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七十二章迁户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白沟之战前,大唐的卫府军人数在三十万左右,其中关东有齐王的四个卫府,约十万人。

荆州、并州、益州、凉州、夏州等多地的卫府军约有八万人,其余十几万人,全都在驻扎在关中。

白沟之战大王损失的兵力差不多在十万左右,等于是一战把关中卫府的精华打没了。

年初洛阳方面用粮食换回来的士卒,有好几万人,李二在这一部分人加上长安留守队伍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八十个折冲府。

分属左右卫和左右骁卫,左领军卫和右金吾卫。另外还有李源的元从禁军还有数千人,目前是担任宫中宿卫。

但战斗力比较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加上去年突厥肆虐,今年的旱情,各项军务政务全都压在李二的身上,殚精竭虑之下,也终于给他压垮了。

这些重担现在全都落在晋王的身上了。

李三郎在去探望二哥的时候还说,还不如留在河东来的省心。

不过说归说,李三郎处事果断,治军,理政,可谓是面面俱到。使得长安的朝堂又恢复了之前的高速运转。

甚至两位宰相见到李三郎处理政务的转态,其思路开阔,处事公断。

宰相们连连赞叹,司马修业称其:“智略超群,才思敏捷。”

裴弘德则赞其:“临事决议,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深不可测,有类黄宪”

裴继感叹晋王殿下“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又替李源担忧,太子是无法视事了,但晋王这么能干,如此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即便李源回到长安,恐怕也无济于事。

李源是在过完了中秋节的回长安的路上收到裴继的书信,上面将李二和李三在长安完成权利交接,李三已经控制朝堂和诸卫府军的事全都说明了。

李源看过信件之后,半忧半喜。

忧的是自己回去之后的境况,以及二郎的身体状况,喜的是即便二郎无法理政,三郎行使监国权利之后关中稳定,朝堂政务也被处理的井井有条,更能威慑诸军。

关中和关东,在脱离了他的控制之后,并没有因此混乱不堪,反而是度过了战败的困局,开始恢复元气了。

这算是好事,但对他来说,又如鲠在喉。

不过既然已经在回关中的路上了,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洛阳方面,李元徽在送走了李源之后,也开始继续忙于军政要务,筹集粮草,整顿军队。

北面的汉国刚立国,并不具备立即就出兵的条件。毕竟大战刚刚结束不久,即便是胜利一方,也需要休养生息。

按照李元徽的预计,最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一来是北汉政权需要时间来巩固统治基础,二来是上次大战之后汉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需要重新进行淬炼、整训,才能恢复到之前的战力水平。

三就是粮草积蓄,即便是冀州有沃野千里,是北方最大的粮食产区,但支持数以十万级的大军征伐,还是需要数年之积累。

大唐这边就更是如此,去年以粮换俘,加上今年支援关中,这就有百万石的粮食,若不是还有洛口仓支撑,仅仅靠关东地区的存粮和新征收的秋粮也是捉襟见肘。

而关东的唐军,是目前编制最为完好的大唐卫府军。

所以在秋收之后,李元徽就立即召集诸将,从黄河沿线全面出击。

大规模的用兵可能按照当前的行事并不适宜,但小规模的用兵一直没停过。并且战事规模越打越大。

九月,兖州和青州方面刚刚抢收秋粮完成,随即就发动了对河北的袭击。

同时,洛阳一线,虽然河桥无法利用,但唐军还是利用水军优势进攻河内。

白马、黎阳一线,兖州刺史李玄道,指挥的本部数千人之外,还有左威卫刘元庆部的四个折冲府,约八千人,突袭黎阳没有得手,但顺手割了北岸的不少麦田,攻下六处戍堡,斩首数百。

并且在汉军主力从邺城出发支援前,迁走了临河数千户,获取粮食数万石,临走之前还放火烧了不少。

河内方面,朱德裕亲自率军过河,奇袭温县得手,随后又以水陆两军联合围困河桥北城。

坐镇河桥北城的是北汉征南大将军、邢国公苏定边的族兄苏文则,面对数万唐军如泰山压顶而来丝毫不惧,沉着应对,指挥北城的两千守军殊死抵抗,唐军在尝试登城失败之后,就开始了围城。

负责围城的有新组建的黄河水师船队,左武卫一万五千人,江淮豪强部曲组成的联军万余人。

另外又出动了天策府直属神武、神策两军,六千人,常雁衡所领右武卫出动五个折冲府,萧释之所督十個折冲府,共两万余人负责阻拦汉军援兵。

镇守怀县的苏定边一方面率军前往河桥方向支援,一边跟邺城求援。

苏定边所率汉军万余人,在温县境内遭遇唐军。战事焦灼,但苏定边发现对方的士气、训练水平以及装备都不是此前遇到的唐军所能比拟,跟他在白沟大战时候遭遇的左右卫关中精锐比较也不遑多让。

“该是李元徽所倚重的江淮劲旅”,虽然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战场形势上汉军却不免落了下风。

人数又处于劣势,苏定边只能退兵扎营,固守等待援军。

刘玄机这边收到消息之后,当即召集了一众大将军,以及宰相、尚书等。商议过后,众人一致认为唐军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目的应该就是夺回河桥。

如今河桥已经被烧毁,中潬城和南城都在唐军手中,就一个北城也作用不大,不如放弃。

刘玄机闻言却道,“我建汉立国不过两月,难道就没了上阵的勇气吗?”

说罢立即命禁军集结,亲率虎贲、羽林、北府、铁骑四军两万五千余人,另有斛律明月、拓跋天穆两部骑兵合计万余人,径直扑向了河内战场。

实际上,刘玄机反应如此剧烈也是无奈之举。

首先除了禁军部分,大部分的府军集结全都需要时间,只有他的禁军全都驻屯在邺城,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并出击。

并且十二府军的战斗力因为存在大量新兵的问题,良莠不齐,上了阵顶不顶用?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粮食问题,他率数万精锐出击的所需要的粮食还是能够供应的上。再多就有些吃力,需要大规模征调。

眼见河桥北城迟迟无法拿下,而北军的援军又将在近日抵达。

李元徽思虑一番之后决定退兵,迁移河内民众万户于洛阳周边,并且将河内附近的粮食搜刮了个遍。带不走东西的直接就地焚烧。

等到汉军援兵赶至的时候,唐军已经陆续南撤了。

看着遍地焦土,刘玄机叹道:“此方将无宁日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3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