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零四章鲁缟齐纨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窦识回到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入秋的时节赶回了洛阳。入城之后,立即前往行台面见表兄齐王。

李元徽听说窦识回来,起身前往衙署门前相迎。

“九郎一路辛苦了”

窦识在家中行九,因此亲近之人都称呼他为九郎。

“有劳大王相迎,小弟实在惶恐”

“哈哈哈哈,你这小子,还客气起来,来与我入内,说说江东之事。”

“诺。”

进入内堂,两人坐下说话,李元徽又命人摆了酒菜,边吃边说。

窦识将自己南下之行的所有见闻,一一仔细跟李元徽说了。

“曹炎的年岁,比大王您还要年长一些,其人虽然出身寒微,自幼跟着其父起兵,看着粗豪,但却极有主见,且胸怀大志,不是易于之辈.”

“因为反燕之事,以及当政之后轻徭薄赋,曹氏父子在江东颇有人望,所以小弟断定,此时若要攻打东魏,其治下之民必然会全力襄助新皇帝,所以用兵之决议,还请大王慎重。”

“此外,东魏国中,朝堂上目前都是老臣,楚王曹成和骠骑大将军苗先云与赵王曹炽共同执掌兵权,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但曹成和苗先云掌握了更多的兵马,不过曹炎已经在准备着手建立新军,恐怕就是为了绕开一众老臣的掣肘.”

“曹炎还盛赞大王您威名,说恨不能跟大王把酒言欢.”

“江南世家,如吴郡望族顾陆朱张等,对北伐之事并不热心,但其中也有几个统兵的大将,是希望能建功立业的,如左将军陆恭仁,颇有些韬略,为曹氏父子所看重”

“另外.另外还有一事.”

说到这窦识有些犹豫和迟疑,这让李元徽觉得有些不对,然后道:“九郎有什么顾虑?尽管直言。不必顾忌太多。”

窦识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我见洛阳和长安许多丝绸锦缎都是江南所产,却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方式,运送到洛阳和长安的,毕竟这些都是名贵之物,会不会影响大局?”

李元徽闻言,笑了笑,然后点点头。他这才知道为什么窦识这个表弟会这么谨慎了。

毕竟这件事关系很大。很可能牵扯到李元徽手下最重要的江淮系的将领们,以及当地的豪族。

而这些人,多数都是李元徽的铁杆支持者。

如广陵张家。家族之中嫁了两个女儿在齐王府,张坚、张镇恶全都是李元徽手下的大将,张共烈任广陵太守,对于后方的基本盘安稳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窦识实际上是非常有顾虑的。他觉得这件事,很可能是跟张家脱不了关系。

不过接下来李元徽的一番话,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九郎也不必如此惊慌,其实这事我是知道的。”

窦识闻言皱了皱眉,“大王您知道?”

李元徽又点了一下头,然后道:“自然是知道的。九郎你不会以为,我会被蒙蔽到这个程度吧?”

窦识愣了一下,点点头,但觉得不妥,又紧忙摇摇头,“那这是为何?”

李元徽则很有耐心的解释道:“这其一,两国虽然是敌对,但并非就要老死不相往来,这天下迟早是要一统的,有往来,有交易,这种事情是禁止不了的。江南所产的织、茶都是长安洛阳贵人们的心头好,而中原也有地大物博,也总有江南所稀缺的”

“我知道九郎你在担心什么,我也不妨直接告诉你,于东魏的贸易,是广陵张家为主在做的,这其中自然也有我的首肯,不光如此,这其中所得之利,也有我的”

“并且,张家用的是粮食和盐,甚至还有军中淘换下来的马匹,用来交换江南之丝绸.”

窦识听完了,直接愣住了,口中的话噎在喉咙之中,说不出来,如鲠在喉。

“哈哈哈,九郎是不是想说,这是资敌?”

窦识点了点头,李元徽却面带笑意,没有任何生气的表情。

随后解释道:“这事,不光是我,其实你姑父也知道。每年跟突厥人交易的锦缎,还有西域客商重金购买的,你以为只有蜀锦就够了吗?”

“若你是小民,种稻不一定能饱餐,种桑却能卖出好价钱,且市面上米粮价钱不高,用钱来卖米粮,足以够一家人能够吃上饱饭,你是种稻还是种桑呢?”

窦识听了这個问题之后,立即道:“自然是种桑不过这粮米的价钱,怎么会一直不高呢?若是全都种桑去了,那米价自然是会越来越高.”

说到这里,窦识突然惊呼道:“我知道了.这是鲁缟齐纨之谋?”

他突然想明白了,表兄这是在效仿齐国管仲的收拾鲁国的计策。

春秋时期,鲁庄公一直不服齐桓公,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桓公与管仲商议对付鲁国的办法,管仲想了一条奇计。他请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于是齐国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缟服遍及齐国。

管仲下令齐国百姓不准织缟。于是缟的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放弃农事织起缟来。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管仲又派人贴出告示: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金三千金。

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的织缟热加了温。鲁侯高兴了,认为织缟可发财,于是下令全国织缟。鲁国百姓忙于织缟,田地都荒芜了。

转眼就是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封闭关卡,不让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桓公和大臣们改穿齐纨做的服装。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大流行,无人再穿缟衣了。这一下,可苦了鲁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两季庄稼收成没了,堆积成山的缟卖不出去,百姓们顿时陷入了饥饿之中。鲁庄公发现中了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是为时已晚。他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

管仲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得内外交困。迫不得已,鲁庄公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决不再找齐国的麻烦了

如今李元徽丝毫不禁止江南的织造品进入长安和洛阳的市场,同时又允许使用粮食交易,这就会让江南的粮食价格保持稳定,甚至还可能降低,而织造品的价格会因为北方的需求而上涨。

这就会让老百姓们觉得有利可图,不在种植粮食,而去“改稻为桑”。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江南粮食产量就会大幅度下降,从而依赖北面的粮食供应。

而目前中原已经恢复了农业生产,粮食供应已经逐渐恢复正常状态,粮食是不缺的。

若是能通过贸易让江南的粮食因此大规模的减产,那么东魏之存亡也就握在李元徽的手中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4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