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六十八章梁郡公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西燕治下,无论是成都、宛城,亦或是长安、合肥,总的来说,这个年过的还是比较喜庆的。

与之相比,西魏、东魏、东燕,这三地治下全都乏善可陈。

过去的一年之中,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眼看着这西燕这一路高歌猛进,几年的时间就雄踞关中,地跨凉益雍荆扬五州之地,还有徐州和豫州的部分郡县,人多地广,兵强马壮。

似乎用不了几年时间,现在的西燕政权就能一统天下,而唐王李源则是毫无疑问的潜渊之龙。

最少,西燕治下的大部分有识之士,都是这么看的。

如果硬要说西燕政权有什么隐忧,大概就是作为实际控制者的李源,他的四个嫡子都过于能干了。

虽然今年的春节,李家仍旧有两个儿子在外过年,但作为嫡长子李孝俨在不在家,对于李源来说还是有些差别的。

李源对大郎的器重是毫不掩饰的,新年一过,李源就封长子李孝俨为陇西公,兼任丞相府长史,京兆尹、中书令、护军将军。

京兆尹是首都的地方长官,中书令是中书高官官,中枢宰相之一。护军将军职责是监护中军

虽然没有明确的成为唐王世子,但陇西公此前可是李源在被封为唐国公之前的爵位。

把这个爵位给李大郎,在加上那一串官职,信号非常明显。

而同在长安的李二郎,作为目前西燕军中声望最高的武将,战功是毫无争议的第一,统兵虽然也不少,甚至加了大将军,但封号只是敦煌公。

同样战功赫赫,却坐镇宛城的李三郎,则被封为武威公。

而作为西燕第一强藩的老四李元徽,因为此前已加封为姑藏公,这次则晋爵为梁郡公。

姑藏公是县公,梁郡公则是郡公,且梁郡还是大郡,并且在豫州,所以这个封号也是有信号的。

接下来,李源是希望老四在往建功立业,最好是攻下豫州。

当然,也就是给你个指标。看起来都是晋升,但其实对老四来说,其实有些不公平的。

毕竟五六年前老四就是邺县侯了,封爵最早。其他兄弟几个都是第一次封爵,直接就封了郡公。而按照老四的功业,其实封个国公也不过分。

此外,原来的荆州刺史司马修业,因为守住了三郡,以及协助李家诸子子在荆州的战事,也算是投资了。

在到达长安之后,得到了李源的礼遇,成为了宰相之一,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并且整日出入李源的大丞相府,等于是走进入了长安城的核心权力圈。

之所以司马修业能得到如此礼遇,有功劳是一方面,献城是一方面,跟李源的私交也是一方面。

还一方面则是对外释放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咱们李家不会亏待投奔过来的人。

就连在宛城投降,出声草莽的黄牛角也被封为统军总管,并归属李二节制。

自拓跋氏从河东退兵之后,李二回了长安就开始整军。

他麾下节制的兵马,大概在五万人左右。

其中包括两万两千余人的凉州军,侯浚、薛仁美、刘宗训为统军总管。

一支四千余人突厥骑兵,以降将执失思力为统军总管。

亲领的玄甲骑兵三千人。张谨、郭孝恪为副总管。

黄牛角为统军总管统率的本部万余人。

以及从降卒之中精选出的万余精锐。

李二让段士雄、殷崤两人为总管,分别统率。

其中殷崤是李源的旧部,但进入关中之中,常隶属于李二麾下作战。

段士雄则是李二在长安就结识的好友了,其父是李源的亲信幕僚,所以跟李二自幼相识。

跟随李二一起打过枹罕之战和洮西之战,以及之后的历次大战。治军严谨,作战勇敢,以勇武著名。

将降兵精锐交给这两人,也足够说明这两人的治兵练兵的能力。

李二所统率的五万余人之中,其中骑兵超过了半数。这也得益于河西、陇右都是产马地,所以西燕政权目前比起各方势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马。

而李元徽也在打通联系的第一时间就上表长安方面,张口要马。

李源自然是知道江淮方面骑兵数量是极少,只是应对江东政权那肯定是够了,但要是北伐豫州,可能发生的大规模骑战。

江淮骑兵不足万人,肯定是不算充裕的。

对自家儿子,肯定是要大方些的,于是李源大手一挥,直接就从陇右、河西以及关中各处的马场征调了两千匹军马,又用布匹、茶、铁锅等物资,跟陇右的羌胡部落以及武都的氐人豪帅处交易了两千匹马,支援江淮。

这些军马,被窦广一并带到了江淮,随行的还有一千多的护卫以及李源拍过来的干部队伍。

有了这些军马,李元徽也能把骑兵的数量扩充到万骑的规模。

窦广是在义宁元年的正月十三来到江淮的,李元徽亲自前往寿春迎接。

老舅看到外甥很是高兴,又给他介绍了一些他带过来的青年才俊。

其中有京兆豪族韦氏和杜氏的子弟,也有鲜卑豪族宇文家、独孤家、段家的子弟,还有诸如太原王氏、扶风马氏、河东薛氏等汉家门阀士人。

李元徽经过攀谈和交流,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

大多数都是家族的庶出子弟,或者嫡出的次子、幼子,和旁系。

虽然没有嫡长子,但这些人都是有些才学的。这一点让李元徽很满意。因为注定没有机会继承家业、爵位,得到家族的资源,所以相比较嫡长而言,这些人大约都是自幼就比较有上进心的那一批。

想要干出些事业的,自然也会注重自身的学习进步。

而一般家族来说,对嫡长子培养更为稳妥,会投入更多的资源。

但为了家族繁荣也会着重培养其他子弟,让他们读书习武,但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一般来说就要看个人的运气和能力。

多数都是嫡子进入朝堂,走文官体系。而其他庶出、旁系子弟更多是选择走武将的途经,因为武事往往会有更多的机会冒头。

只有纯粹的将门,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没有能量去安排子弟在文官体系之中升迁。

当然这种事情也不绝对,有例外也有其他情况。

但总的来说,李元徽根据这些人的身份最少得出了一个结论。

其一是这些人并非是各自宗族的重点培养对象,这就代表着他们这些家族,并不会在未来可能存在的某些斗争之中,支持李元徽。

也不光是他,也包括二哥和三哥。

这其中有老爹的资源倾斜,有嫡长子身份的宗法加持,还有过去二十多年大哥作为长子的人脉和资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7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