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三十六章天下事在我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没有大雨,水自然是不会无缘无故暴涨。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上游先蓄水,再放水。这样就可以短时间内让水流暴涨。

蓄水的是韦孝矩,放水的也是他。实际上驻守在紫霞关的韦孝矩早就研究了淇水的情况,所以利用上游和太行山的地势修筑了蓄水的堤坝。随后又重点关注了唐军的动向,也正好给他捕捉到这个机会。

西岸的唐军大营直接就被水漫灌了,韦孝矩与傅弘之率燕军乘着收集多时的小船和木筏发动进攻,唐军死伤数千,降者数万众。

侥幸在白沟之战逃出生天的一众随驾官员和勋贵,这次没几个能侥幸逃脱,全都被陷在水中成了燕军的俘虏。

柴荣心腹部将马三宝和羊献果、翟思训等奋力而战,抢了几条小船才保着柴荣和李孝正杀出了重围,幸免于难,柴荣也当机立断选择了向东面枋头的转进,因为他判断燕军在西进的路上可能还有伏兵。

而东岸驻扎在枋头的唐军萧释之所部,因为枋头有修筑城墙,所以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这种情况下,萧释之也知道要向西转进也成了泡影,等到柴荣等赶到枋头之后,商议之后也是当机立断的东奔黎阳。

而黄河的水,也终于消了,萧释之到达黎阳之际,黄河的漕运也正式恢复了。

李元徽得知淇水之事也不由得哀叹世事无常,谁曾想还能有这种事?萧释之更是连呼庆幸,甚至都不好意思跟李元徽告状说魏王的不是.

李源从关中带来的十万大军,也就剩下段雄的十个折冲府不足万人和不足两千人的左右校尉精锐。

萧释之部左右威卫万余人,徐乾德部五千人,加上李元徽的亲军八千余。

这就是十几万参战唐军在战后的仅剩下的队伍,三万人左右。更有大批的官员被俘被杀。

原本还想立即放弃黎阳,但最终李元徽还是选择让守黎阳的刘元庆观望一下,给他的嘱咐是收拢溃兵,给被打散的没有投降的同袍留一条回家的路。若燕军势大,那就直接放弃黎阳退守白马。

随后李元徽带着几万残兵败将渡过了黄河,渡河的时候,站在船上看着河水东流,柴荣叹道:“十年积累,一朝而丧,我等不知道何时还能再到此地了.”

众人闻言,也全都有些颓然。

李元徽却道:“何必如此丧气?魏武帝有赤壁之败,汉高有更是几次败于项王之手,然汉魏最终能并天下者,何也?诸葛武侯五次北伐,虽然功败垂成,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志气不可消!”

这番话,在这个时候,还是气到不行振奋人心作用的。

不过仔细一想,这次受损最小的就是齐王势力了。

提前把左右武卫三十個折冲府的精锐调回了两淮,参战的齐王属下也因为李源的偏向,几乎没有在主战场的。

让萧释之守朝歌,刘元庆守黎阳,唯一参战的徐乾德部跟着柴荣的右军躲过了白沟兵败,。

又跟着段雄一起躲过了淇水之战。

损失最大的就是李元徽的亲军,因为正面跟燕军的会战,折损了将近五千人的兵力。

而此时,船上的众人还没意识到,随着关中军队基本覆灭,齐王府的势力就成了大唐举足轻重的重要部分。

回到白马之后,李元徽没有耽搁,留军令给李药师让他撤兵之后,就立即返回洛阳。

此时的洛阳城,有左右金吾卫的数千兵马,以及陈瑱所领左威卫,慕容三藏所领右威卫,不足两万人。基本上还处在齐王府的控制之下。

李源早李元徽一步回了洛阳,在得知大军尽丧之后是暴跳如雷,不过等到李元徽回到洛阳之后,想要甩锅给他李四的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他猛然间意识到,现在的洛阳不是他说了算的,这个时候想要让李元徽承担问题很明显不太可能。

他的十万大军都没了.

并且这次他还是御驾亲征,作为皇帝,有些东西怎么也甩不掉的。

难道还能承认自己仗打到一半就扔给齐王了,所以该死齐王你来承担这个战败之责?

看着跟着齐王一起进攻的一众甲士,李源的嘴唇动了动,最终是说了一句:“回来就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四郎辛苦了.”

李元徽没说话,点了点头,也说了句:“阿耶保重。”

随后转身就走了。李源看着李元徽的背影,嘴巴张开,又合上了,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源带来的大批朝臣这会除了裴继,和几个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前往河北的老臣勋贵,余下的人全都在北燕成了俘虏了。

而李元徽的陕东行台和天策府这套文武班子又成了大唐在洛阳的实际上掌握军阵大权的机构了。

李元徽也没有任何的废话,李源也默认了他在这边失去控制能力的事实。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即将失去的不只是函谷以东的控制权。

李元徽从宫里出来跟李源见过面之后,立即回到王府,随后立即召集全部僚属议事。

首先是如何应对接下来北燕的对于洛阳方向的进攻。

大势上,刘玄机在消化完战果之后,也就差不多秋收了,有了秋粮也就意味着燕军可能在两三个月之后主动发起进攻。

现在洛阳一带的唐军基本上除了李元徽的心腹亲军之外,都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跟燕军进行大规模的会战了。

燕军此战虽然有折损,但不算大,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心腹亲军现在也就剩下七八千人,还能经得起消耗吗?明显是不能。

所以把调往两淮的队伍再调回来,也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李元徽想了想之后,并没有立即同意,反而觉得先看看形势,队伍年初刚回去,怎么也得让他们在家过个年再说。

毕竟洛阳这边还是能够聚集三五万人的,防守应该是够用了,而且接下来他还有别的打算,把自己的核心队伍全都调过来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此外就是关于修复河桥。

独孤颍和李青莲是主张重修河桥,一是河内目前还在唐军手中,不可轻易放弃。

而高侃和于智宁则主张不修河桥,并且弃守河内,直接沿着黄河布防,以抵抗燕军。双方各执一词,也都有各自的道理。

而李元徽最后决定还是要修。

因为他觉得,有河桥,要守河桥。

但没河桥。你甚至都不知道该守什么地方。没有河桥,需要守的就只整个黄河中下游,燕军到时候就不一定从什么地方渡河,有可能先打青州,或者出兵兖州,都是有可能的。整个黄河中下游千里防线很难防御。

但北人不擅长乘船和水战,有浮桥在他们肯定是先奔着浮桥来。

定下了重修河桥之事,众人散去,李元徽写了两封亲笔信,让人分别带着书信和战报一同送往河东和长安。

一来是告知河北战事的进程和结果,二来是请两位兄长来洛阳。

书信一路加急分别送到了关中长安和河东的安邑。

李二和李三在看过书信之后,几乎都没有犹豫,安排好留守事宜之后就分别带着亲军赶往洛阳。

天下事,在李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2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