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十四章同根同种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太极宫的偏殿,骁果军诸位郎将入宫之后就在此等候,小半个时辰之后,在长安的高级武将陆续赶到,其中也包括了唐国公李源。

而最后赶到的是皇帝和卫王慕容定、齐王慕容据、高阳王慕容颌。

等这几位到了之后,骁果军的虎贲郎将们才知道,原来是又要用兵了。

而这次的对手是大燕西陲的老对手,吐谷浑。

不过这次并不是因为慕容英的好战,而是吐谷浑出兵陇西,侵犯大燕边境,这要是慕容英能忍得了就怪了。

除了让几位宰相继续作出第三次的东征高句丽的计划之外,慕容英这次打算趁着东征之前的空档去打个西征。

不过因为陇右一代的地理环境确实特殊,没有运河能够转运粮草,所以这次的出兵规模比起东征的百万大军来说规模就小了很多。

骁果军加上左右前后府军、左右羽林军,二十万左右。

是的没错,这规模已经很小了,天盛皇帝那次出门不是几十万的排场,甚至队伍都能排出上千里来。

才二十多万,小场面。

以至于慕容英都没有把这次出兵算作正式亲征作战,而定义为“巡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浑,其实是鲜卑慕容氏的分支。关系差不多跟战国秦赵有些相似。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大燕入主之后,吐谷浑的后人遂以吐谷浑为国号,分庭抗礼。

太祖、先帝包括慕容英,大燕三任皇帝都亲征过这个同根同种甚至同姓的部族。

但始终没能让他们臣服。

要知道吐谷浑部之前可是一直臣服与曹魏,并授封为西平郡王,为大魏镇守了西陲长达百年,一直很是恭顺。

但等到同是慕容鲜卑的大燕入主中原之后,不知道是不是还念着旧日之怨,屡屡挑衅,并自立可汗之号,分庭抗礼。

慕容英在天盛五年,天盛七年两次亲征吐谷浑,两战两胜。

可是,燕军在大获全胜后,受制于形势所逼,并没有一鼓作气、乘势追击,彻底地围歼吐谷浑残余势力。致使吐谷浑首领在兵败逃脱后,收拢流散残敌后再度杀回故地,持续不断地兴兵侵扰大燕边陲重地,俘虏人畜、抢掠财物,烧杀一番而归。

基本就是你率大军来,我打不过就跑,你大军走了我就去你地界抢一把。

来的人少我就跟你干一架。

而现在这個时间段,算是吐谷浑最为强盛的时期,历代单于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据甘、青等地,实控东至洮河、龙固,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

部众数十万,民皆悍勇。

距离天盛七年那场大战到如今也是四年过去了,想必上次的伤口已经好的七七八八了。

而前两次为什么没能毕启功于一役,也不是大燕这边沽名学霸王,而是突厥方面始终也给了大燕不小的压力。

就连慕容英最近的两次出兵辽东能倾国之力,其实恰好是因为突厥人内乱了,可汗死了。

他的几个兄弟和儿子打的不可开交。

而突厥人的内乱,自然是离不了大燕方面的挑拨离间和暗中扶持。

只不过这个天赐良机让慕容英自己也给祸霍的差不多了,一个高句丽就把大燕快拖垮了。

参加这种高级会议,李元徽基本上没什么发言的机会,也就是听着几个大燕柱石们在吹捧皇帝的前两次亲征的丰功伟绩,以及用兵之精妙,用谋之高深,还有就是这次大军所向,贼虏一定望风而降,前来拜见圣人。

而关于行军计划的繁琐的事务,则交给了齐王慕容据这个行军总管负责。

这个任命其实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毕竟圣人以往对于慕容据这个亲兄弟的提防和猜忌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

而慕容据也非常识趣的安心“养病”,不该伸手的从来不伸手。

这次没想道居然会突然启用他,这是不是意味着皇帝要开始重用宗室了呢?

李元徽在诧异之后就没有了任何探寻的欲望,因为只要皇帝不换人,就慕容英这个玩法,燕炀帝是早早晚晚的事。

若是现在及时改道,换一个哪怕笨一点的皇帝,只要不瞎折腾,少旅游,安心当个宅男,哪怕就是来个阿斗,李元徽都觉得大燕有救。

但皇帝的身体太健康了,这大燕的唯一一条活路也就被堵死了。

就是这么奇妙。

有些人是因为英年早逝,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遗憾。

“如果谁谁谁不早死,就不会如何如何...”

“如果他还活着,一定能如何如何,谁谁谁就没机会了...”

如朱标、柴荣、扶苏。

还有一些人,如果早点死,名声会好很多。

“如果他早死几年,那就是千古一帝了...”

代表人物就是李家某位喜欢扒灰的后辈,至于喜欢唱曲那个,李四表示不是我家的,勿C...

散场以后李四倒是不用在回禁苑了,而是可以先跟李源一起回家。这也是皇帝特别交代的。

他有了一个月的假期,算是婚假。

这时候的婚礼,比起后世来说要繁杂的多。

包括三书六礼。

三书指的是:聘书,订亲的证明,在六礼中纳吉的时候交给女方。

礼书,相当于现在的彩礼清单。还有迎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证明姑娘已经嫁给男方。

六礼:纳采是男方要送几十种礼物给女方。

问名,既是将男女的年庚八字进行匹配。

纳吉,将两人的庚贴于神前请示。

纳征,收送彩礼和嫁妆。

请期,是要确定结婚吉日。

礼部和宗正寺还有钦天监已经帮着走完了前五个,最后是亲迎,也就是接亲的大婚之日,定在了年后正月二十二。

这是钦天监的术士们根据两人的生辰八字算出的吉日。

虽然李四以前觉得这玩意是封建迷信,但现在都穿越了,迷信也得信啊。

因为是冬天,李源来宫里是坐的马车,李元徽也放弃骑马跟着一起上了老爹的车。

“四郎这次跟随大军出征,独领一军,有何感想?”

“我还是想做一富家翁。”

“哈哈哈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7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