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八章中秋安康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天盛十二年八月,十万大军兵临寿春,围城。

慕容英本人驻跸在淮河北岸的下蔡。

历史上,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大多能统一江南半壁,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而整个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南方这些军事重镇的形成,也都是以此为基础。

淮河长江相互表里,发挥着双重屏障的作用。南北分疆,往往以淮河为大江之蔽,所以有句话叫守江必守淮。

南得淮足以拒北,北得淮南不可保。

正因为淮河的重要性,所以南方在淮河一向置设了一系列重镇,一控扼淮河支流和淮河的交汇口。

在淮西,是寿春和钟离,在淮东主要是是山阳和盱眙。

淮河上游支流主要是颍河和涡河。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曰颍口,涡河与淮河交汇处为涡口。

寿春就是正对颍口,能档颍河、淮河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挡涡河之冲。所以钟离和寿春,都是淮西重镇。

此刻,慕容安国看着城下寿春城下的大军,脸色很是难看,“褚参军,现在该作何是好?”

不是没有人规劝过慕容安国,已经在广陵了,不如直接尝试夺取京口,而后收取江东与朝廷周旋,行险求存。

此前,有人劝谏慕容安国不要去广陵,先取庐江郡,出濡须口入大江,沿江而下。

或是与徐州的慕容简合兵一处,广发檄文,直驱颍阴。

更早之前,有人劝慕容安国不要轻举妄动,因为圣人虽经历广武之围,但朝廷威信尚在,青州的慕容选必不能成事,大军顺黄河而下,半年之内齐郡叛军只有败亡一途。

贸然起事只能步其后尘。

但这些意见,慕容安国统统都没听。

先是袭取广陵,而后在听说皇帝到达彭城之后,又迅速返回寿春。

当初给他建议的陈王府长史褚廷让此刻也只能连连摇头,“大王,此时,唯有守城一途,与其问我,不如问诸位将军”

陈王慕容安国是太祖慕容毅第十子陈慜王慕容行之子,圣人慕容英的堂弟。

无甚才华,算是宗室之中的庸碌之辈。

但慕容英以往一直觉得庸碌之辈,用着放心,毕竟这些人大抵是没胆量的造反的。

所以在继位之后,一边在收那些战功赫赫的宗室之权,一边又重用许多才能平庸的宗室。

不求有大用,只图用个放心。

但最近连着三个宗室作乱,已经让慕容英觉得,威胁和能力好像没什么关系。

负责指挥全军攻城的辅国大将军段义弘在围城之后,下令由徐州军和江淮各郡县的州郡兵、民夫负责攻城。

李元徽和几个同僚一起观察了寿春周边的地势,发现其实寿春的底线并不是非常险恶的。

虽然号称是控守淮河,但却没有建在淮河边上,西北方距离淮河还有很大一片平坦地区,城池北靠巢湖流向淮水的淝水,北面有水门,三面都是比较平坦的地方。可以说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看起来好像并不算险要。

不过城墙极为高大,护城河也挖掘的非常宽阔,这座城在修建之处应该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金城郡王慕容令望着远处的寿春开口道:“三国袁术,曾经据此称帝,不过很快败亡,想这慕容安国也是如袁术一般,不得人心,败亡在即。”

其余四人闻言都点头称是,却都没有继续这个话题的意思,因为这现在就属于没用的废话,喊口号谁不会,现在需要的攻城之法。

几人商议一番,大概商量出了攻城的轮流顺序和方向部署。

而攻城的战术,基本就是老一套了。

负土填壕,投石机弓弩压制,蚁附攀城。

冷兵器时代,千百年来攻守城池都是这一套,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区别只在于攻城一方如果器械精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亡,让蚁附攻城的时候更容易些。

此外就是水淹了和穴攻。

王贲水淹大梁,刘邦水淹废丘,曹操水淹下邳,都是典型的战例。

至于穴攻就是挖地道,若是将地道直接挖到城里,然后让精兵潜入,内外合击,破城还是很容易的。

但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土工作业。

李元徽就是在考虑这穴攻和水淹的可能性,但就这地形,结合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这两个选择的可能性就都被他自己否决了。

首先寿春这个地形,水淹难度极大,地势很高,若是强行蓄水需要的工程量很大不说,即便成功了,淮南也得变成一片泽国。得不偿失。

穴攻的话,光是护城河的水就是一大难题,且寿春本就是在淮河和淝水交汇之处,地下水系肯定是也很发达的,数不准就挖到地下水脉,把坑洞倒灌了。

所以讨论了一番之后,最后还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填壕、蚁附。

随后的几日,燕军所做的就是让民夫开始运土填平壕沟,并砍伐八公山的树木打造攻城器械。

本来以为寿州城高墙厚,非得打到九月才能破城。

但形势的转变,有时候就是让人猝不及防。

八月十五日夜里,虽然是中秋佳节,但因为身处军中,还是临战状态,所以各军都没有宴会。

但是寿春城里就有些不一样了。

为了笼络人心,慕容安国特意准备了酒肉犒赏守城士卒。

这几日官军已经开始攻城步骤了,一边负土填壕,一边打造攻城器械。

面对大军围城,下面的士卒其实也是有些慌乱的,特别是慕容英在城外命人宣扬过慕容安国的罪行之后。

不过毕竟是他经营了许久的老巢,暂时城内的近万大军还是能够尊听号令,守城作战。

慕容安国在极力渲染慕容英的残暴和不留余地同时,也还给手下的士卒们画饼。

比如守住城池重赏赐田,北面青州的城阳王和南面吴郡济南王不久之后都会来此支援。

这才勉强稳住了人心。

在中秋佳节之际,更是让人准备好了酒肉和赏钱,犒赏三军。

随后又在太守府设宴,宴请自己的一众心腹僚属。当然,还是留了些当值的人员,各个城门都有守门都尉坚守,查看燕军有没有异动。

不过作为守城一方,慕容安国并不担心外面的燕军能趁夜攻城,如果挑灯夜战的话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很明显,燕军没有任何要野战的迹象。

所以他极为放心的搞起了中秋晚宴。

太守府的大堂之上,四十多岁的慕容安国身穿锦缎袍服,带着软翅幞头,与参加宴会的僚属们举杯畅饮。

“诸位,中秋安康。”

“大王,中秋安康。”

众人开怀之际,却没人注意到郡丞萧望之眼中的寒芒一闪而过。

中秋安康吗?但愿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9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