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四十七章定鼎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刘玄机是个极为果断的人,他知道这种情形之下,强冲唐军大阵绝对是得不偿失。去往壶关的路已经是死路一条了。

因此他果断放弃了去壶关县城,连打都不打,率队转道直奔潞县去了。

他这一走,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投子认输。能做这样的决断实际上并不容易,

而壶关县的所堆积的所有军资、粮草辎重也就意味着全部放弃了。同时还包括壶关守军数万人。

但要是跟唐军在当道继续打下去,只有迅速击破当面之敌,才能可能挽回颓势。

人家阵型都排列好了,你能迅速破阵?开什么玩笑。时间要是拖延下去,那就是万劫不复了。

因为身后的唐军追着汉军的溃散的队伍也涌上了来了,到时候就连他的中军精锐就得被裹挟。

刘玄机的足够果断也的确是让汉军保存了最后的元气。

壶关守军被打的崩溃在即,李元徽则指挥各部“宜将剩勇追穷寇”。

李承道把东方狄和他儿子的收集挂在自己的马脖子下面,对着汉军大队就是穷追猛打,连续迫降了七个折冲府汉军。

张镇恶和张坚还有常雁衡是一路疾驰才把李承道追上,此时李承道的重装骑兵人困马乏了,于是他下令重骑留下休息,并且沿途看押俘虏,换了一匹备用马之后,又和张一仙、席君买带着轻骑与几个长辈再度上阵追击。

侯浚、宇文萧等唐军大将也全都把步军放下带着少量的骑兵精锐加入作战,汉军的将领们,基本上全都放弃了大队,带着亲卫开始逃窜。

李药师在鏖战了小半日之后,也终于把壶关守军击溃了,并顺势夺取了壶关县城。

韦孝矩原本想要放火烧掉军资和粮草,以免被唐军所取用,但是时间上已经完全做不到了,因为堆积如山的物资,你想要放火烧掉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他所能做的只有弃城而逃。带着精锐部曲迅速靠往潞县。

此战,唐军斩首两万余,俘虏汉军达五万之多,将西涧、封田、黎亭三座戍城,以及汉军存放粮草和军资的重地壶关县也一并拿下。

也彻底取得了浊漳水的支流的控制权,而这场仗也意味着,北汉元气大伤,无力再跟唐军打这种超过十万人规模的野外会战。

唐军大帐之中,灯火通明,李承道提着东方狄的脑袋进了帐中,然后单膝跪地道:“拜见元帅,此是北汉辅国大将军东方狄之首级。”

李元徽大笑道:“好,今日之战,左武卫中郎将李承道,横贯汉军大阵,斩杀敌军主将,当为首功,诸位可有异议?”

“没有。”

“大王处事公断,我等无异议。”

左武卫大将军朱德裕更是朗声道:“北海郡王勇贯六军,斩杀汉军主将东方狄,自然是首功,哪个敢有异议就去提了刘玄机的首级来再说话!”

江淮系将领自然服气的,至于关中主将也是一個个都没意见,毕竟那是临阵斩杀敌方主将,夺取敌军大纛,这要不是首功才说不过去。

其次,常雁衡、段雄、朱德裕、窦琮、李药师等人皆为次功。水端的很平,处事也足够公道,让一众将领全都说不出话来。

刘玄机守在潞县,收拢败兵,看着报上了的一众将领的伤亡名单,叹息良久,几度落泪。

能回到潞县的汉军,不足四万人,韦孝矩的后军几乎损失殆尽,开府大将军宋靖战死,将军郎将以上,或战死或被俘者十余人。

至于前军,更惨了主将东方狄兄弟父子四人被阵斩,开府大将军蒯恩战死,傅弘之被俘,薛安都和斛律明月两人死战得脱,将军郎将战死和被俘者超过三十人。

差不多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整个上党盆地之间到处都是汉军的溃兵。

经此一张,几乎是可以说将大汉的国运都打没了。

第二日,李元徽亲率十万唐军继续进攻潞县,刘玄机亲自率军抵挡,才勉强挡住了唐军的攻势。

李元徽惊讶于汉军中军居然还有这样的战力,看来是还保持着完整的建制,因此就叫停了进攻。

刘玄机派遣使者来到唐营,想要拿回战死的几个将领的遗体,包括东方狄父子和蒯恩的尸首,表示愿意将潞县让出来,退往壶口关。

李元徽闻言大笑:“刘玄机却打的好算盘,他只剩下数万中军,又输了上党之战,这潞县早晚是我的,他现在却要用我的东西来做交换?哈哈哈.”

使者崔叔方闻言却道:“上党之战大王您击败我军,自然名扬海内,但我大汉仍旧有数万精锐,可做困兽之斗,唐军想要拿下完全拿下上党,又要多付出多少士兵的生命的?”

李元徽道:“好个伶牙俐齿的,不愧是清河崔氏子弟,气度不凡。”

崔叔方实际上在唐军的中军大帐,面对着坐在上位的李元徽,和帐中的一众刚刚经历过血战的将领们,实际上心里慌得不行了。

但世家出身,从小就培养的礼仪和气度,让他还是保持着淡定和理智。

“多谢大王褒赞,外臣不敢当,还请大王准许,让我把几位将领的尸首带回.”

崔叔方用了个恳切的语气说话,但其实心里已经不抱希望了。

但没想到李元徽却准了:“东方狄父子兄弟四人,还有蒯恩等人的尸首我已经命人收敛,你可以直接带回去,虽然是两国交兵,但彼辈皆殁于王事,自当归乡安葬”

崔叔方则惊喜道:“多谢大王开恩。”

李元徽道:“回去告诉刘玄机,让他早日退兵回河北吧。”

崔叔方回到潞县之后,将唐营之事诉说,刘玄机闻言苦笑道:“李四郎还是李四郎,即便两国交兵,也不改其宽厚本心。”

随后又亲自看过了东方狄父子等人的尸首,哀伤不已,命人将灵柩运回邺城安葬。

同时,汉军开始了陆续从潞县撤往滏口,刘玄机亲自带着队伍断后,并先后经历了数次血战,这才让数万汉军撤回了河北。

李元徽这边则挥师北上,拿下襄垣、铜鞮,将整个上党与河东连成一片,并分兵驻守,率大军继续北上与围困晋阳的李怀真等人汇合。

上党之战后,晋阳城内也是人心浮动,而整个大唐则是群情振奋。

长安、洛阳全都在庆贺,即便他们不知道上党之战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但这场战役本身的斩获就足以齐王威名再次远播四方。

整个河北,也都陷入了震动不安之中。

至于并州就更不用了说了,新兴郡诸城全都望风而降,唐军完成了对太原郡除晋阳的之外其他所有卫城的占领,晋阳实际上已经成了孤城一座。

十一月,晋阳下雪了,城内的百姓日子更为难过了。

因为天气一冷,就需要生火取暖,现在晋阳被围,城里自然是没有那么多柴火的,就算是大户人家也不可能存放几个月的柴火吧?有的人家连门都劈了当做烧火柴。甚至都有百姓因为偷取军队的柴草而被抓获,当即就被处斩了。

要是平时这点小事估计也就打几板子,但战时这种事汉军的将领一致认为不能姑息,不然这军队的柴草还不得被百姓偷光了?

除了天冷冻死的,因为缺粮饿死的也不少,毕竟围城快半年了,从五月起唐军就打到晋阳城下了,最初城北还能跟外界建立联系,到了六七月就完全隔绝了。

唐军围着晋阳挖掘了壕沟,防止城中队伍出来突袭,又围着城里假设了二百架投石机,布置了一百具床弩,时不时的就对城中发起远程打击,使得城中军心民心全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王思政和刘长民原本还对于城中军民的有所安抚,告诉他们城中不缺粮食,皇帝陛下亲自带兵正在跟唐军作战,一定能够击败唐军来解晋阳之围。

一直到十月,终于传来消息,皇帝陛下亲征败了。随后唐军主力到达晋阳,让城中的士气彻底跌落谷底。

若不是王思政和刘长民等人平日里还得人心,有些威望,晋阳城里早就崩盘了。

王思政和刘长民,杨侃站在晋阳城头,望着汾水沿线驻扎的唐军营垒,犬牙交错,布置的极为得当,旗号林立,令人望而生畏。

三人眼中,全都有些颓然,他们很明白现在的局势,李元徽汇集将近二十万兵马,北边忻口已经被唐军拿下了,北汉在并州最为强大的一支机动兵力,拓跋为首的代北诸部骑兵已经不可能赶过来支援,河北的汉军主力在上党一战几乎是全军覆没。

没有援兵了,晋阳已经事实上成了一座孤城。

王思政道:“我受陛下知遇之恩,一直所想的就是为大汉尽忠而已,但眼下国家危难,我等坐守孤城,晋阳如今已经是死地了,我有心坚守到底,可城中百姓何辜?我就是晋阳王氏出身,不能为了自己的名誉和连累乡梓父老,我意出城一战,如此也算是为国尽忠,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两位意下如何?”

意思很明白,咱们出城打一仗吧,这么拖下去城里人越死越多,王思政家就是太原王氏晋阳房,这要是因为他死了这么多人,晋阳王家以后怎么有脸面在并州立足啊?

另一方面则是大唐眼看着就夺取天下了,这时候他可以战死全自己的名节,但他不能拖累家族。

杨侃道:“王公所言,某深以为然,我麾下骑兵尚能作战,但战马所使用的杂豆、干草已经快见底了,此时若不战,城中骑兵就都废了”

刘长民听了两人的话也是脑袋嗡嗡作响,良久叹息道:“两位可自决之。”

他本就不是什么大才,能做到征北大将军、并州都督,爵封郡王,全靠族兄刘玄机的提携。

因为他姓刘。所以要他投降是不可能的投降的。

至于杨侃和王思政准备出城一战,他自然不反对,甚至两人现在要投降他都不反对。

这时候他就是再是个庸才,也能看得出大汉已经日薄西山了。现在大厦将倾,即便想要谋生路,又有什么稀奇的?

于是三人约好,三日后出城作战。

但这三人却没想到,当夜就有人打开了晋阳南门,唐军入城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9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