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五十章两父子,虎死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李承道跟着堂兄李长恭,护卫他三大爷回了长安之后,马上听说他爹又去打仗了,当即就入宫跟他三大爷请辞。

李三本想留他在长安多住些日子,但李承道和李长恭都是年轻人,对于建功立业这事极为迫切,李三也就没强留。

小哥俩在面君之后,又去拜见了平阳长公主,这才一路跟着运送军械的船只出长安,走水路到了三门峡陆路周转一下再走黄河水路,入白沟,在枋头上岸,随后一路赶至邺城。

李元徽中军大营就在邺城西面靠近漳水的位置,李承道和李长恭到达的时候,已经是贞观八年年末了。

三十八岁的李元徽穿着一身寻常袍服,看起来甚至有些陈旧,这几年虽然常年身处军中,但他几乎是不怎么披甲,亲临一线的次数也不多,多数时候都是居中调度。

“孩儿拜见阿耶。”

“拜见阿叔。”

李元徽抬头看见这小哥俩,这是下辈之中他最喜欢的儿子和最喜欢的侄子。

喜欢儿子是因为这孩子太给他长脸了,谁当爹谁不喜欢?他三大爷都喜欢不行。至于这个侄子,除了他本身有才干,值得培养自我,大概是受因为前世的一些影响比较多,所以格外关照了几分。

“不用多礼了,一路颠簸,坐下说话。”

“唯。”

“你姑母身体怎么样?可去府上看过了?”

“平阳大姑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和堂兄去的时候她老人家正在卧床休息.”

李元徽原本看到儿子回来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但听说大姐身体不好,手中的笔直接放下了。

叹息了一声之后又道:“回长安可去两市逛了逛?粮价几何可知晓?”

李承道闻言有些诧异,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跨度为什么这么大,并且他也不清楚。

李长恭自然也不清楚,他们两人一直都是在军旅之中,回到长安倒是去了西市,不过也就是去酒肆喝了酒,看了看舞姬跳舞,你问粮食价格,这个他是真不知道。

不过李承道马上就意识到父亲问长安粮价是什么意思了,“回禀阿耶,我跟堂兄两人虽然去过东西两市,但不曾去过粮行,请阿耶稍等片刻,我去问问随行的护卫。”

“速去。”

“唯。”

片刻之后,李承道就回来了,还报上了他们离开长安时候的粮价。

李元徽听了之后,点点头,跟他想的差不多。长安的粮价是整个关中稳定与否的风向标。

只听李承道回报的这個数目,他就知道贞观去七年和八年对关中的消耗还是挺大的,长安的粮价还是偏高,反而是洛阳这边可以通过漕运输送过去一些,稳定一下长安物价。

这也是中枢的宰相杜克明所奏请,李三郎没有批示,直接让人发来李元徽处理。李元徽还有些拿不准,问过了价格之后才迅速做出批示,并且传令给留守洛阳的独孤颍,让他从陕县的常平仓直接给关中运粮。

前朝大燕在黄河沿线设置了常平仓、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全都是相当于大燕的国家战略储备。

直到大燕亡了,常平仓和落口仓还有回洛仓全都有大量的粮食,其中洛口仓最多,有数千万石粮食。

这也是李元徽前些年能以残破的中原维系十几万大军最为根本的原因,而近些年来中原和淮北也陆续恢复了农业生产,所以几乎被吃空的洛口仓和回洛仓还有常平仓,又开始大规模的储粮,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前线所用的粮食就是从洛口仓运过来的。

而常平仓实际上就是给关中准备的,但却在李元徽手里握着,没他批示,皇帝也调不出来粮食。

因为现在坐镇弘农的还是李元徽的人。

并且常平仓的粮食也是中原、青徐、两淮漕运过来的。握着粮仓,就是卡着命脉。

问过了粮食,李元徽又问了他们几个问题,都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要是这趟没跟他三大爷走了好好几千里路,听了不少心得体会,李承道也不会理解他爹问他这些事是想要了解什么。

但现在他是有些明白了,父亲不以武勇、智谋见长,却总够跟勇比关张,谋若良平的三伯分庭抗礼。

“你父亲这么多年来,谨小慎微,步步为营,从来没吃过大亏,没用错过人,他用兵必先利于不败,而后徐徐图之,即便是你祖父兵败白沟之后,局势轻微,你父亲仍旧能率本部兵马全师而退,并顶住北汉刘玄机携大胜之势的南下,乃是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当初洛阳局面之凶险,即便是你二伯跟我,也很难挽回颓势,若当初失了洛阳,李唐也就是只有退守关中一条路”

耳边突然又响起西行路上三伯的对他说的这番话,时隔数月,音犹在耳。

以前只知道父亲很厉害,但不知道为什么厉害,至于现在,算是知道一点了。

到了十月,汉军终于按耐不住了,病中的刘玄机未能亲征,命征北大将军朱灵石率六万精锐南下想要解邺城之围。

李元徽命左骁卫大将军窦琮、右威卫大将军刘伏威、右骁卫大将军程知节率军前往广平据敌。

双方相据十余日,朱灵石与开府大将军刘芝、薛安都等商议,以邺城危急,唯有力战破敌于是亲冒矢石,指挥全军进攻唐军。

朱灵石所率汉军,有三万人是从幽州边防各镇以及辽东调过来的边军和斛律金所领的胡族骑兵,常年驻守边境,与塞外诸胡和高句丽人作战,另有两万人是刘玄机亲领的禁军精锐,一万人是从卫府军仅存精锐,这些人可以说是汉军最后的家底了。

朱灵石本人也是百战骁将,亲自上阵之后汉军士气大振,幽州边军也展现出了天下骁锐的底色,唐军一时间居然有些造招架不住。

窦琮和刘伏威率领的四万唐军被打的节节后退,只能立营结寨自守,而程知节率骑兵反扑也被汉军的幽州边骑击退。

广平失利,李元徽立即遣常雁衡为行军总管,辖李承道、罗士襄、李长恭、尉迟敬德、段武达、高盎六将,领骑兵万余支援广平。

尉迟敬德和段武达领护军以来,上阵的机会也变少了,近几年李元徽也几乎不怎么上阵,高盎则是刚刚被调任为护军总管,三人率领护军上阵也是李元徽觉得这好刀放久了也会生锈,还是得时常见见血。方为强兵。

常雁衡率万骑奔袭,提前派人送了消息给窦琮和刘伏威,让他们第二日出营作战,自己一定率骑兵赶到支援。

随后常雁衡奔袭一日夜,赶在天命之前在广平南数十里处修整了一下,随后立即发起突袭。

汉军这边是刚出营,准备继续进攻窦琮、刘伏威所部,并且也派了斥候盯着对方的动向,谁知道窦琮这股唐军还没出营,常雁衡率领的骑兵突袭过来了。

这时候汉军还没整顿好队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常雁衡身先士卒,突入汉军阵中大开杀戒,手中大枪如龙飞凤舞,无人可敌。

罗士襄、李长恭、李承道等人也各率精锐突阵,刘伏威和窦琮迅速整队出营,朝着汉军大营杀了过来。

汉军大乱,朱灵石只能命人关闭营门,不让大营外面的汉军溃兵冲进己方的大营,这才避免了被唐军打成全军覆灭的下场。

此战唐军斩首四千余,俘虏两千八百余,还有大量汉军自相践踏而死。

汉军折损万余兵马,原本是在光平压着唐军打,战败之后最后的一点精气神也被打的烟消云散了。

唐军则士气大振,开始发动猛攻,刘伏威指挥右威卫步军猛攻汉军营垒,一日之内连破五营。

而汉军前线失利的消息,也终于是惊动了病榻上的刘玄机。

从上党之战后,刘玄机因为大败气急攻心,身体就一直不太好,这几年更是让局势挤兑的越发艰难。

信都城内,刘玄机躺在所谓行宫之中的病榻上,再不是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老虎了。

他也不是没败过,军旅生涯几十年,败仗多了,但是一仗打输了国家的根本,已经有亡国的风险了,这还是让他有些难以接受的,因此终于是病倒了。

“我二十岁从军,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才升了个队正,后来董杜原之战运气好正碰上杨巡和其弟杨善才,一路追击把他追到了黄河边上,当时李四郎是高阳王慕容颌的记室参军,带着百余人在黄河边不知道干什么.”

刘玄机躺着,塌前坐着皇后和太子,还有皇子鲁王刘承基。

母子二人听着刘玄机说起往事,心里很是悲哀,只有十岁的刘承基对父亲讲的故事似乎是很有兴趣。

“那后来呢?”

“后来我就把杨巡赶到李元徽身边了。我们两个分润了擒杀杨巡之功,也是因为这件事,我才能发迹,被提拔为校尉.”

刘承佑道:“这么说,若无阿耶,李元徽也难得晋升之阶?”

刘玄机笑了笑,然后猛烈的咳嗽一下,李皇后急忙拍了拍他。刘玄机强行挣扎着起来,盘膝坐在榻上,大有说起当年老夫犹勇的架势。

“咳咳.呼.事情却不是这样说的,你以为是我把杨巡赶到李元徽身前,才成就他的功业?”

刘承佑闻言反问道:“难道不是嘛?李元徽不是因为跟阿耶你一起擒杀杨巡,而得到前燕昭武帝赏识,公主下降,这才平步青云?”

李皇后听了这话都忍不住笑了笑,她这儿子还真是天真啊。

刘玄机道:“早在邙山之战,李元徽就临阵射杀杨熙,立下大功,名字直达御前,伱以为若不是他,换了别人射杀杨熙,也能让昭武知道他的名字吗?”

刘承佑闻言不语。

刘玄机继续道:“他是陇西李氏,当时的李四郎,父亲是卫尉少卿,伯父是征西大将军,李氏一门显贵,不然你以为谁射的这箭很重要吗?”

“还有,你以为是我把杨巡送到他手里,然后他分润了我的功劳?”

“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你阿耶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队正,就算我把杨巡带回军中,你当我等得到什么奖赏?能给我几十贯钱喝酒,再提拔成个都尉就是烧高香了!是因为有李元徽在,你爹我的名字才能出现在征东大将军慕容定的军报上!受到陛下的嘉奖,如若不然,谁知道我是谁?”

“就算没这个功劳,以他的出身和才能,也一样能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反倒是你爹我,若没有他,我干到这个岁数可能连个郎将都混不上,若是运气不好,可能早就是荒郊野骨了”

“后来又是跟着他,一路做了郎将.”

“泰山之战的时候,我带着张十五和赵四,前去侦查军情,结果遇到了埋伏,当时对面有上千人,一望无际看不到头,我当时就想跑来着,但是三个人要这么跑了都得死,老子一发狠就让他们两个回去报信,自己留在那山间道里面跟贼人周旋”

“得亏了李四送我的甲胄精良,寻常兵器奈何不得,当时那杆大槊也是他送我的,他这人交朋友那是真没的说,宽厚,仗义我当时就立在道上,看着人潮向我涌过来,心中其实怕极了,但越是这时候,越不能怂,我当时要转身跑一定被人追上杀了,于是我就一个人拿着马槊冲上去了,那杆马槊真是好用,横削竖劈比刀还快,我连着杀了几十个人的时候,他们就有些慌了,开始跑,我却是杀的兴起,追着他们上千人打,杀的满地都是尸首,后来李元徽和段家兄弟赶过去支援我,他们都惊呆了..哈哈哈哈.咳咳咳.”

刘承佑和刘承基兄弟两个听着父亲说的很入神,李皇后却神色有些哀伤。

因为通常在说当年勇的好汉,大多都是到了英雄迟暮之时了。

刘玄机兴致仍旧很高,想了想又对儿子们说起了当年长安城。

“那年上元节,我是第一次看见那些花灯,真是美轮美奂,人间仙境一般,你们你们”

刘玄机想到这里,他其实想说日后你们打进长安的时候,就能看到长安的上元节是个什么光景。

但话到嘴边却又停住了,因为北汉别说打败大唐夺取长安了,能不能熬过明年都是未知数,所以又想到这两个儿子没准日后能去长安,但可能是不是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去而是以北汉皇族被抓进长安的。

但这个话现在就没必要说了,因此生生停住了。

说到最后,他又接着说起那年上元的杀人夜。

“哈哈哈哈.当年我们可是把那个皇子,什么梁王身边的护卫和死士全都杀光了,动手的人一共不到十个,全都是当世豪杰,光是皇帝就我跟李二郎,张坚和老朱都是大将军,秦氏兄弟和羊献果如今也都是唐军大将,至于李四,我看他迟早也能做皇帝的”

“想来他们这些助纣为虐之徒,也该感到荣幸才是,毕竟是死在我们手里,哈哈哈”

“后来回了幽州,我带着一千人就出塞了,砍了好几千个突厥人脑袋带回来的”

须发皆白的刘玄机好像想要在病榻上一口气说完自己的英雄事迹。

但好像他的时间不够了。

到了最后,他留给儿子们的话却不是“光复大汉”“克复中原”。

“若事无可为,当以求活为念,不必顽抗,大唐是你母家,李元徽不会为难你们的,他那人仁厚”

“我不能光复大汉,那也是天命不在我,你们好自为之,要做宽厚仁德的人,这样才会有福报.”

说着说着,刘玄机又咳了起来,然后挥手让两个儿子下去。

最后居然一口血喷了出来,皇后赶紧又扶他躺下,又让心腹侍女急忙去秘密宣召御医。

刘玄机却握着李皇后的手说:“不必了,这都是天命。我一生杀人无数,到了自己该死的时候,不该如此眷恋的,若有不舍,只是不能与你白头偕老了。承佑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更没有力挽狂澜的智勇,其他孩子又太小,我死了之后,你要让他早日归降,不要让他登基当皇帝,直接归降,做了皇帝,以后就不好活了”

汉炎佑十三年,即唐贞观九年,元月。

刚过了年节的大汉皇帝刘玄机病逝于信都。

皇后李氏本想遵照刘玄机遗命,让长子刘承佑放弃皇位,出降归唐。

却被刘承佑断然拒绝,并且指责母亲心向李氏。

随后刘承佑在灵前继位,改年号兴国,召集群臣商议,随后为先皇帝进庙号为“世祖”,庙号“太武”。

随后又尊母亲为皇太后,封先皇诸子没有爵位的为王。

以凌敬为司徒,崔廷弼为司空,朱灵石为太尉,斛律金为太保,卢钦之为太傅。

斛律明月为骠骑大将军,张世武为辅国大将军,赵襄为车骑大将军。

随后尽发两州之军,得十万人,南下救邺城。

邺城李元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且喜且哀之。

喜大唐国运昌隆。

哀老友郁郁而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8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