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三十八章攘外必先安内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就慕容胄这号的毛头小子,即便是有些勇力,也还没到李元徽能对他另眼相看的地步,有常雁衡、张镇恶、尉迟敬德、罗士襄这些强人在,等闲的武夫可入不了他的眼。

不过他父亲慕容序现在可是卫尉卿,九卿之一,管着长安的武库,算是要职。

这种人物,就很值得拉拢了。

但你要是明着去拉拢慕容序,那肯定是要犯忌讳,毕竟慕容序是李源的人,还是跟着李源很早那批元从系的功臣。

李元徽不会去杵这个眉头,但可以通过慕容胄建立一些联系。

不需要慕容序替他说话,只需要给他传递一些信息就够了。而且他相信慕容序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至于慕容无忌,李元徽直接上表,举荐他为中书舍人。

作为齐王举荐的第一个官员,还不是位置特别高的官职,只是这个官职比较清贵,能够随时了解宫中和朝中的动向。

这个推荐,李源在思量之后,就应允了。因为老四的顾虑,他也意识到了。

不过慕容无忌的任命刚确定,还没发往洛阳征召他入朝呢,老四的举荐书又来了。

举荐卢象为尚书右丞,举荐高智兴为门下侍郎。

尚书左右丞位在左右仆射之下,是尚书省的高官,能够参与机要,以及策略制定实施。

门下侍郎的位置同样很重要,位在侍中之下。

侍中目前是李元徽兼任,所以门下侍郎就成了实际负责人,

而李元徽还给出了举荐这两人的理由,他们都是河北人士。

高智兴渤海高氏,冀州人。

卢象范阳卢氏,幽州人。

李源立即就明白了李元徽的意思,这是对北燕的攻心之策。

虽然皇帝还没换,还是慕容鞅,但从洛阳搬到了蓟县,原本的“东燕”,也就变成了“北燕”。

因为政权主体发生变化,目前的北燕朝堂上下都是河北士族。

头号权臣,诸道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录尚书事、汉公刘玄机,幽州涿郡人。

尚书左仆射卢钦之,范阳卢氏,幽州人。

中书令崔利用,清河崔氏,冀州人。

当然,除了攻心之策,这同样也是在夹带私货。但没办法,李源还是同意了。

因为诺大的朝堂,难道还容不下几個齐王举荐的人呢?

要是这点面子都不给,还指望齐王手下的江淮劲旅给大唐卖命?

另外就是这两人也很适合用来当门面,资历合适,能力也没的说。

李元徽接下来也没在得寸进尺,他的根基始终没在朝堂,硬争这个也没意义。反而是会引起李源和二哥排斥,没必要。

这一来一去的,时间也就来到武德元年的年底了。

慕容无忌也从洛阳出发,前往长安就任,李元徽亲自送行。慕容无忌也知道李元徽举荐他的意义何在,因此态度十分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齐王但有所命,无敢不从”

临近年关,各处的用兵本都该偃旗息鼓。但隆冬腊月,有些人是不过年的。

在漠北一场大雪,冻死了无数的牛羊,突厥人这个冬天不好过了。于是他们就把注意打到南面了。

突厥人兵分五路,发动了数十万大军入寇中原。

分别进攻幽州、并州、以及陇右和关中。

刘玄机带着麾下铁骑迅速从冀州赶回了幽州,在渔阳连续跟突厥人打了好几仗,皆胜之。

长安这边,李源让李二和李三分别负责陇右以及关中防务。

因为缺少战马的缘故,在整体上,大唐只能在是处于战略防御状态。但在战术和局部战场,唐军精锐骑兵却是不断利用装备优势驱逐突厥骑兵,在以大军屯驻在战略要道和险要关隘。

而突厥人在无利可图,并且还有中原军队强烈反击下,只能无功而返。

但在初期,还是给大唐治下的陇右和关中北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万余名百姓被突厥人掳掠北上,不过好在晋王李玄庆及时出兵,解救了被突厥人掳走的百姓和牲畜。

突厥人被驱逐之后,秦王回到长安,立即就在朝会之中提议,收复朔方,也就是河套地区。

朔方和云中等郡是当初梁庶人慕容盏造反作乱,跟突厥人签订盟约割让出去的。

而朔方也就是河套地区正好处在关中的北方,若是能在河套建立军镇抵御突厥人,没那么关中的安全性就会极大增加。

而秦王的倡议,也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

长安朝堂上大体是分作两种意见,一种是朔方从汉朝时候就已经是中原国土,肯定要夺回来的,但却不能急于一时,毕竟现在天下还没统一,河北幽冀二州和并州的优先级更高一些。

另一种意见是应该立刻马上,在武德二年就出兵夺回朔方。朔方回来以后,关中就稳固了,关中稳固自然更有利于天下一统。

两个意见也说不清是谁对谁错,但李源却担心,此时对朔方用兵会引起跟突厥的大战。

特别是目前,大唐初立,还没完成对天下的一统,关中也因为连年的大战疲敝不堪。

并且想要夺回朔方,需要调用的资源也必然是非常大的。如果因此耗费国力,会不会被河北的刘玄机趁虚而入?

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引发的这场争议的秦王却并没有极力的推动对朔方用兵,好像在倡议之后,就悄无声息了。

最后,李源还是直接出面否决了此时出兵朔方的建议。并且提出了年后要亲征河北的决议。

并且说北燕乃是心腹之患,必须要先行根除,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武德二年正月,还没到十五,李源就派遣使者先行赶到了洛阳,算是打前站,也是代表皇帝来咨询李元徽对河北用兵的意见。

对此,李元徽也算是有所准备,因为他早就跟幕僚们商量好了军略,直接以上表的行事让使者带回长安。

这份战略之中,大概的思路就是先取并州,然后凭借并州的地理位置对河北形成居高临下之势。

时间上,三年到五年,拿下并州,八年之内拿下河北,称得上循序渐进。再用几年的时间休养生息,积蓄粮草,而后分三路出兵,也就是南阳、巴蜀、江淮齐发,攻灭荆州的曹烜。

得到荆州之后,在上游广治水军,顺大江而下,一举灭亡东魏,

整个统一天下的战略,需要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年,基本上顺序就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单纯的战略可行性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李源很明显不太满意。

因为他的年纪不小了,已经是接近六旬的人,还能活多少年,谁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3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