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四十六章群起而攻之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洛阳,宫城。

李源看着大殿内的巨大沙盘,听着兵部尚书宇文成业将最近的战况汇总讲解。

“秦王已经赶至晋阳战场,前些时日齐王出兵包围阳邑,刘玄机亲自渡河,一日之内连夺七寨,遂解阳邑之围,不过刘玄机随后就立即渡河北返,目前我军与燕军在过洞水和文河两线对峙,晋阳城仍旧在坚守。上党的燕军想要进攻平阳,攻我后路,被徐懋功所部击败,并乘势夺取了屯留。”

“关中秋粮已经征收完毕,温尚书正在组织转运,陕县和河东有盗匪出没,已经被临淮郡王剿灭,不过临淮郡王发来公文说,这其中可能有燕军的奸细挑拨,而当地的富户对我大唐也颇有微词,希望能增派千余卫府兵,以保证河东和弘农畅通。”

宇文成业将情况一一说明,李源听完了之后却是眉头紧锁。

现在大唐的压力很大,因为前线的二十万大军,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草,从洛阳地区和关中地区运粮,最终都要经过河东郡,镇守河东,负责粮草转运的是右卫大将军、临淮郡王李沧,李源的堂弟。

而现在李沧在河东面临的问题比较多,首先就是河东去年才夺回来,所以对刚刚立国的大唐也没什么认同感,但却要面对繁重的徭役和压榨。

毕竟要给二十万人运粮,河东地区的能征发的民夫都征发了,能够收取的粮食也都收走了。

甚至当地豪族都开始怨声载道,对大唐很是不满。

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驻守在壶关的韦孝矩,那是关中大族京兆韦氏出身,跟河东著姓薛、柳、裴等都有交际。

也正是因为这些关系,所以韦孝矩通过这些河东士族,派出了大量的暗桩,前往河东、洛阳、关中等地刺探情报,搞分化瓦解。

而这些大族,其实也是首鼠两端,在帮韦孝矩一些小忙的同时,也算是在两头下注。

在了解到河东可能出现问题之后,韦孝矩就开始着手让暗桩煽动叛乱,因为河东是关中到晋阳的重要跳板和必经之所,一旦河东出问题,唐军士气必然大跌。

韦孝矩在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成效也是有些的。

不过李沧作为曾经韦孝矩的同僚,两人都是当年骁果军十大虎贲郎将,彼此可太清楚对方的路数了。

所以李沧在河东出现小股骚乱之后,立即就断定这是有人在搞事情,随后就联想到了壶关的韦孝矩。

在平定了骚乱,暂时震慑住了河东豪强之后,李沧同时给前线晋阳和后方洛阳都发了文书,希望能支援他点人马,不用多,一千人就行,因为偌大的河东郡,也就留守两千人,作为大后方,这些人手的确是有些相形见绌。

李元徽对此的回应是命谢叔方率一千齐王府护军卫士前往河东,李源也是在自己的元从禁军里抽调了一千人支援河东。

而此时洛阳和关中,都称得上是防务空虚。

为了抢夺晋阳这个北方最为重要的战略枢纽,李源是几乎把能动手的卫府军全都调上去了。

除了驻守陇右、河西、巴蜀、荆州等各处必要的军力外,机动兵力几乎抽调一空。

他手上只有三万元从禁军算是机动兵力。目前在洛阳有一万人,两万人留守长安,也算是防备突厥的。

在调一千人支援河东之后偌大个洛阳城就只剩下九千军力。

此外,黎阳和朝歌各有万余人,由冀州刺史、天水郡公赵翊统领,女婿柴荣统领万余人住在在濮阳,一方面是监控新归附的赵大,另一方面则是要防备青州的杨氏众人。

再往南,就是徐州尚有数万兵马,但是以来路途遥远,而来徐州的兵马也不能轻动。

以来要防御青州方面,二来也是要防备江东进攻江淮。

但偏偏,怕什么来什么。

建邺,东魏皇帝曹元静终于做好了统战工作,使得江东豪族们再一次拿出资源和人手来帮他去死磕濡须口。

曹元静发动了水陆大军十万人,出兵濡须口。

这次出兵之前,他是信心满满,因为李元徽不在江淮,甚至他的大部分嫡系和主力都不在江淮。

重镇合肥只有五千人驻守,濡须口和东西两关也只有四千人。余下的都是江淮豪族部曲。

目前晋阳大战正是最为激烈的时候,不趁着这个机会出兵,难道等李唐打下并州之后吗?

甚至曹元静直觉感到,这应该是自己最后一次北伐了,如果失败了,那就真的只能偏安江东了。

原因有二,其一是他心气和身体,虽然能够屡败屡战,但那股子精气神,也快消耗的差不多了。

其二就是支持他的北伐的,都是跟他一起起兵的老兄弟,经过几次大战,也消耗的不轻,这次打不下濡须口,精锐也就消耗的差不多了,至于这些老兄弟,这么多年身居高位,荣华富贵一享受,还能拼命吗?

基本上算是孤注一掷。

与此同时,坐在襄阳一直厉兵秣马,北望宛洛的西魏曹烜,也再次发起了对南阳地区的进攻。

首当其冲就是新野。

这两个偏居一隅的地方势力,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在大唐跟北燕进行北方枢纽的战略争夺之际,在背后出刀了。

不过大唐方面,对此也不是没有准备。

李玄庆对新野和宛城的防务是亲自布置的,并且大唐在完成留守一個一整个卫府数万兵马,驻守宛城的南阳太守李大亮,也是精干之人。

想要出城野战跟多达十万的西魏大军作战或许力有不逮,但兵精粮足的情况下,守城还是能够做到的。

至于东线江淮,李元徽在走之前,留下镇守合肥的就有五千精兵,还把张嫣的叔父张共烈留在了广陵,而镇守濡须口一带的则是乔孝玠和夏侯元弘,这还不算巢湖和鄱阳湖还有数万水军,以及庐江、广陵的豪强部曲私兵。

因此,即便是江淮是目前最为空虚的时刻,实际上也并不缺少军力。

并且这些外战乏力的豪强部曲,在打防御本土的作战之时,通常能够爆发出不俗的战斗力。

而唯一令大唐君臣比较忌惮的,无疑就是青州的杨氏众人。

跟瓦岗分家之后,杨邃杨侃等人据守青州,智谋出众的杨邃其实是主张投靠大唐,但杨侃却不同意,毕竟杨家跟李家也算是有仇的。

杨侃是杨素的幼子,不到十岁就丧父了,被长兄杨巡带大,因此射杀杨熙,擒杀杨巡的李元徽跟他就算是不共戴天了。

有这个仇,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投奔李家,也不可能投奔刘玄机。

而在两大仇敌决战的关键时刻,杨侃也最终作出了决定,李家势大,攻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5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