要求,北汉这边都得照单全收。

毕竟是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程度,兵临城下你这是出降,没有多少资本用来谈判了。

六月初一,信都城门洞开,李太后带着小儿子李承基以及刘玄机的一众子女,北汉文武官员归降大唐。

冀州全境由此平定,随后李元徽命人将刘玄机的子女还有李太后等全都送往长安,自己则继续率军北去。

出发之前,李元徽跟这位堂姐见了一面,宽慰她一番。毕竟都是李家人,这堂姐当初还是自己做媒嫁给刘玄机的。

李太后原本还想替自己的大儿子求求情,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下去了,这话就没法说。

因为刘承佑至今还在负隅顽抗,还在幽州准备跟大唐再干一仗,怎么求这个情?

六月中,李太后一行人和北汉官员在李长恭的护卫下前往长安。

李元徽继续率军北上幽州,一路势如破竹,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

即便到了涿郡刘玄机的老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先锋几日就破城了。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刘承佑还真能跑,这次直接跑到塞外了,属于刘家老祖宗附体了。

司徒凌敬因为一路颠簸,病逝在了涿郡。

刘承佑出塞,投奔了东部突厥,并且被突厥突利可汗封为了定李可汗。

李元徽听了这个都想笑,这能跑的劲头,倒还真是得了老刘家的真传啊。

一直到九月,幽州各郡县被彻底平定,渝关、卢龙塞等燕山山脉的防线被唐军所掌控,至于辽东还处于还高句丽占据之中。

随后又派遣李药师、常雁衡、李承道、侯浚四人率领骑兵突袭辽东。

李药师与李承道率军出渝关,常雁衡和侯浚率军出右北平,两支队伍各有骑兵一万,一路连破高句丽大军,但却因为襄平有了防备,未能一战而下。

李药师等因为军队征战许久,且没有携带大量辎重,钝兵坚城之下,日久容易生变,于是在十一月退兵。

好在追击部队都穿的绵甲,即便降温了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冻伤情况。

虽然没有拿回辽东,并且北汉皇帝也遁入塞外,但北汉仍旧实际上灭亡了。

大唐基本完成了混一天下的大业,长安和洛阳都在庆贺北汉灭亡。

李元徽却前往刘玄机的墓前祭奠了老友,然后为了收买人心还颇为给面子说了一句。

“若刘兄尚在,我安能至此?”

这句话其实单纯就是给面子。从形式上说刘玄机的死的确加速了北汉崩溃,但刘玄机就算不死,北汉也最多就是多苟延残喘几年罢了。

大唐一统天下的大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了。

而这句话,专属征服者和胜利者。

等到北汉的一众皇族入长安之后,李玄庆封了堂姐为广元长公主,刘玄机的嫡子刘承基为安乐公,其余的也都封了郡公,赐长安宅邸。

同时在贞观九年的冬至祭祖之时,命人做祭文告宗庙,对他李玄庆在位期间的功绩是大书特书。

无论如何,大唐是在他治政期间,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大唐自李源于蜀中起兵,李二和李四兄弟在陇右、江淮响应,夺取长安、洛阳这两都不过数载,却被河北绊住了脚步,跌了大跟头。

这一跌倒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间,李源和李二凤父子先后亡故。

好在李三和李四兄弟执掌大唐之后,精诚合作,秉承着肉烂在锅里的原则,南征北战,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这是兄弟两人的相忍为国,心神无二换来的。

李元徽征战河东河北之时,在长安但凡敢言齐王拥兵不前,心怀叵测之人,被李玄庆全数诛杀。

他本人更是倾关中之所有,全力支持兄弟在北方的作战。

这才有了大唐的一统天下,南北再度归一。

冥冥中,这些能够对权力保持克制的人,自然会拥有他们该有的一切。

李三配得上这份功绩,李四亦然。

在涿郡过了贞观十年的春节李四,又对整个河北进行了权力洗牌和驻军的任命。

以张镇恶为都督幽州军事,张谨为幽州刺史,李承道为涿郡太守,李延宗为渔阳太守,徐乾德为辽西太守。傅惟学为右北平太守。

侯浚为冀州刺史,柴荣都督冀州军事。

北汉归降的将领全都发往了长安和洛阳任职,所有降兵全都被打散整编。

左右武卫和左右威卫,加上天策诸军全都驻扎在河北。

同时,李元徽征召了大批河北四姓子弟为官,也就是范阳卢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这四家,并对河北齐民编户,大索貌阅,清田丈亩。

然后河北莫名多了一群义军和反抗者,甚至发生过有人试图刺杀李元徽。

但二十万唐军就驻扎在河北,河北的豪强们很快就明白了,你战场上都没打过,这时候在想搞什么事也来不及了。

不过大唐为了平定河北各部的震动余波,彻底完成对人口、土地的清查,也足足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把所有的工作全都推行下去。

这期间李元徽一直在邺城、涿郡、晋阳之间往返,哪里有人抗拒,唐军骑兵基本上朝发夕至。

硬是用刀和笔把这两样东西给推行下去了。

这期间长安城里关于齐王要自立为帝的传言不绝于耳,但李三郎依旧痴迷造人,并且总算有了成果,后宫填下三个皇子。

不过李三郎本人的身体确是越发的不好,等到贞观十一年十月,平阳长公主薨了。

人在晋阳的李元徽和人在邺城的柴荣全都反回到长安奔丧。

贞观十二年,李四郎就留在长安过了春节,准备过了十五就返回洛阳坐镇。

但还没等过了十五呢,李三郎这边就染了时疫,没几日就高烧病重的起不了床了。

李三郎原本已经发烧说胡话了,但口中却一直念叨“四郎”“吾弟当为尧舜”

李元徽入宫一看,好家伙胳膊腿上全都是红疹子,这怕不是丹毒吧?

一询问内侍,李元徽顿时冷汗直流好家伙,这几年他三哥丹药还真是没少磕。

不过李三郎到底还是比较清醒,急招几位宰相和大将军和重要的宗室至病榻前,将所有国事全都委托给李四郎。

同时再次明确,“若朕不豫,齐王继承大统。”

然后又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再次重复了那句话。

“吾弟当为尧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3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