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二十一章以古喻今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朕与齐王,乃是一母同胞,岂容尔等非议之?再敢多言,严惩不贷,速速退下!”

祖君彦被李三郎直接斥责了下去,丢了个大面子。

但他也知道这是自己言语之间不端,被人抓到把柄,尤其还是赵郡王这样的宗室大臣。

这种时候皇帝只会斥责他。

他才想明白,皇帝是可能在某些程度上允许他们这些心腹朝臣在朝堂上攻击齐王,但今天他说的话打击范围太大了,连赵郡王那一房的宗室都带着了,甚至包括太上皇这一房。

这时候他才想明白一件事,皇帝和齐王毕竟是亲兄弟,即便是二人现在有了很多利益冲突,但仍旧不是旁人可以随意诋毁的。

你帮皇帝冲锋陷阵,争夺利益,皇帝会重用你,感谢你,提拔你。

但你骂皇帝的兄弟,骂的要是狠了那就是连皇帝都一起带着了,皇帝肯定是不满意的。

李三郎现在就很不满意,有些是因为祖君彦口无遮拦,有些则是因为眼前汉军挖掘的深沟。

若要强攻,就要负土填壕,就成了攻坚战。

相持下去,唐军倒是也消耗的起,关中的物资可以通过渭水进入黄河,再由黄河入汾水,一路北上。

但这跟当初的计划好的战略可就不一样了,长期的对峙也是很容易生出些变故来。

回平阳的一路上,李三郎在脑海之中飞速运转,想着如何破局

等进了城之后,黄门侍郎崔孝同奉上一份洛阳方面的奏表,李三郎当即接过来开始打开折页看了起来。

李四在奏表上陈述了自己的想法,眼下进攻邺城的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可以在平阳跟汉军决战,洛阳方面可以抽调精兵五万去打平阳战场。

李三郎看过之后苦笑不已,心想四郎你可真是会给我出难题啊。

在他看来,李四的战略虽然有些可行性,但未免有些想当然。习惯了独断的他这次也开始犹豫不决。

以前他总觉得自己明断果决,但做上皇帝之后,才越发感到老头子当年是真难啊。

老头子面对的可是三个精明能干,又功勋卓著的儿子。当时的朝局比起现在可要纷乱多了。

即便是朝中现在没有能跟他抗衡的存在,远在洛阳的兄弟不涉及到根本权力也是能支持就支持,但每当做决定的时候,他还是觉得自己开始没有过去的果决了。

他变得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因为有些事情,他不坐在这个位置上是真不知道做决定有时候真的挺难得。

甚至一瞬间他都开始怀疑,攻取晋阳的战略本身是否有问题。

但很快他就从怀疑当中走了出来,晋阳还是要打的。先去晋阳的战略绝没问题。这是地理形态决定的事情。

“擂鼓,召集众将议事。”

不一会的功夫,柴荣、李肃、李怀真、窦琮、刘宗训、薛仁美、宇文萧、殷峤等诸位大将军,杨邃、裴继、宇文成业等随军文官陆续赶到。

“方才朕收到四郎的奏表,他想要率数万精兵,驰援平阳战场,诸位意下如何?”

柴荣道:“敢问陛下,可是淇水一线战事不利?”

李三郎摇了摇头,然后让一旁侍从将奏表交给柴荣,同时自己也解释道:“左武卫将军朱德裕率数万精兵越过淇水,十日内夺取汉军七座戍堡,斩首三千余,余者皆俘之,如今围困枋头,临淮郡王李珩与右威卫将军黄君汉围黎阳”

众人一听,颇有些意外,现在齐王还没有率主力出动,就已经占据优势了,那为什么不直接出兵,一口气推到邺城?

右领军卫大将军殷峤却道:“齐王未曾发兵邺城,想必是顾虑邺城坚固,且有数万雄兵,难以攻克,且若东线战场我大军进围邺城,汉军必定全力回援,届时齐王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反而容易为汉军所破.”

殷峤这番话算是让众将全都明白了洛阳要面对的情况,首先从地形上是佯攻。若是东线战场打的太好,汉军这边肯定是直接就放弃平阳跟唐军对峙,直接调集主力回援邺城。

人家完全放晋阳给你打,但是从上党出兵袭扰你后路,晋阳是坚城,一时半会也拿不下。然后主力在邺城下跟洛阳唐军决战。

而洛阳霸府一方面要在江淮一带抵抗东魏北上,一边还得在邺城面对汉军主力,以弱击强这是兵家大忌,其结果自然也是凶多吉少。

若是齐王军在邺城失利,刘玄机从井陉、滏口陉再回师晋阳,那除非晋阳已经被唐军夺取了,不然形势对唐军就很不利。

按照现在的局势来说,要么齐王速破邺城,要么他们这些人速破晋阳,不然东西两线这么分散兵力的确是不容易占据优势。

邺城和晋阳都是天下有数的大城,汉军也有足够的机动部队在外围对唐军发起进攻。

反倒是不如把兵力集中一起,在野战之中击败汉军主力,更容易打开局面。

但无论是怎么选,跟汉军主力作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帐之中的大多数将领这次都是平日里不统军,但这次却是都被临时启用的。多是太宗旧部。

但如今太宗系旧东宫势力已经树倒猢狲散,这些人目前也是想要在新帝面前表现一番,从而得到重用。

于是宇文萧当即表态道:“陛下,殷将军所言很有道理,如今局势焦灼,不论是东线局势如何,眼前都应该主动进攻汉军,等到齐王率精锐来援,必能大破汉军,乘势进取晋阳。”

李肃也赞成道:“与其分兵两道无所进益,不如合兵一处,集中兵力夺取并州!”

柴荣和李怀真则没有表态,而是看向了李三郎。

李三郎则是还是有些犹豫,四郎那边说是能调来五万援兵,这样平阳战场就能集结二十万左右的唐军,的确能够形成一定的优势。

但若是四郎率军来援,改变战场局势,威望定然是更上一层楼啊,这对他可不是好事啊.

人都是有私心的,这时候李三郎的就属于私心上头了。

不过这种重要的决定,多思考一下也是正常的。众将陆续退下,只有担任礼部尚书的薛收落在最后长叹了一口气。

薛收昔日是秦王府核心幕僚,旧东宫的太子詹事,一直是太宗皇帝的心腹,但因为其是文臣,且薛收又是如今薛皇后的族叔,因此在李三郎继位之后也没有被弃用,反而是得到了升职,先任国子监祭酒,随后又转任礼部尚书,距离宰相也不过一步之遥。

李三郎听到薛收叹气,有些诧异道:“薛尚书请留步。”

薛收闻言转身一拜道:“陛下唤臣可有事?”

李三郎道:“朕听到刚才薛尚书在叹气,却不知为何啊?”

薛收闻言却摇摇头。

李三郎道:“薛尚书为何不言?”

薛收道:“臣只是在突然想起一些旧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三郎有些不悦道:“薛尚书乃当世儒宗,在皇帝面前却不直言,曲意回避,难道这是为人臣的觉悟吗?”

薛收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并非曲意回避,只是刚才在想破敌之策,想到魏武帝也曾以南向北攻克并州,但思考其破并州之事,颇为惋惜昔日雄踞河北的袁本初罢了,本初在时威震河朔。而其亡故不过数载,故而为其感叹罢了.”

李三郎闻言面色微变,随后大笑道:“薛尚书这是在说我是袁谭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2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