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六章晕阙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四郎也如此看?”

李源这几年跌的跟头,让他对于这几个儿子的战略判断越发的信任。但这样的结果,很明显不是他想要的。

李四看了一眼三哥,而后道:“几位兄长自幼就比我见识广博,即便我有所疏漏,但三哥说的,您也该信的。”

“刘玄机其人,早就胸怀大志,天盛十三年我跟他在晋阳登高明志,其人便有澄清天下之志,曾言,‘欲伸大义于天下’,如今观其行,正合其当初所言,这次燕军虽败,却没有伤筋动骨,只是碍于农时其人知进退,能知人善任,河北之士本就天下之冠,刘玄机其人其志向远大,不逊于昭烈,又效光武,全据河北,若能得之用之,即便大唐倾中原之力,也不过是平分秋色罢了”

李源听了之后,也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

幽冀二州,有赵郡李、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这四大士族加上太原王,这五大家族堪称顶级门阀。

从东汉末年开始,历经三百年的大魏,经久不衰。

即便现在这五大世族虽然也有不少人在唐出仕,但其世族的主枝,以及主要的才士更多都在北燕效力。

特别是白沟之战后,河北士族出仕者极多,豪强大户也多有从军效力。

让刘玄机在河北更加的根深蒂固。也就是说目前河北,并不是早些年旋起旋灭那些草台班子可以比拟的。

而是真正的取得世族、豪强甚至百姓支持,能跟大唐兵争天下的万乘之国。

从地理位置上说,中原想要北伐河北是仰攻,秦并天下是先拿下河东,也就是并州,然后出太行灭赵。

韩信同样是出滏口,收河北。

光武刘秀则是从河北起家。

只有曹魏,曹操是打赢了官渡之战后,趁着袁家兄弟内讧,先收河北,再收河东。

但袁家兄弟没翻脸之前,雄才大略的魏武帝即便在袁绍死后出兵河北,也还是被打回去了。甚至在袁绍死后,也用了将近十年才平定河北。

所以当河北在刘玄机这个在李三口中有高帝之才,霸王之勇的雄主之手时,恐怕对于大唐来说最有利的武器就是时间了。

因为刘玄机已经四十岁了,而大唐主事的这兄弟几个,年级最长的李二凤也不是干过而立之年,李四才二十六七。

但李源,他已经六十多了。

若不能在他有生之年看到天下一统,多少是有些遗憾的。

但这个遗憾归根结底,又是他自己造成的。毕竟白沟之战那是他自己打的结果。

李源这边有些意兴阑珊,李三和李四却是相视而笑。

两人在这些事上,还是非常有默契的。

其实说到底,现在不谈形势和战略,就从需求上来说,想早日一统天下的不是李三和李四。

是李二和李源。因为只有在一统天下之后,他才能利用大义的名分和威望,做些现在做不到的事。

人在长安的李二,最近忙的不可开交。

在大唐的抵抗和驱逐之下,突厥人是终于走了。但也把关中祸害够呛。

东宫,熬了差不多一個通宵,满眼血丝的李二送房乔、杜克明、薛收等谋士出了大殿,这才反身准备回去休息一下。

却没想到走了两步突然天旋地转,最后身体竟然不受控制的栽倒在地。

房、杜等人转过头一看,全都急忙转过身来将李二扶起来搀着进了殿内。

太子妃高氏这边也问询赶来,急忙令太医过来问诊。

太医在请过脉象之后,也是松了一口气,“太子殿下就是不分昼夜,操劳过度了,最近今日有没进水米没什么大碍,另外可能还有些心气郁结,大概为国事担忧吧,用心调理即可.”

太医的话,让太子妃和一众谋士全都放下心来。

皇帝不在长安,留在了洛阳,太子是储君,同时拿到监国的权力,这就跟皇帝没什么分别了。

要是他现在除了什么差错,那关中这边可就没了主心骨。

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李二这边才醒过来。

一直守在身边的太子妃,也终于是松了一口气,“佛祖保佑,殿下是终于醒了.”

李二声音有些低沉,但还是挤出一个笑容道:“有劳阿宁挂念了。”

二人少年夫妻,情谊甚笃,这时候最担心的自然是太子妃。

其他人关心太子,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太子妃关心太子,只是因为他是她的夫君。

高氏喂了李二先是喝了半碗粥,随后李二才坐起身来问了一下,他昏睡多久,当得知有一天一夜的时候,李二叹了口气道:“如今正是多事之时,却为身体所累.”

另一边,太子醒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尚书省。

几位宰相,裴弘德、司马修业、温大雅,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松了一口气。

太子醒着,哪怕不管什么事,几位宰相也心中有底。

但要是太子身体除了问题,或者干脆昏迷不醒,那就是大事了。

皇帝被架空了,并且不在长安,晋王原本在河东,这会想必也在洛阳。齐王还是在洛阳。

平日里看,整个长安现在都是太子殿下说了算,没什么问题。

但要是太子出了什么问题,那该怎么办?难道去问武威郡王?太子的长子也就十岁,能当的是什么事?

裴弘德道:“万幸太子无恙,我们今夜也能安枕而眠了.”

司马修业却没有说话,随后命人去取太医院关于太子的脉案过来。裴弘德和温大雅一听这个,本来想说什么却都没开口。

宰相们要看皇帝和太子的脉案,这种事其实也是有些僭越的,但宰相作为国家的重臣,也是必须对有些事情了如指掌的。

太医院这边不敢专擅,派人过来请示了李二。

李二听了这些当即大怒道“朝堂的宰相已经可以什么事想插手了吗?”

但太子妃高氏却握住了他的手,示意他不要动怒。

然后道:“宰相们帮助皇帝和太子治理国家,而皇帝和太子,身居家国之重,如今宰相关心太子殿下的身体,难道不是职责之内吗?殿下不可为此动怒。”

李二听了之后,这压下了火,然后道:“随他们去查看吧。”

有了太子的首肯之后,太医院正亲自带着的历次脉案来到了尚书省面见几位宰相。

宰相们问的很细致,包括太子饮食多少,历次平安脉的脉象,以及这次的情况。

院正的回答同样很细致,但有些事情上又很模糊其词。

但司马修业作为宰相,却也精通医理,并且这种事并不奇怪。士大夫读医书,通医理本就是平常事。

还有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所以院正本来有些事上想要糊弄过去,却也是做不动,只能一五一十的说。

盘问了大半个时辰,这才让院正离去。

中书令温大雅在听完了院正的话之后,深怀忧虑的说道:“这么说太子殿下,并没有什么大碍?那就和昨日的诊断没什么出入,只是这日后还是要仔细调养,这么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而裴弘德和司马修业两人却有些凝重,两人都不言语,却都从对方的眼神之中看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担忧。

就脉案记录上看,似乎太子的郁结之气,并不完全是因为突厥入侵,而是有些时日,甚至最近几年都有这个状况。

并且因为早年征战,现在身体也有不少暗疾。

怎么看,都不像是长寿之状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3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