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七章居外则安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三月下旬,李元徽赶到洛阳。

此时,洛阳已经不算是东都,大唐唯一的都城就是京兆府,也就是长安。

进了城之后,李元徽并没有沉醉维柔乡之中,而是亲自去大理寺狱中把李药师领出来了。

已经四十岁的李药师见到李元徽,很是意外,“您是齐王殿下?”

李药师虽然在狱中,但也知道大唐建立,以及李源诸子封王的消息,毕竟这位可是陇西李氏出身的,虽然不是一房,但也算是同族。

作为世家门阀的一员,虽然下狱了,但大家也都知道,大概是不会被杀的,所以虽然在大理寺但其实日子也没那么差。

消息更是灵通的很。

“久闻李先生之大名,先生用兵如神,堪比韩白卫霍,今日得见,真是我的幸运啊。”

李药师身穿寻常袍服,长相清俊,身材高大,虽然在狱中,但也保持着士人的风度。

李元徽的态度,好的让李药师有些意外。

“齐王殿下过誉了,李某败军之将,何足道哉?”

李药师没有因为李元徽的几句好话就飘了,即便这位大唐齐王真的如他所言,欣赏他的才能。

李元徽道:“先生不必谦逊,我已经跟陛下请命赦先生之过,陛下也说先生是人才,如今天下未定,我大唐初创,百废待兴,还请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李药师闻言,也终于是放下心来,因为对方摆出的态度,的确是礼贤下士,请他做事的。

这样的话,那就没必要担心了。

“多谢齐王厚爱,李某愿尽绵薄之力。”

李药师答应的很痛快,因为早在颍川之战开打之前,李元徽就给他写过信劝他投降,那封信他当时虽然没当回事,但也记得大概内容,心里对他的用兵才能推崇备至,倍加赞誉。

但是李药师还以为这小子是来忽悠我投降的,还说出这种话来框我.

不过今日李元徽直接就来大理寺捞他,这就说明极为重视了。

说句严重的,这是搭救之恩加上知遇之恩。

加之李元徽过往在经略江淮,对抗群雄所展现出的才干和气魄,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回到洛阳的齐王府中,李元徽带着李药师跟一众幕僚和部署见了面,随后宣布:“李先生用兵之才,我钦佩不已,从今日其,李先生就是我镇军府司马。”

李元徽原本是打算表李药师为豫州刺史,但把人捞出来之后还是觉得不太合适。

首先李药师还寸功未立,直接坐上刺史,这会让很多人心下不服。同时李药师也没有展现过治理地方的才能,所以李元徽就给李药师换了个岗位。

豫州刺史的职位,李元徽决定留给郭风和。

然即便是镇军府司马,这个官职也让众人觉得李元徽对李药师的器重还真不是嘴上说说的。

因为镇军府幕僚之中,以长史和司马的职级最高,其次才是两个从事中郎和军咨祭酒。

其中,长史肯定是留给李百室,两个从事中郎依旧是于智宁、高侃。

李青莲虽然只是军咨祭酒,但同时担任了中军督,除了幕府之外还有军职。

独孤颍、李淳风是记室参军,掌书疏表启,宣行教命。

总的来说,镇军府现在仍旧处于人才匮乏。

来到洛阳除了捞人之外,李元徽还要接受三万多降兵,以及瓦岗军的部分队伍。

瓦岗旧人分成了三部分,最猛的几個猛将,秦伯圭、秦仲玉、羊献果、翟思训以及他们的部众都在秦王府效力。

而最有大将之风的徐懋功,猛将单雄信,程知节,以及智谋出众的崔孝同,则在晋王李玄庆手下。

慕容三藏、黄君汉、陈登云、贾雄这几人则被分到了齐王府这边。

其中慕容三藏跟李元徽的年纪相仿,但见识出众,雄毅而有谋略,是能够独挡一面大将之才。

而黄君汉是当年放走翟让东郡小吏,为人忠正,有胆略。

陈登云是当年结识的齐郡五人之一,也是这五人之中唯一投在齐王府的。而且他还是慕容三藏的亲舅舅。

至于贾雄,同样善于用兵,胸怀韬略。

这几人所统率的部众只有数千人,但瓦岗在兖州和徐州的部众尚有近十万众,这些兵力自然是良莠不齐,李元徽命这四人为总管,要他们从这十余万部众之中,精选三万人马。余者全部归为屯田兵。

而洛阳的降兵,李元徽则是命独孤求玉为总管,从中拣选精锐,得一万余精锐。

杜并和裴行方两个好友也在其中,李元徽也分别提拔他们为郎将。

独孤求玉曾经也是骁果军十郎将之一,跟李元徽关系一直都很好,这次也是得到了任用。

忙完了这些公务之后,李元徽又去慰问了陈棱的家属,忙活完了都准备走了,李元徽又想起来还有两件事没办。

第一件事,他去了齐王府,前燕的齐王府。目前改成大唐的东莱郡公府。

前燕齐王慕容据对他很不错,他的儿子慕容圭现在虽然降爵成了东莱郡公,但总算是衣食无忧,大唐也不差前燕宗室这口饭吃。

得知齐王殿下来访,慕容圭很是意外,毕竟在不久之前,他也是齐王

慕容圭是很识时务的人,本来在他父亲和伯父相继去世之后,王府的日子就不怎么好过,西军围城的时候,也是整日担心。

反倒是李唐立国之后,他作为前朝宗室反而觉得一块石头落了地。

首先大唐皇帝的李源本来就以仁厚著称,其次他本来就是旁系了,也没什么威胁。

而李元徽说展现出的和煦态度,更是让慕容圭放心了。

李元徽也给慕容圭一个出来做官的机会,汝南郡丞。一郡的副长官,这要是在前朝,他一个亲王哪怕赋闲在家,他也不会出去做这种官。

但到了大唐,他觉得去世的父亲真是留给他这么大的一份遗泽,能在大唐出仕,那就说明人家是肯带着你一起玩的,官职哪怕不大,但是有实际事务给你做,就说明你有上升的空间。

慕容圭连忙拜谢,“多谢殿下,大恩没齿难忘。”

李元徽笑道:“不必客气,你我也是亲戚,早年我也受过令尊提携之恩,你私下可以唤我一声姐夫.”

“殿下抬爱了”

见过了这个堂小舅子慕容圭,李元徽又去把亲小舅子慕容克邪从原来的吴王府接了出来。

因为年纪小,并且身份敏感,慕容克邪这个前燕的卫王,在大唐见过以后,也被降爵为下邳郡公。而太妃韦氏,则被封为韩国太夫人。

慕容佳音特别写信给李元徽,请求他把这个最小的兄弟带到江淮,因为慕容佳音觉得如果带他出洛阳,那么这小子可能很难活到成年。

毕竟他是昭武帝的儿子,前朝的嫡系血脉。对于本朝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杀了,消除威胁。

李元徽想了想之后还是同意了这个要求,待在他身边,能接触的也是江淮人居多,所能造成的威胁就非常可控了。

从前燕的吴王府出来,李元徽带着小舅子又去走了一趟亲戚。

前燕征东大将军、渤海郡公高晃家中。

改朝换代之后,高晃仍旧被保留着渤海郡公的爵位,加抚军大将军,却没有实权。见到李元徽来同样赶到意外。

李元徽之所以来看望他,主要是因为高晃也是在帮助过他的。并且其子高盎就在江淮军中。

两人一番攀谈,颇为投机。

高晃的身体看起来好了很多,说了许多骑战、步战、水战、守城等诸多战法,与其谈论兵事也算是受益良多。

最后,高晃还赠予他一番话,颇有深意。

“殿下如今不过弱冠之龄,就已经位极人臣,权制一方,自古少有,然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陛下尚春秋鼎盛,殿下即便心怀大志,也当屈身以待,不可急躁”

“长安,非殿下用武之地.”

“重耳居外,则安也。”

李元徽闻言,没有开口怒斥高晃挑拨离间,而是郑重一稽。

“多谢大将军赠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6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