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七十六章解铃人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慕容无忌作为跟李元徽结识很早,又渊源极深的前朝宗室,实际上能够选择的机会也根本不多。

其父前燕高阳王慕容颌是李元徽的举主,也是媒人。

这两层关系是谁都知道的,所以他即便选择了投靠东宫或者晋王门下也会因为这层关系而被猜忌,或者干脆被怀疑是齐王府的暗桩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齐王府这边,慕容无忌又始终游离在外,官职虽然清贵,但实际权力却不多。

所以李元徽这句话其实除了夸赞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我记得你的功劳,也知道你的能力。“定策佐命”这无疑是非常高的评价,也只有宰相一级的官员有资格承担这样的期许。

也算是一种许愿。

慕容无忌自然是连声客套,口称“难当大王如此褒赞”

实际上心中是很兴奋的,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大抵如此。

高等级的大才,很多都是生性比较骄傲,所以作为大领导表现出我懂你的价值,知道你的能力,并且愿意给你相应的高官厚禄,这才能得人心,并且让人给你出力甚至是卖命。

而这种能力和眼界,不单是李元徽自己有。

此刻东宫和晋王府,全都灯火通明,商议计策。

东宫的僚属包括:房乔、杜克明、薛收、薛元敬、苏勖等。

晋王府一方有:崔孝同、祖俊彦、姚廉、柳元景、柳遂、杨窨等。

李三郎在河东数年以及之后在关中治政的这段时间里,招收了许多关中、河东士族加入自己的晋王府以及天柱上将府,声势比起所谓秦王时期就已经成型的“十八学士”也不遑多让。

李源也没闲着,年纪大的人不喜欢熬夜,但白日总是有时间的。

第二天,裴弘德、裴继、司马修业、温大雅、宇文成业、杨邃、窦茂七人全都被召集到了太极殿,被李源询问。

这七人如今全都是宰相。

杨邃和窦茂是李源在洛阳订立“金匮之盟”后做出的重要人事任命。窦茂则是太穆皇后的堂弟。杨邃是李源亲家,又是弘农杨氏出身。两人也是这几年唯二增添的宰相名额。

杨邃能够成为宰相完全是因为李源喜欢让其出谋划策,窦茂在前朝的时候曾经担任过郡守,本朝立国后先后担任过益州刺史、梁州刺史,征集斐然,加上外戚的身份加持,提升为宰相也在情理之中,而他的上位其实更多为了调和东宫和晋王府的矛盾。

总的来说,东宫和晋王府的斗争其实相对来说很克制,并没有完全的党同伐异。

而宰相们其实更多时候是不介入太子和晋王的争执,都是等双方达成了共识之后,负责执行。

这无疑让争端被控制在了一个非常可控的局面上。

但这次不同,齐王回长安,势必会让原本达成微妙平衡的两方,变成了三方。

齐王府虽然在关中没有太多根基,远不如东宫和晋王府,但在大唐朝堂上对于一统天下以及对外征战的所有设想和所有行动,都离不开齐王的首肯和支持。

所以双方都想要取得齐王府的支持。

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大唐最有权力的四个人,李源作为名义上的仲裁者,没有投票权。

现在老二老三对立,一人一票,李四的手中一票投给谁,谁就赢。

但如果李四也站出来提出另一种方案呢?那事情可就乱套了。

李源现在有些担心事态失控,目前这种平衡状态如果被打破,那么接下来的斗争会变成什么样,谁都无法预料。

“太子和晋王如今各执一词,齐王刚回长安,态度又晦暗不明.不知道诸公有何进言?”

李源颇为忧虑的看着众人。

一向行事公允,得太子和晋王敬重的司马修业道:“如今太子和晋王所争执的事情,事关天下安危,两位殿下的方略各有所长,但还是要择其善者而行之,臣认为此事宜早不宜迟,既然齐王已经回道长安,就不如早日廷议,制定方略。”

司马修业的意思再明白不过,这事情不能拖了。在拖下去直接就变成党争了。

说不定会造成更大的撕裂和冲突。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尽快的平衡各方需求,不然内耗下去没完没了。

司马修业的话李源自然是听懂了,他也是认为是正确的,但如何平息呢?

温大雅也出演道:“臣以为,右仆射所言极是,如今朝堂颇有党同伐异之势,还请陛下早日廷议,与太子和诸王计议。”

“司马公和温尚书所言,朕也深以为然,然则太子和晋王如今.如之奈何?”

李源的意思是,我现在什么也管不了啊,我说话也得这两人听我的啊。现在朝堂宰相们虽然还都是李源任命的大臣,但朝野之中的大批官吏和军中的各级将领全都是太子和晋王的人。

也就是说不单是李源,宰相们其实也是处于一种随时被架空的状态。

这才是李源失去权力的根源和底层逻辑,没有庞大的执行者队伍的支持,上层就是处于一种镂空的状态。

李源的无奈一众宰相也是差不多也是能够感受到的,但这种事上他们却不能随意张口说话。

杨邃道:“陛下,臣以为齐王既然已经回到长安,不妨让齐王去缓和太子和晋王之间的争议,并且这事也只有齐王能做”

李源闻言点了头,的确。叫李元徽回来其实也是李二和李三两人的意思。

两人现在都不愿意放弃对战事的主导权,并且想要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名望和势力。

但东宫和晋王府现在又差不多是势均力敌。

这才焦灼。

这就需要有一個非常有分量的人,拉着太子和晋王制定一个能够让双方,甚至是三方都满意的方略。大唐现在能做这件事的也只有齐王。也只有他有这个分量。

商议一番之后,宰相们陆续告退,不过最后退出去的裴弘德却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陛下恐怕要开门揖盗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6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