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章亦不失为孙仲谋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天盛十三年,是最后以天盛为年号的一年了。

过了年,就要改元为光平。

大概是有光复天下,平定四方之意。

不过这天盛十三年的年底,洛阳这边也没收到什么好消息。

荆豫护军屈突世安、中都护夏王慕容麾两人率领的四万大军进攻宛城,与黄牛角相持数月,无功而返。

因为冬日来到,缺衣少粮不得不退兵。

还在退兵的路上被黄牛角追击,若不是慕容麾统率的中军精锐警觉,怕是有全军倾覆之危。

饶是如此,屈突世安征召新兵义勇以及豪强部曲,还是被打的七零八落,还丢了比阳城。

比阳城丢失的结果让江淮的李元徽都跟着一起骂人,因为比阳正在方城山脉西麓,比阳失守荆州的西魏军就可以从方城山脉的孔道进入豫州西南部,进而威胁扬州西北部。

李四对豫州的事务不关心,但荆州的西魏军要是打过来,可就跟他息息相关了。

另一方面,原本驻守在薪春和寻阳的周本部在秋收之后,将两县数千户迁到到了皖县和石亭。

西魏军见状,自然是派人接手了两座城池,并且江北的寻阳,与豫章郡治下的柴桑隔江相望。

东西两魏,只隔一江,如何相处,对双方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从法统上来说,双方都承自大魏,宣称自己才是大魏的继承者。

这是双方最大的分歧,有你没我。

而眼下双方还没有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主要也是因为双方目前的战略方向是不一样的。

东魏的曹元静很明显在夺取江东四郡之后,下一个目标是淮南。

因为守江,必守淮。

无论是出于长期目标北伐中原,还是出于江东防御的现实考量,夺取江北淮南之间的三郡之地,都是他们当先战略的最优先级,因为这关系到江东政权的生死存亡。

而西魏在以宛城换襄樊,相当于拿下了荆州除了上庸、西城、房陵之外的所有郡县,拥兵数十万。

然后趁着益州都督唐公李源北上,出兵陇右这一档口,曹烜亲自率二十万大军,战船数百艘西进,沿着夷陵、西陵、秭归方向进军,一路打到永安。

围攻永安一个多月,损兵折将。

益州方面驻守永安的,是唐公李源的堂弟,名叫李祝,早先做过万年令,后来在慕容盏进入关中之后,带着家眷和大批族人来到益州避难。

李祝年不过三十许,行事周密,且通晓军机,来到益州之后,李源直接就让他来当永安督,掌管益州的东大门。

李祝也果然没让李源失望,凭借永安城防和瞿塘峡地势,让二十万西魏军不得寸进,死伤惨重。

曹烜和一众将领望着永安城无可奈何的宣布撤兵的军令,“果真是‘蜀道难’啊,..”

战船之上,曹烜无奈的叹息道。

丁景珍、雷世猛、张文秀等诸将也都是情绪低落。

这时候司徒录尚书事蒯文贤道:“当年蜀汉昭烈帝由荆州入益州,还用了数年时间,今陛下和诸位将军不过用兵月余,为何如此丧志?陛下既然应运而起,就当学昭烈帝的百折不挠之志,昭信义于天下。”

这一句话倒是让众人都有些羞愧,曹烜更是躬身稽首道:“多谢蒯公,朕受教了。”

蒯文贤则躬身还礼,“陛下言重。”

客观的说,曹烜还是有些本事,听得进劝,该做决断的时候也不含糊。有他老祖宗曹孟德的几分风采和气魄。

被蒯文贤一番言语提醒之后,当即重新恢复了斗志。

不过撤兵还是要撤兵的,眼下已经是进了十一月,寒冷的天气不适合用兵。

虽然姓曹,但是西魏集团的此前的战略却是隆中对的翻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现在攻打永安失败,曹烜也在思考,能否转变一下思路,直接来一个“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在跟蒯文贤提起这个想法之后,却直接被否决了。

“出兵豫州?我等去打益州,洛阳方面鞭长莫及,也觉得我们短期内不会威胁到洛阳,且有关中大敌在侧,可若是我等发兵豫州,便是等于要让东燕朝廷把目光放到我们荆州这里,东魏屯兵在司隶二十万众,皆天下精锐,若是挥师南下,就不是我军所能阻挡的。陛下难道忘了,当年关云长水淹七军之事.”

蒯文贤的意思在明白不过了,你像西打蜀中,洛阳方面觉得你没有大志,暂时不会理伱。

因为有关中的心腹大患在。

可要是打东北方向出兵打豫州,洛阳方面肯定就会掉过头来跟你拼个你死我活。

关云长当年没还打下襄樊呢,豫州和司隶就已经震动了,现在可是连宛城都拿下了,从地里位置上来说,完全可以出兵北上。

但就实力出发,豫州这几十万流民军真要敢北伐中原,对上洛阳的精锐中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人家都没拿正眼看你所以派了偏师过来,你要是硬往上凑,那不是求这人家上主力?

曹烜闻言是一阵默然,因为他不笨,一点就通了。

想明白之后又言道:“既如此,不知蒯公有何良策以教朕。”

蒯文贤道:“陛下,荆州初定,拥军四十万,此时府库尚有粮食可以支撑,那明年呢?后年呢?陛下想好用什么来养这四十万大军了吗?”

曹烜闻言点了点头,其实这几天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过现在天下未定就裁撤大军,他担心将领们会有意见。但蒯文贤这一席话算是让他坚定了决心。

如果能攻入蜀中,天府之国肯定有大量的存粮,一些事情可以容后考量,但现在短期内入蜀无望,有些事就必须做了。

“蒯公所言,振聋发聩,朕知矣,此时当精兵简政,裁撤老弱以归民,不可使土地荒废.”

荆州军现在吃的都是大燕仓平仓的粮食,但这粮食早晚是要吃完的,若不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维持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就是自寻死路。

毕竟断粮的军队,那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而实际上,占据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西魏,都是鱼米之乡,有大面积的良田,只要合理耕种,养活十几二十万大军不在话下。

君臣一番奏对,就定下了精兵简政,裁撤老弱,以及恢复耕种等具体事宜。

此外,蒯文贤还向曹烜提出一条建议,与东魏暗通,图谋江淮。

“眼下大江上游的荆州在我之手,下游的江东曹元静想要江淮,我等可与其相约,两面夹击,共取江淮,曹元静刚刚在濡须口吃了大亏,所以一定不会拒绝与我军合力。”

曹烜闻言有些不解道:“但如此,岂不是为东魏做嫁衣?”

蒯文贤笑道:“我军若能取江淮,便取江淮,若是没有机会,就等东魏大军猛攻大江沿线之际,我假意以偏师进攻皖口,实则以主力袭取江东”

曹烜闻言赞曰:“蒯公谋及良平,不逊诸葛,此计若成,进可北定中原,退亦不失为孙仲谋矣。”

蒯文贤见到曹烜听闻面露喜色,心中却不由得感叹此人没有远志。

大争之世,庙算之时,不想着一统天下,还想着割据一方做孙仲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5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