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二十五章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李源打发李二去凉州巡边,本来是借口,防备突厥。

但没想到的是,突厥没来,但吐谷浑来了。

六月间,休养生息好几年,觉得自己又行了的吐谷浑伏允可汗率军数次进犯凉州和陇右,这季节入寇颇有点一反常态了,因为秋高气爽,马肥体壮的时候才是游牧喜欢入寇的季节。

不过李二在凉州,这些吐谷浑人此时进犯无疑踢到铁板了。

李二带着数千雍凉铁骑,又一次打到了枹罕,斩俘数千,险些生擒了伏允可汗。

陇右诸胡无不畏惧唐军铁骑的威名,先后派人前往武威表示愿意做大唐的藩属

长安城的李源收到战报,自然是兴致颇高的。

太和殿里,李源拿着战报对宰相们说:“二郎又建了奇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封赏他好了,哈哈”

一众宰相也纷纷笑着应和,“秦王骁勇冠绝当世,用兵如神,这都是陛下教导有方啊!”

“陛下有秦王和晋王这样的帮手,何愁天下不定呢?”

宰相里面,裴弘德在前朝就是宰相,司马修业是李源的老朋友,宇文成业是武将转文官,温大雅和裴继则是李源的元从亲信。

而这些人对于立储之事,也是看法不一。

裴弘德和宇文成业对此的态度是,完全不掺和。

司马修业和温大雅是明确支持秦王,裴继的态度则是未曾表露过,按照他一贯的态度,则是以李源的选择马首是瞻。

但李源却从来没有透露过立秦王为太子,也并没有表现出对老三和老四的偏向,反而是对长孙李承安的看重,是朝野皆知。

这种态度就很耐人寻味了,而朝中大臣们各个都是人精,都在猜测是不是李源想要立长孙为储呢?

看过了战报之后,准备讨论洛阳战事,恰好李青莲请见的消息也被宦官递上来,李源就下命令召见。两边坐在的几个宰相,一起听了李青莲代替李元徽做的汇报。

“.殿下考虑燕军兵精甲利,士气正盛,所以命令刘大将军坚壁不出,同时命柴大将军率军渡河佯攻清河、平原,另遣轻骑四出,袭扰燕军.”

“又派遣李大将军率三万众,过轵关,进攻河东,以解除关中之威胁”

“殿下因为前线军务繁忙,不得行,特命臣将军情秉明陛下”

李青莲走之前,李元徽还没决定攻打河东,但作出决定之后,李元徽立即派人飞马疾行,将信息告知李青莲,让其一并面呈李源。

李源闻言,连连点头道:“李青莲,我知道你,你家殿下特意与我提过,说你胸怀韬略,屡出奇谋,今日得见,果然一表人才,听伱今日之奏对,彷如身临其境,不错.”

随后又看向几个宰相道:“你们几位觉得,齐王之应对,可由什么不当之处啊?”

兵部尚书宇文成业道:“回禀陛下,臣以为,齐王用兵,谨慎周道,稳中求胜,并无不当之处。”

温大雅出言道:“臣以为,齐王殿下屯重兵黎阳、朝歌,而另遣偏师攻河东,正合兵法之要诀,所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此番布置,臣以为并无不妥。”

宇文成业又继续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此时关中当派兵渡河,配合齐王攻取河东,不然河东不在我大唐之手,对关中始终是个威胁,燕军可以随时渡蒲坂威胁关中。”

李青莲闻言也开口道:“启禀陛下,齐王也有此意。”

李源闻言,侧过身看向了一旁的宦官,宦官立马明白,马上去让人取了一副舆图在皇帝身侧展开。

李源看着图微微皱眉,其实到了他这个层次的人,天下地理早就烂熟于心。

但每当要做什么决定,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看看图,似乎是想要温故知新,裨补缺漏,或许也就是想看看图上的地名。

“刘玄机骁勇善战,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几乎吞了整个冀州,如今他大军汇集于邺城,你觉得你家齐王能挡得住燕军南下吗?”

李源收回目光,再度看向了奏对的李青莲。

李青莲道:“回禀陛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齐王殿下与刘玄机是至交,自然知晓其用兵之法,故而定会作出最为合理的决断,臣以为,殿下在一日,燕军就无法越过黄河。”

李源又问道:“那齐王可能北破燕军,收攻取河北幽冀二州,使燕赵之地归我大唐?”

李青莲犹豫了一下,然后下拜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哈哈哈哈.”李源听后大笑,“想不到我家竟有诸葛孔明啊.哈哈哈哈”

李青莲这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明显是取自陈寿《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意思是诸葛亮的才干,在练兵治军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而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

当然这个话并非是贬损诸葛孔明的,而是相比较而言,并且后面也说了“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意思是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

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

李青莲这一席话,明显是委婉的说我们家齐王打仗可能不是他最擅长的,所以进取河北可能很难。但他守住目前的地盘还是没问题,只不过你要硬是让他主动去攻打河北,就是在用让诸葛亮去北伐了中原,不是不能打,但你们家不是还有更猛的为什么不用呢?

而李源听了李青莲把自己儿子比作诸葛亮,也很高兴。

虽然可能有些过誉了,但就冲李四郎这些年经营江淮,练兵治军,包括识人用人的能力来看,还真的挺符合这个评价。

李四郎的练兵治军的本事,即便是他二哥都赞不绝口,而江淮在他的治理下无岁不战却没有发生民变,反而百姓能吃上饭,没有流离失所,甚至户口比起大燕时期还是增加的。

这一点除了李源起兵的蜀中,天下间没一个地区能做的道。

但蜀中那是什么地方,四塞之地,天然隔绝了外部的战乱,又有大批的移民涌入。

江淮又是什么地方?四战之地,年年大战人口还能增长,就说明这地方也有收容了流民,并且让流民安定下来。

而流民安定下来又说明什么?有吃的,能活下去。

所以李源细细思量下来,觉得李青莲对自己老四总结的真好。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原来我家除了鸣凤,还有伏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8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