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三章素无大志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在爆竹声声和新挑换旧符喜庆之中,天盛十三年缓缓的走入历史尘埃之中。

光平元年正式到来。

此时,陇右、河西局势已经明朗,西燕失去了凉州这一重要臂助,对陇右不再拥有地利优势。

唐公李源在见过慕容阿保之后不久,就收到了成都的军报,方才得知南中叛乱。

自率万余精兵往回敢,等他过了剑门关,已经是光平元年二月了,这才得知了大娘子平定南中的消息。

得知此事的李源比起知道李二收取凉州还要惊讶。

几乎是差不多同时,大江下游的江淮方面也得知了南中叛乱已平。

李元徽听说消息之后,初时觉得很离谱,在一想想,倒也正常。

大姐是谁啊?

古代女子领兵打仗的,刨除掉花木兰这种不见史籍的,其实真没几个。

宋金时期的杨妙真,明末的秦良玉,再就是平阳昭公主了。

不是没有,但是真的很少。

不过他也没时间感叹自家哥哥姐姐的丰功伟绩,马上就有让他头疼的事来了。

新任扬州刺史高智兴已经进入江淮地界了,目前人正在寿春。

李元徽没有一点去见他的想法。

双方都是封疆大吏,现在这种乱世作为都督,统兵数万,可比刺史管用多了。

虽然高智兴在广陵太守任上做了七八年,在江淮也颇有人望。

但现在,江淮只能有一个说了算的声音。

不过李元徽倒是有些会错了意,这高智兴还真不是来跟他争权夺利的。

高智兴停在寿春,与淮南太守郑善道攀谈了数日,又沿着寿春周围看了看。

“此处跟豫州虽然只隔着一条淮河,却像是分属两国啊,保境安民郑太守你功不可没啊”

高智兴站在寿春城外的田亩地头,看着此时还没有缓青的麦田,虽然都是枯黄的,但他眼中却看出了生机勃勃,看出了收获时候的喜悦。

出了洛阳,从颍川沿着颍河一路南下,穿过了几乎整个豫州,所过之处,往往数百里都难有人烟。

大片田地荒芜,杂草丛生,狐逐兔走。

但是一过了淮河,到达淮南境内,他们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村落连绵不绝,炊烟渺渺,鸡犬相闻。

虽然初春天气依旧寒冷,但这里跟淮河以北的豫州,真是对比鲜明啊。

郑善道闻言笑曰:“使君过誉了,我不过是做些分内之事,淮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都要拜托李将军剿灭群贼,如今江淮之地,流贼几乎绝迹,又招募流民屯田,去年秋收梁数十万石,除了府库和充作军粮之外,足够流民食用,这百姓能吃上饭,自然也就不会四处流窜”

高智兴听过之后点了点头,“李将军虽然是执剑之人,却有活人无数的功德,善莫大焉啊。”

郑善道笑着点点头,却没有接话。在没有搞清高智兴的目的之前,他也是不会胡乱掺和其中的。

外一这是高智兴嘲讽李元徽不务正业的意思呢?

郑善道跟李元徽,目前来说是合作关系,此外两家还是世交姻亲,所以在态度上他肯定是偏向于站在李元徽这边的。

不过这一切都得看看这两位打算如何共事。

高智兴在寿春住了五六日,才继续南行。一行人足有上千,其中有高智兴自己的部曲护卫二百余人,幕僚极其家眷数十人。

族侄高盎带领三百部曲,都是其父高晃恩养多年的亲卫。

罗士襄则带着在自己原本在青州骑军统率的五百余人,也是跟着高晃征战多年的精锐骁骑。

这支五百人的精锐,前年跟随高晃回到洛阳之后,一直就被安置洛阳近畿。

中军整编之时,兵部还以为是高晃用来吃空饷的,也没把这五百人放在眼里,接过这次直接被高晃亲自走的程序,调去扬州都督府了。

此外,他们还一并带来了兵部划拨给扬州的军械。

几日后,合肥新城,李元徽带了一众僚属来迎接刺史高智兴。

都督府内举行了一场还算盛大的宴会。最起码在礼数上,得让人挑不出不是来。

一席过后,宾主尽欢。

第二日一早,高智兴来见李元徽,并约他要出去走走。

李元徽欣然应允,能直接聊最好不过了,大家划下道来,最好是井水不犯河水。

不过跟他想的略有出入,高智兴并没有跟他谈论大家怎么治理扬州的问题,也没有谈及职权。

而是如同在寿春一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了一遍,并再一次盛赞李元徽的见识和决断。

“如今天下丧乱,幽冀二州去岁方遭兵祸,少说也要三五年能够恢复旧日之盛,荆楚、江东落入敌手,关中、河东为贼所据,中原天灾人祸,以致民众流离失所,聚众为寇.唯巴蜀、江淮,可使小民不移而活不知将军,据此间,可有远志?”

两人站在合肥新城的城墙望楼上,可以远眺不远的将军山,和淝水。

但放眼望去,更多的是此时尚且枯黄的麦田,虽有有些地方已经略微见青了。

李元徽听了高智兴的话之后,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想了半天之后,才缓缓道来。

“不瞒高使君,我这人素无大志,家中兄长皆贤于我,自幼文不成,武不就,呵呵,莫说是家中兄长,就是我长姐之果决,也远胜我”

已经听说了李大娘子平定南中叛乱的高智兴,闻言却是摇头笑了笑。

他是把这些话当做眼前少年将军的自谦,毕竟未及弱冠就官至一州都督,镇南将军,大燕立国以来宗室也没有升迁这么快的。

偏偏这位置还让他坐稳了.这就更不用说去年先帝驾崩之后,以书信示警皇帝,要他提防并州的梁王。

结果就是梁王果然造反了.新皇帝慕容超可是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亲口说的,“悔不听李元徽之言”。

濡须之战又击退了东魏曹贼二十万大军进犯,让江淮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你的文不成武不就?

“将军未免太过自谦了,此间只有你我二人,将军少年英器,怎么会无大志?”

李元徽闻言略有些尴尬,他是真觉得自己水平不太够,但特么对比周边一群英雄豪杰来说,好像自己这水平还可以?

但自己这番操作也就算了及格啊,主要是老哥们还没发挥呢,所以他还真不是装蒜。

“使君莫要误会,我所言都是肺腑之言,有些事,眼下还未分明,日后使君就知道我今日所言不虚了.”

“我这人的确没什么鸿鹄之志,幼时就想着籍父兄之威名,做个寻常纨绔,富贵闲人,奈何时势推波助澜.”

“眼下,我所愿,是经营江淮三郡之地,让这里的百姓不为贼寇所侵扰,能够在农忙时候耕种,收获,闲暇时的劳役不要多到累死人,每年交过赋税之后,能有余粮过冬,能一直吃到开春下一茬粮食收获之后.”

“有吃的,有住的,要是隔三差五,逢年过节能吃上肉就更好了”

说了半天,李元徽感觉自己好像有些跑题,这些事都是高智兴这个刺史该干的。

随后话锋一转道:“.当然,还要平灭东西两魏之曹贼”

高智兴闻言不由一笑,“将军所愿,亦是高某之愿。”

李元徽听他这么话说,也跟着笑了起来。

他其实没说假话,只是把那“江淮三郡”换成另外两个字就更贴切了。

天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0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