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三十三章整肃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湖口失守,主将李宝被生擒。

三千魏军,战死者八百余,逃窜者千余人,还有千余人被俘。

甚至人在彭泽坐镇的曹元静都没来得及反应,调集水陆大军支援。

在幕阜山和柴桑之间驻兵的李雄和刘长彦倒是调集了大军,准备救援。但还没等他们援军绕行至庐山北麓,战斗已经结束了。

燕军夺取了魏军的营帐,俘虏全部驱赶上船运送至江北。

随后李元徽带着几个将领进入了柴桑,随行的有二百只羊,大批的酒水,还有不少补给。

主帅出现在柴桑,还带来了大批的犒赏物资,在城中大宴将士。

燕军上下在见到李元徽亲至之后,整个城都欢呼起来,高呼“大都督”“大都督”。

李元徽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上城下的将士,大笑道:“诸位将士辛苦了,你们在柴桑坚守半年,我虽然不能跟诸位一同奋战,但深知诸位之艰辛,今日,这碗酒,跟诸位共饮!干了!”

“干!干!干!”

六千将士山呼海啸的呼应起来。

守将周虬更是朗声道:“大都督不曾忘了我们,我等绝不辜负都督所托,但有所命,莫敢不从。”

众将也应声道:“但有所命,无所不从!”

柴桑虽然没有被围攻,但孤悬大江南岸,既让魏军如鲠在喉,同时自身也是处于危险之中。

魏军如果能控制江面,就能困死这六千将士。

此前柴桑粮草充足,足以供应七八个月。所以李元徽之前可以放心大胆的跟东魏耗着。但是这时候选这个时间夺取湖口,除了要把重心放在北面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柴桑守军的粮食快见底了。

七个多月过去了。

而夺取湖口大寨,就能够跟柴桑城内的守军互为犄角,在加上大江的控制权,可以确保柴桑跟江北的输送路线畅通无阻。

并且相当于把在魏军的退路上钉上一颗钉子。

五万余魏军驻扎在柴桑西面,在魏军没有长江航段的控制权之后,魏军就只能通过庐山和幕阜山之间的山谷运送粮草。

但现在庐山北麓的湖口被燕军占据之后,就可以随时出兵,进攻两山之间的通道。

一旦两山之间的通道被切断,魏军就要面临断粮的境地。

所以曹元静即刻下令,李雄和刘长彦率军从陆路退往海昏,以避免被困在幕阜山以北。

毕竟现在失去江面控制权,无法从水路策应支援,湖口又被燕军夺取,李雄和刘长彦的境地相当危险。

李元徽并没有在此时跟魏军来个鱼死网破一样的大战,于是命令柴桑和湖口两处严密监视,魏军动向,但不要轻举妄动。

完全是没有出兵的架势,坐视魏军通过两山通道撤到海昏。

“都督,此时若派军扼守庐山幕阜山之间,当道下寨,足以挡住魏军去路,断其粮道,而我军随后掩杀,可或全功.”

柴桑城上,随行而来的鹰扬郎将李肃建言道。

魏军营垒已经在进行大规模的迁移准备,这一点从城头上一览无余。

燕军一众将领全都跃跃欲试的表情,听起来这个成功概率很高,可以利用地利优势将魏军困在两山之间,并且断其粮道。

不过李元徽却摇了摇头,笑言道:“兵法云:穷寇勿迫,归师勿掩。眼下魏军五万余余众,尚有一战之力,若归路被我所断,必效困兽之斗,且曹元静率大军尚在彭泽,近在咫尺,若两下夹攻,恐有覆军之忧”

这一番话之后,众人闻言觉得甚有道理,也都不在急着请战。

等到李元徽先行下城之后,李肃才叹息道,“李都督用兵谨慎,沉稳如山,虽然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却容易坐失良机啊。”

同郡乔孝玠道:“李兄莫不以为,都督是觉得胜算不高才没有同意你的提议吗?”

李肃闻言愣了一下,然后道:“那乔兄以为呢?”

乔孝玠道:“李兄,连我都能看得出,你的谋划虽然略有不足,但大体可用,即便不用伱的计策,但只要利用好地形,对魏军胜算绝对有七成以上,而都督却直接否决了对魏军继续用兵,你以为是都督谨慎之故?”

李肃道:“都督用兵一向谨慎,甚少行险。”

乔孝玠点了点头:“李兄所言极是,但这次却不一样。我军夺下湖口之后,没有进一步动作,其实就是在逼着魏军退兵,都督应该是不想继续打下去控怕,将有大事发生。”

李肃听后敛容道:“乔兄的意思?”

“或许是,北面有事啊。”

乔孝玠有些高深莫测的说道,李肃听了有些疑惑,然后在想到一众可能之后,漏出一丝惊愕的表情。

乔孝玠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湖口战事结束,同时也代表着对于柴桑的争夺和较量也结束了。

双方隔着大江对峙了大半年,燕军笑到了最后。

魏军从失去沿江制水权之后,就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燕军步步为营,后发制人,几乎是一点破绽都没给魏军留下。

魏军撤出两山之间后,留下万余人左右的军队,在当道下寨营垒,用以防备燕军突袭海昏。想要守住这个战略通道。

燕军冷眼旁观,任期在当道修筑营垒。

李元徽也在魏军撤走之后,返回江北,并带走了大部分的军队返回合肥。

柴桑留下周虬所部三千人驻守,湖口处为校尉李义恭督两千人。

寻阳和薪春也分别留下三千人驻守。

原本在此地的两万余大军直接抽调了万余人北上合肥。

李元徽在回程的路上,一直在跟李青莲商讨下一部的整军计划。

三郡豪强陆续投奔,让江淮集团的实力大增,但内部的势力也变得更为复杂。

最初设立的十八营,加起来已经有步骑五万余人。

是李元徽的嫡系。

护军萧释之所督,由降兵构成的归德军,已经有八千人了。以及三郡郡兵,刺史部军,多则七千,少则三千。

而后是庐江豪强,李肃、周虬、乔孝玠等,拥兵两万余,以庐江太守卢象为护军督之。

其次是广陵豪强。

与其说是广陵豪强,不如说是张系。

江都张家如今是江淮集团之中,除了李家以外实力最强的大族,张五统兵万余人,张坚和张镇恶所辖的广陵营、江都营合计也有八千众。

这些人马,大部分都是张家部曲。

包括庐江豪强,他们所统率的也都是自家部曲。

也就意味着,他们都拥有非常强的独立性。

所以李元徽是一定要整军的。不然江淮集团发展越久,各方势力就会越割裂,越对立,想要整合就越难。

前车之鉴就是东吴。

豪族林立,无论想要做什么事,都会有人掣肘。

但又不能简单的夺取豪强的部曲,送于嫡系十八营。

这样会寒人心。

而且眼下可能即将面临战事,所以一些动作都要确保安稳的前提下进行。李元徽跟李青莲谢巽探讨了很久,最后才决定不能对豪强部曲进行大规模的拆分,但要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整顿。

各部统一上缴花名册,明确部职别,然后正式的委任各级官职,整肃和建立正规军的指挥系统。

这一点,李元徽打算学一学那支军队,虽然做不到双主官制度,以及支部建在基层。

但护军和监军,却可以到深入到各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0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