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十二章广武之围(三)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这赵将军的行军速度,快比拟虎步关右的夏侯渊了。”

站在北城墙上的李元徽,看着远处望之不及的突厥大营,不由自主的感叹道。

夏侯渊的行军速度是出了名的快,“三日六百,五日一千”能比他更快的就只有虎豹骑在长坂坡的夸张速度,“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

不过赵翊军队可是骑步混编,能以一日近百里的速度行军,甚至比晋阳大军更早到达忻口,这也太夸张了些。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能成建制的保持这种行军速度还没有哗变和大量掉队。

第二,赵翊本人在这支军队里的作为主帅的威望,绝对是非常高的。

就冲这两点就能清楚知道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是一流的。

身边的刘玄机闻言问道:“听说他还每日甲胄在身,焚香祷告?”

李元徽笑道,“呵呵,不如此,怎么敢称忠臣良将啊。”

明眼人谁看不出来这是在做戏?但慕容英偏偏就吃这一套。

刘玄机也听出了李元徽语气之中的讥讽,“哈哈哈,总归是好事,援军都来了,咱们也能早点把这帮牲口给赶走。”

李元徽闻言默然,这几日他都在回忆历史上那场雁门之围。

旧唐书上说,广神于雁门为突厥所围,二哥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给云定性建言让军队白天多举旗帜,夜里多敲战鼓,马尾巴上绑上树枝,制造更多烟尘,虚张声势,让突厥以为大军来援’

原文是李元徽还有些印象:定兴从焉。师次崞县,突厥候骑驰告始毕曰: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遁。

此后智解雁门围就成了二哥的首秀,好像解围的关键在于二哥。李元徽一度还想着,二哥现在陇西呢,没他谁来解围啊。

但身在广武城中,李元徽这几日越想越觉得不对,问题的关键应该不在二哥身上。

而是勤王大军云集,让突厥大军不得不退。

这里面有个明显的问题:云定兴师次崞县,他用二哥这个虚张声势的计策了吗?旧唐书中其实根本就没说清楚。

师次崞县时,突厥的斥侯报告给始毕,说王师大至,于是始毕就撤军了。这句话中根本没提云定兴军队到达崞县时,使用了虚张声势的计策,做出了实际行动,让突厥的斥侯看见,然后斥候报给始毕,致使始毕决定撤军。

这段话是相当于玩了一個文字游戏,让人误以为雁门解围功劳都是二哥的...

突厥又不是傻子,他们会撤军的原因在于,勤王军赶过来了,继续围困已经没有意义了,反而有可能被内外夹击。

不过李元徽现在想的不是如何解广武之围,即便他现在也被困在这,而是这场勤王之中,赵大肯定是会拿到最大的封赏,外一战后慕容英把赵大放在并州,可就大事不妙了。

并州这个龙兴之地,要是落在赵大手里,能打出什么样的效果难以想象。

“四郎。”

一声呼唤,让李元徽从思绪之中回过神来,转身一看却是慕容鞅和段武达。

“殿下,段散骑,你们怎么来了。”

“闲来无事,上来看看。”

两人走到李元徽身旁,与他一同眺望这远方的突厥大营,黑压压的一片。

段武达道:“这几日突厥人的攻势好像减缓了。”

李元徽点头道:“嗯,却是如此,突厥的人不善攻城,之前打造的攻城梯应该损毁的差不多了,附近的树木被他们砍得差不多了,应该是在砍伐恒山的木头打造器械,另外忻口的勤王大军也给了他们很多的压力。”

慕容鞅道:“四郎,以你之见,勤王大军什么时候能解广武之围。”

李元徽道:“突厥围城已经二十余日了,现在关中和洛阳的援军应该都在路上,等他们解了崞县之围,广武这里也自然转危为安。”

慕容鞅闻言点了点头,然后笑道:“四郎,你让伽罗留在晋阳,是不是未卜先知啊?”

被戳破心思的李元徽听后苦笑道:“我要是知道突厥人会来,肯定建言圣人不要北巡了。”

“哈哈哈。伽罗不用来这里,总归是好事。也算你歪打正着了。”慕容鞅自然是在说笑,李元徽也陪着笑,掩饰着尴尬的心理活动。

段武达却道:“这次如果能顺利解围,我想去军中效力。”

慕容鞅好奇道:“段四,怎么突然想起要去军中。”

“散骑常侍虽然清贵,入则规谏过失,备圣人顾问,出则骑马散从,但却不适合我这等武夫,特别是这次...”

段武达虽然没有明言,但李元徽和慕容鞅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现在他这个散骑常侍,只能在跟大多数官员一样被困在这里,无所事事。而李元徽这种统兵将领就不一样了,只要守住广武,等到援军解围就是大功一件。

而且现在是已经接近乱世了,这一点就连段武达也看出一些端倪。

慕容鞅闻言却长叹一声,“你们两人是我的亲朋知交,有些话不瞒你们说,现在大燕的确是多事之秋,而父皇...一言难尽啊。我身为慕容家的子孙,虽有澄清天下之志,却有心无力。所以我一定要拿到储君之位,一扫倾颓之势,中兴大燕。”

段武达闻言立即附和道:“我与殿下是自幼相识,诸皇子之贤,没有超过殿下伱的,愿追随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元徽听见段武达这番表态,此情此景,也没法不说些表忠心的话。于是当即开口道:“李某亦然,愿助殿下澄清天下,中兴大燕。”

至于赴汤滔火,免了。

两人走后,可算松了一口气,靠在城墙上坐下。陪着他们俩在城墙上一番抒情感怀,外加支持表态,李元徽觉得比行军打仗还累。

不过就慕容英这种折腾法,即便慕容鞅拿到了储君的位置,也等不到接班那天。

除非慕容英本人觉醒了,不在瞎折腾,这个大燕还能有一丝生机。

不多,就一丝。

慕容英可能幡然悔悟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元徽是不相信的。

但有些时候,有些人,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真的会发生性情大变。

只是,时候未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5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