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一十九章时不我待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以镇东大将军、卫国公李药师为都督淮南诸军事,使持节。

其麾下还有左威卫将军刘伏威、左威卫将军陈瑱、捧日军左都督徐乾德、捧日军右都督傅惟学、天武军左都督谢叔方、天武军右都督羊献果

各路精锐大军合计三万有余,这还不算江州水军和目前淮南各部,总兵力加起来足有六七万人。

这样的阵容,将星云集,既不缺乏深谙兵法的大将之才,如李药师、徐乾德,也不缺乏治军严整的名将,如谢叔方、陈瑱,至于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猛将就更不缺了。

羊献果、傅惟学、刘伏威这都是能堪称万人敌的猛将。

李元徽觉得自己已经足够重视江东的东魏政权了。

去年灭西魏之前,要是说对江淮一线所疏忽那李元徽是承认的。

经过去年的一系列战事来看,江东东魏已经组织起了一支战力不俗的队伍,在这种乱世争霸之中已经够看一阵了。

但他们要面对的可是李药师啊,是“军神”,T0级名将。

这明星阵容要是打不出战绩来,那只能说有点太假了,砍几个都不冤。

目前如果是两线大规模作战是没法负担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对北汉是长安主导。齐王霸府诸部只需要策应,所以在保持着北方的足够兵力之外,南方如果局部打一场还是能够支撑的。

原本李元徽是一直想要等北方安定之后,自己去主持收取江东的作战任务。

但最近北豫州刺史卢象,扬州刺史谢巽,大理寺少卿、天策府司法参军张抚等重臣僚属先后病故,这些人都是李元徽江淮起家的时候重要幕僚和部下,一直担任要职,如今先后病故,感伤之余,他也开始担心自己手下这批重臣大将,以及百战老卒,如今在不惑之年的居多。

有些人则快奔五十了。基本上处于巅峰期,若是拖下去,错过了这些人的巅峰期,开始走下坡路,到时候李元徽自己虽然年轻,熬得住,但若是军中后继无人,就会出现战斗力短缺。

即便是现在重点培养的这几个年轻一代的,段绍、蓝誉、朱文正、李保、李长恭、李延宗这些子侄辈,虽然潜力都不错,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撑起场面的。

李元徽还想着混一天下之后,继续向外扩张,把草原问题和西域问题全都解决掉,如果还有余力把喜马拉雅南面的邻居也解决一下。

这都需要时间,最好是让这些大将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都去开疆扩土。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一统天下,拿下帝位。

没有这些一起带起来的大将和老军,李元徽争位的底气都不足。

所以他决心要加快进程,尽可能利用大将和老兵们巅峰期解决战斗。

比起统兵的大将们,甚至老兵的问题还要严重几分,各军的战斗力全都非常依赖于老兵。而现在这批老兵大都快当了小二十年兵了,从前燕就开始当兵的大有人在。

就是最早一批的江淮老军,也多在四十上下了,毕竟李四自己都年过而立,三十出头了。

所以长安方面的战略,李四觉得完全可以接受,并且愿意全力襄助。大唐已经因为内耗失去很多时间和机会了。

李元徽在送往长安的奏表之中直接表态,你三哥就是咱大唐现在的扛把子,你说咋干兄弟我绝没二话。

李三当众让中书侍郎姚懿在大殿之中当着一众朝臣和心腹的面,宣读了这份齐王奏表。

一众当初对齐王的态度有所疑虑的朝臣们直接被打脸了,全都表示陛下英明,您跟齐王殿下你们兄弟感情是真好.

朝臣们有疑虑其实也是常事,毕竟年前这个时候东宫和晋王府还因为一些事争的不可开交呢。

但现在皇帝和齐王这哥俩就完全不一样了?太上皇在位的时候齐王好像也没这么好说话啊。

而在更早的一些时候,江东的军队同样开始了集结,在汉军出邺城之前,率先出兵,十万大军从建邺出发,一路沿着长江而上经过濡须水进入了巢湖,并征召此前叛唐的庐江诸豪强,合兵两万,共十二万人,准备进攻合肥。

不久之后,十二万汉军从邺城出发,经过滏口陉进入并州,同时还有三万汉军从井陉进入并州,目的地同样是晋阳。

刘玄机在率大军入并州之前,留下了司徒、尚书令刘道和留守邺城,司空、镇军大将军田弘嗣督冀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苏定边驻守枋头,节制淇水诸军。淇水一线,仍旧保持了三个开府军,三万七千余人。

李三郎在听到北汉皇帝刘玄机亲征之后,封长子李承诲为晋王,监国事,以司马修业为东都留守,次子李承谨荆王,随驾出征。

宣布完了任命之后,当即有大臣站出来说话了:“陛下,皇长子既是陛下与皇后的嫡长子,且仁孝聪慧,敏而好学,正该立为太子,以正国本,臣以为陛下当以皇长子为嗣”

这個时候,这一番话,让大殿上鸦雀无声。

甚至李三郎都有些诧异。

但这个建议被李三郎当庭驳斥了。

“武德六年,朕与太宗、齐王兄弟三个已经定下盟约了,封之于金匮,兄弟相承,朕的儿子如今哪有什么功绩?怎么当太子?皇位我百年之后,那是要传给齐王的”

那御史却反驳道:“如果说有功绩的就能立为太子,作为储君,那自古以来的礼法制度难道都不要了吗?臣以为齐王虽有大功于国,但礼法制度不能乱,乱,国家的传承就要出问题,臣以为此盟约可废之.”

李三郎面露不悦之色,斥责道:“如今大敌当前,你难道是要离间我们兄弟之情吗?下去。”

这么一个大帽子扣过来,这名御史当即有些变色,但李三郎却没有任何的处罚的意思,只是驳斥了他。没有任何的处罚。

甚至李三郎还特意记下了这个人的名字。

名叫魏征,冀州巨鹿人士,任侍御史。早年曾随瓦岗军,曾为翟让的幕僚,后随翟让之子降唐。

下朝的时候,魏征走在宫里的廊道之中,很多同僚都离他远远的。

这时候却有一人喊道:“魏兄。”

魏征回头看,却是黄门侍郎崔孝同。

两人同为瓦岗旧人,待遇却大相径庭,崔孝同当时就受到晋王的招揽,成为其军府的参军,后来更是成为天柱上将府的重要成员,如今担任黄门侍郎,这是门下省仅次于侍中的高官。

以晋王潜邸的身份,将来担任宰相也是可以预见的。

“崔兄。”

崔孝同道:“魏兄,我这里就提前恭喜了。”

魏征道:“喜从何来?”

他心想我刚在大殿上被皇帝一顿训斥,哪来的喜?难不成?再联想到眼前这个人的身份,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崔孝同笑了笑,然后道:“魏兄,且安心等候便是。有今日之刚直,魏兄日后应该能担任侍中这样的高官。”

侍中,门下省长官,宰相之一。

这番话让魏征最初有些不解,但很快就明白过来,他其实是赌了一下,他不相信皇帝不想把皇位传给儿子,所以才会在这种时候进言。

魏征知道自己会被训斥,因为刚才那番话并不利于陛下和齐王兄弟和睦。尤其在这种将要出兵的时候。

但现在他就知道自己,赌对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9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