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七十五章貌合神离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武德十年,六月,长安,明德门。

太子晋王以下,诸王、宰相、诸卫大将军、国公、六部九卿等全长安的官员权贵全都在门外,打着各自的仪仗等候着关东六州一都之主齐王殿下。

太子和晋王两人各自坐在伞盖之下等候,两人的伞盖几乎连在一起了,做的位置也非常近。

两人也一直都在说话。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是兄弟情深。

但晋王和太子麾下的亲信属官却泾渭分明的站在两个区域,至于朝臣们,则看着这兄弟两人极为亲近的表象有些疑问。

这俩是真的公私分明,还是装的兄弟情深?

武德六年开始,太子在病重之中召回了晋王,托之以监国重任。

而晋王也是不负众望,将国事和军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朝野皆称其用事贤明。

不过随着皇帝回到长安之后,太子的身体也渐渐好转,兄弟二人最初还能和睦共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两人在国事的分歧也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多。

围绕着太子和晋王势力,渐渐开始浮出水面,形成了两个明争暗斗的利益集团。

这也让兄弟两人只能被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渐行渐远,而这种态势却是李源非常乐见的。

甚至他之前就想打造出这样的局面,却没有能够实现,自己就兵败河北。

如今他已经几乎失去实权了,却没想到局面对他有利起来。

兄弟两人于是开始想要得到李源的支持,毕竟是天子,还是开国天子。

并没有完全成为傀儡。

不过到目前为止,两人之间的斗争还处在可控范围内,所以朝堂上针锋相对的两人在下了朝以后,还是经常一起射猎,一起宴饮,仿佛兄弟之间没有隔阂。

而这次之所以召齐王回长安,也是因为战略的制定出现了分歧。

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和整军备武,关中的元气已经渐渐恢复了,这几年太子和晋王先后组建了一百二十个折冲府,训练严苛,装备精良,已经渐渐有了精锐的模样。

如同一柄反复捶打的横刀,只等开锋了。

粮食方面经过快四年的积累也足以支持大规模的用兵。

所以,一统天下再度被提上了日程。

原本众人的共识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先把最难啃的骨头,也就是北汉给解决掉,随后在挥兵向南,一统天下,成就不世之功业。

但这是白沟之战前的共识,随着形势发生变化,计划自然也就赶不上变化快了。

太子的想法是保持不变,先干掉威胁做大的北汉,而后天下“传檄可定”。

但李三郎的意思是,北汉强势,主动进攻河北在战略态势上,很难取得优势,这几年一直处于守势,所以不如集中力量先灭掉西魏,然后是东魏,最后合天下之利,收取河北,灭亡北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两人的意见相左,其实不光是战略上的分歧,更是对战略主导权的的争夺。

李源对此也是不知道该怎么站队才好,他觉得两份战略都有可取之处,但却不愿意公开支持一方。

这种情况下,征召齐王入朝制定战略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无论是太子还是晋王的方略,都脱离不了齐王在关东的策应,甚至是兵力、物资、粮食上的支援。

所以,李元徽也是不得不入朝。

终于,负责瞭望的士卒高声提醒道,齐王的队伍已经距离城门只有数里了。

二里。

一里。

原本还处于松散的队形,已经完全按照礼部的制定的顺序和规格排列起来,太子站在队伍正前方,晋王落后他半個身位,身后是诸皇子皇孙。

李元徽走下马车之后,群臣开始参拜,而他则走到两位兄长跟前见礼。

“拜见两位兄长。”

“四弟不必多礼。”

兄弟三人寒暄几句,李元徽让两个儿子过来拜见伯父,太子和晋王的诸子则出来拜见四叔。

其中也包括长兄李孝俨的儿子们。

李元徽特意注意了大哥家的老四,兰陵王李长恭,有十六了,长得真是俊美无比,身形修长。

大哥的家老五安德王李延宗是个小胖子,李元徽觉得这兄弟俩听名字应该就有名将的潜质,以后可以召到身边终点培养培养。

至于二哥家的李承乾、十四岁了,行礼的时候感觉就在走程序一样,心性看着就有些浮躁。

倒是十岁李承泰,同样也是个小胖子,比李承乾规矩多了,看着也很精明,始终洋溢着笑脸。

至于三哥家嫡长子的李承誉,也有十三了,看着就不像武家子弟,跟他父亲的姿貌魁伟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说,李家下一代看着还算是可以,没有成为高家的趋势。

李唐不能成为北齐高家,最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能,这是他最低的奋斗底线,任何有精神病潜质的疯子他死前都得送走。

不管是儿子还是侄子,或者兄弟。一视同仁。

郊迎结束之后,太子和晋王约好了过几日宴饮,李元徽自然是满口下来,随后入宫,拜见天子。

在武德殿上,李源看着数年没见的四郎,颇感欣慰道:“四年未见,四郎可还好?”

李四答道:“有劳阿耶挂念,儿臣在关东除了要当心北汉之外,也就没什么忧虑了。这几年关东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儿臣家中则是后院安宁”

李源笑道:“好,我听说你又添了好几个子嗣,想必日子该是不错”

李四也笑了笑,他其实想说没有阿耶你厉害啊,现在皇子数目都是二开头的两位数了,皇孙的数量,没有皇子多,这还不算公主呢,真是老而弥坚啊。

不服不行。

父子说说闲话,叙叙家常,过了大半个时辰,李四感觉李源有些疲倦了才告辞回去。

“好好,你也该去休息休息,一路舟车劳顿,过几日给你接风洗尘。”

“是,阿耶保重身体,儿臣告退。”

除了武德殿,一路回到了长安永兴坊的齐王府。

回到王府,太常寺卿慕容无忌已经在等了,见到李元徽躬身一稽。

“大王。”

“无忌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谢大王。”

慕容无忌相当于李元徽在长安的代言人,并替他搜集长安的讯息,并且与朝臣沟通。

传达齐王府的意志。

因此他其实担任什么职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给他一个符合身份的官职。

因此即便资历有限,还是能够担任九卿之一的太常寺卿。

两人几乎没什么废话,短暂的寒暄之后就直接切入了正题。

慕容无忌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将朝堂局势、朝中大臣的派系,卫府军驻防情况,以及东宫和晋王府最近的争端,一一说了个明白。

两人一直交谈到入夜,李元徽不由感叹道:“无忌有定策佐命之才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5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