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一十二章天寒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入冬以后,李元徽本来还想着刘玄机会不会退兵。

毕竟冬季天寒地冻,士卒需要的粮食消耗增加了不少,同时需要大量的取暖之物。冬季用兵实际上是考验后勤的。

帐篷也需要换成冬天用的加厚版,士卒也需要换上棉衣。

而唐军方面,因为绵甲的出现李元徽手下的左右武卫和背嵬军、齐王府护军、帐下亲军的披甲率已经覆盖全员了。

所有重装队伍都是内穿棉衣,外罩扎甲,其余则全部装备了绵甲,兼具防护性和保暖。

入冬以后,反倒是唐军发起了数次试探性的进攻和挑衅,燕军则成了不动如山的一方。

唐军主帅李元徽开始有些焦虑,如果这场仗就是他跟刘玄机对峙,三年五载他都不怕。整个中原现在能源源不断的提供给他资源,并且守着水路运输险,整个战场上,包括白马方向的唐军,也没有超过十万,根本不用担心后勤补给问题。

但问题是过了年之后李源就要带兵来洛阳,这就会让战场局势向着未知的方向发展,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控。

原本李元徽是没想那么多的,但齐王府长史独孤颍却给他提了个醒,“大王难道忘了昭武帝收谯王慕容简之旧事了?”

这句话算是给李元徽点醒了。因为这事他太清楚了。

那是前朝大燕天盛十三年的时候,当时他还是骁果军虎贲郎将,随皇帝征讨齐郡太守叛乱,但负责南线战事的徐州都督、谯王慕容简却在琅琊按兵不动。

慕容英先是率军直驱徐州彭城,拿下慕容简的老巢,随后又亲自带着数千铁骑前往琅琊,驰入慕容简大营,夺其兵权。

而李元徽当时就在那数千铁骑之中。

当时他还在感叹,老丈人这突然就英明起来了,这手段那叫一个疾风迅雷。

魏文帝当年收臧霸不就是这個路数?借着亲征的名义赶到青徐,把这个事实上的藩臣带走,大义名分和中军的双重加持下,直接完成了削藩。

老爷子难道也是这个打算?想想,还真有可能。或者说,这压根就是冲他来的。

毕竟没有皇帝能容得下自己国内有人能控制一半的疆域和三分之一的兵马。儿子也不行。

想明白之后,李元徽最开始寄希望于,刘玄机退兵。

如果刘玄机要是就这么退兵了,那老爷子是不是就不会来了?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方面刘玄机没退兵。

二来李元徽也认清现实了,就算刘玄机退兵了,李源要是冲他来的,怎么都会来。

天上飘着雪花,李元徽带着毡帽,披着貂裘,骑马走在淇水岸边。水已经结冰,早就经得住人马通行了。

李元徽看着漫天飞雪,突然嘴里蹦出一句:“心忧炭贱愿天寒啊.”

这话落在李青莲和独孤颍两人的耳中,立马就联想到,齐王殿下是想把战事的规模扩大,由此来抵抗皇帝想要迁齐王入关中的行动?

李元徽还真是有这个想法。

但这个想法,他也就是这么一闪而过。这段时日已经有过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了,现在贸然进兵,对唐军并不利好,几乎是谁主动出击,谁就落了下风。

所以他现在更多是焦虑。甚至已经考虑,真要是被李源给迁入关中,那日后可就要仰他人之鼻息。

朝堂上接下来也会不遗余力的打击江淮派系.难啊。

想到这里李元徽问道:“青莲,独孤,我要是回了长安,你们可有想去的去处?”

李青莲笑道:“我身为天策府司马,天策上将在何处,我就在何处了。”

独孤颍也表态道:“我是大王臣下,自然是跟着大王走。”

李元徽笑了笑,然后道,“说不定,明年咱们就得回长安享清福了。”

虽然脸上带着笑,嘴里说的也挺洒脱。但心里面李元徽其实多少也是有些不爽的。

但没办法,不能让人看笑话。

李源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冲他来了,他难道还能占据陕县以东,直接举旗造反吗?

太难了,君臣父子的大义名分一旦压下来,输赢他都得背着忤逆的名声。

这事还真就不能干。

所以他现在心里已经有些躺平的心态了,爱咋滴咋滴吧。

至于现在江淮这些军中将领,他倒是不担心,短期内李源是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调整,毕竟这是大唐三分之一的军力。你要是乱安排一通,这边说不准会做什么。

还得指着这些人打天下呢。

所以短期内,他这个齐王,和江淮这些将士都不用担心。最多也就是削权。

当长久的看,那就是有点听天由命了。会有什么下场很难说。

如果有的选,他还是想当藩王,去蜀中也好,去荆州也行,哪怕去凉州去陇右都行。

总的来说,他就是不想在长安。

所以他想法是,等老头子来洛阳,去跟他好好交流一番。跟他要个蜀地或者宛城,继续为大唐发光发热。

其次,跟他要一万人马,带着手下的亲信和心腹西征去。跟他说好了,打下的地盘都归自己。

这两个选项怎么也得同意一个吧

这要都不同意,那就是让他当俎上鱼肉,这就是逼着人掀桌子的节奏啊

李元徽下了马,站在河边出神的盘算着,十几步外独孤颍和李青莲也下了马,却并没有上前。

独孤颍道:“青莲兄,陛下看来这次果真是冲着大王来的,大王在关中根基浅薄,回长安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李青莲也叹气道:“如之奈何?总不能让大王起兵对抗朝堂吧?那就成了乱臣贼子了.”

独孤颍道:“起兵之事自然是不行的,但大王刚才那句,‘心忧炭贱愿天寒’却有些意思,魏宣这诗岂不是说,这天气越寒冷,这炭火才越值钱?只有洛阳形势严峻,齐王才有留下的必要!”

李青莲道:“可一旦战事扩大,胜负难料啊.”

独孤颍道:“不不,战事不必扩大,只要这战事停不下来,陛下就不敢轻动,只要战事还在进行,大王就有理由留在洛阳坐镇”

李青莲闻言,随即笑道:“独孤贤弟此言有理啊,陕东一日不可无战啊。”

回营的路上,三人并骑而走,李青莲和独孤颍一左一右落后半个身位,将养寇自重之策一一叙说。

李元徽听了之后,半晌无言,良久后道:“此策可行,但以我对刘玄机的了解,他得知陛下率军前来,定会猜到朝堂的意思,届时肯定会退兵。一来是引我大唐去攻邺城。而我若不发兵去攻,则定然会被撤换,对他来说,无论是谁在镇守中原,都比我在要好”

“至于江东,曹炎尚在跟元老们较劲,短期内也不可能北伐,我若出兵江东,必定会让他们同仇敌忾,这几个,一个比一个难缠,罢了,先等等再看”

独孤颍和李青莲闻言也都有些默然,他们的所献计策并非是没用,但很大一方面要看对手配合。

对手如果一点不接招,甚至看穿了你的目的,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李元徽已经想到另一种可能了。

别到时候李源率军赶到洛阳,刘玄机就立马退兵回邺城,再放出个风声说惧怕大唐皇帝的威名那可就有意思了。

这要有这事,老李可千万别上头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2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