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七章难断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目前江东曹魏在拿下三郡之后,拥兵二十余万。

但这总数达到二十五万左右的大军之中,但是堪称精锐的很少,只有数万左右,大部分军队成分都良莠不齐,武器甲胄也很希缺。

其中,曹元静手下有一支八千人精兵,是大魏军中最为强悍的部队,骁勇善战,是他起家的老底子。

这八千人全部都是丹阳人,曹元静本人和他的主要班底,主要部将都是曹氏宗族子弟和姻亲嫡系。

楚王曹成、太子曹炎手下也都各有一支以丹阳人为主要班底的精兵,人数都在三四千人上下。

大将军苗先云,前将军李成嗣,后将军刘长彦等人也都是如此。挑选精壮为卒,把最好的甲胄、装备,甚至粮食都优先这些精锐。

而魏军的主要作战模式,就是用以精锐亲军为鞭,驱使各路杂兵、义军、流民以人海战术消耗对手。

在关键时刻出动精锐亲军来一锤定音,奠定胜果。

如果是对手太过强大,前面的队伍一触即溃,那么后面精兵也能从容后撤,只要这些精兵还在,杂兵消耗多少其实都无甚所谓。

此外,左将军朱浚、右将军陆恭仁,卫将军顾常,领军将军贺崇俨,护军将军张弘景,这些江东大族的将军们,手下各有数千乃至近万的部曲。

这些豪族部曲其实战力相当可观,训练和装备都不错,但作为世家大族们的家底本钱,作战风格非常的保守。

所以仔细算下来,整个大魏账面人数上多达二十七八万的庞大规模军队之中,主力精锐也就是五万左右。

曹元静亲自率军进攻豫章,前将军李成嗣、后将军刘长彦,左将军朱浚,右将军陆恭仁,这些人除了麾下精锐部曲,各自也统领万余人左右的杂兵,在加上水师,总人数在八万左右。

而苗先云和曹成两人带领的大军,基本上囊括了余下大魏所有能战的部队,除了太子曹炎要留守建邺。

大江南岸的动静,自然是瞒不过北岸的镇南将军府。

人在合肥的李元徽在得知江东魏国开始大量聚集粮草,并且征集船只这些消息之后,不需要多想就知道这是要打仗了。

不管江东是出兵豫章,还是跨江进攻江淮,都意味着一场大战。

军令立即发出,包括巢湖水师在内,以及还在各地征召新兵的各营,全部往沿江方向集结。

江淮包括江东以及荆州地区的巨大舆图悬挂在帅堂里,中央还摆着一个巨大的沙盘。

李元徽召集了目前在合肥的将领,如虎威将军刘玄机,护军萧释之,鹰扬郎将陈瑱,别部司马何贵,殷拱,周本,郭兴,夏侯元弘,以及李青莲、谢巽等幕僚合计十余人,商议军情。

众人的判断初期的一致,曹元静的目的是豫章。

豫章郡的地理位置在大江上游,对下游的魏国造成的威胁比对岸的江淮还大。

而且李元徽早就让广陵一线,对两处能够大规模渡江的战略要地进行了重点防御,不说是固若金汤,但绝对能够撑到援军过去。

至于走濡须水进巢湖,攻合肥,这条线路是没问题,但合肥是坚城,周边又有水流掩护,想要围城都困难,短时间不可能拿得下。

拖时间长了,豫章的水师若是沿江直下,都不用搞太多花样,直接凿沉两艘大船就能短暂的封锁濡须口,或者就专门盯着江东的运粮船队。

就能让江东大军不上不下,卡在巢湖和濡须水很难受。

所以先取豫章对江东大魏来说,是最为合理的安排。

而且从江东魏军的历次作战来看,出兵的战略时机都把握的非常好。

曹元静最早开始反燕是在朝廷二征高句丽的时候,当时作为私盐贩子的曹天子也就没想到自己居然还被官府征召去辽东打仗。

那去辽东打高句丽的还能回来嘛?头一次他们县里应募去了几百个,一个都没回来。

索性就直接反了。

曹元静虽然反了,但却只是带着人劫掠一番之后,钻入黄山和天目山一带,积蓄实力。

直到杨巡造反,天下震动才出来搞事情。连续数次击败丹阳郡和吴郡的郡兵,声望大涨。

不过面对征南大将军宇文谭的江东镇戎军,就是一触即溃,望风而走。

这也给了宇文谭以及朝廷一众错觉,那就是曹元静这个贼子虽然狡诈,但却不足为虑。

宇文谭心中可能也是存了些养寇自重的想法,最后等到慕容英驾崩,梁王造反之际,曹元静才算真正漏出獠牙,展现出真正的实力,一举攻克建邺,随后更是连续拿下了吴郡和会稽,声势甚至一度赶超瓦岗的翟让。

如今更是登基称帝,雄踞一方,已经出色说明了江南这支曹魏政权并非是简单草台班子。

小看这些豪杰,那是要吃大亏的。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也就简单多了,李元徽需要做个选择。

豫章郡,救不救。

从目前江淮军目前的状况来看,救不了。

水师和各部有一大半是新兵,靠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上战场,众人都有疑虑。同时水师的战船数量也不足够把几万大军运到豫章战船。

甚至能够完成沿途护送的任务都是个问题。

而以曹军的兵力人数来说,是完全有能力两线作战的。

所以最后军师祭酒李青莲、参军谢巽都建议弃守豫章郡,把力量全力收缩回江淮。

并固守庐江和濡须水,以及历阳、广陵一线。

护军萧释之却提出了一个策略,“围魏救赵”。

也就是等到魏军主力去进攻豫章之后,不守濡须口,而是把巢湖水师提前调出来,把魏军偏师引诱上岸,让他们去打合肥。

而巢湖水师则由淝水进入淮河,绕道洪泽湖,高邮湖,走运河,从广陵出兵,奇袭京口。威胁建邺。这样魏军就必须回援。

但这个计划存在不小的风险。放魏军去进攻合肥,要是合肥有些闪失,那江淮的局面可就乱套了。合肥可是江淮重镇。

鹰扬郎将陈瑱却提出,萧释之的战略可行,但却应该换个思路。

那就是濡须口绝对不能轻易放弃,应该重新在东关旧地再重新夹河立寨,以抗拒江东大军。

因为他们是必然要从濡须口北上的。

东关,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在濡须水修建的一座关隘,是东吴与曹魏对抗的前沿。

从这里固守,而后分梯次后撤,引诱江东大军北上进入巢湖,去打合肥。

这样从时间上来说,无疑是更充足,并且即便是京口偷袭不成。也可以迅速顺大江直上,抄江东魏军的后路。

这些谋划都有可取之处,却好像都欠缺点什么,让李元徽有些踌躇。

一时之间难以决断。

(各位看官,新年快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82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