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十九章打酱油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慕容定所领大军之中,除了左右领军各三万余人外,就是五万余人的骁果军,实际上战兵的人数就达到了十一万。

其中左右两军各有骑兵五千,而骁果军有骑兵两万,光是骑兵合计就有三万余。

除了慕容定所直属的十万大军外,他还能调动兖、豫、徐三州的全部驻军。这兵力配置对于剿灭区区数万瓦岗军来说,相当于大炮打蚊子了。

大军在十月十日出发从东都分批出发,左领军将军赵翊率本部为前军先行。

慕容定领骁果军为中军,右领军将军慕容嗣宗帅本部为后军。

李元徽所统率的五千人,全部都是骑军,其中还有六百人是重甲铁骑。全都来自幽州突骑,是皇帝下旨直接幽州镇戎军精选出来的,一人三马,人马俱甲。

而得益于运河的强大运送能力,十万大军的军械、军粮都可以用漕运船运抵荥阳和梁郡战场,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这也让李元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为什么古代打仗大都沿着河进兵。

十五日,前军已经出了虎牢关。

十七日,抵达荥阳。

此时,大将军慕容定的中军刚过虎牢关,赵翊率领作为前军的左领军在到达荥阳后的半日之后,就夺回了重镇荥阳。

留守荥阳的瓦岗军虽然战力不佳,但赵翊的用兵也确实值得惊叹。

十二日,慕容定率中军到达荥阳,并准备以荥阳为后军所在和粮草囤积之地。

随后立即调兵遣将,自率大军逐城推进,收复被瓦岗军攻下的城池,并命左领军将军赵翊为主将,虎贲郎将段武臣和李沧为副将,率领骑兵一万骑只带数日干粮,奔袭包围睢阳的瓦岗军。

李元徽所部五千骑,奉命前往颍川、陈郡一代,封堵瓦岗军西进之路,并且因为不放心他单独领兵,还让自己的参军蒋益作为副将跟李元徽一起行动。

头一次作为主将,独立领军作战,李元徽即便已经有些经验,还是整天忙的汗流浃背。

行军,立营,水源,饮食,哨探...事无巨细都是亲自过问,虽然有些处置还显得有些稚嫩,但五千人的大军还是井井有条的到达了许昌。

“我本以为李侯世家贵胄,不事庶务,今见李侯行军之法,才知英雄出少年,即使是我独立领军,也不能比李侯做的更好了。”

骑在马上遥遥望见许昌以后,蒋益非常佩服的对李元徽说道。

松了一口气的李元徽此时心下大定,到了许昌,有城墙可以依凭,就不用担心夜袭,埋伏等突发状况。

心态放松很多的李元徽也笑着回到:“我在平杨巡之乱时,在高阳王幕府为记室,受庞镇西所教,得以掌握行军要诀,如今也算是派上了用场,好在有蒋参军在,一路提点,这才没什么差错。”

“李侯客气了。”

年少成名的武将,多为悍勇之辈,这种人蒋益见得不少。还都是出身高门,多是盛气凌人之辈。但一个还不满十五岁的武将,却能耐得住性子,能将军中庶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并且一路军纪严明,整齐有序,光看这一点已经超过很多军中将领了。

大军赶到许昌,许昌县令郑世安望见大队骑兵掀起的烟尘,初时还以为是贼军犯境,后来好到这支兵马全都是骑军,且队列整齐有序,又望见旗号,这才知道是大燕官军来了。

等到兵马赶到城下,李元徽将勘合和军令附上吊篮验证过后,郑世安才开门出城迎接。

“不知李郎将当面,得罪之处万望海涵,实在是身负守土之责不敢懈怠。”

郑世安出城之后,拱手致意。

李元徽也清楚对方完全按照程序做事,因此也没有任何的不满,抱拳还礼道:“郑县尊不必多礼,我奉卫王之命前来许昌驻扎,防备瓦岗军逃窜,郑县尊也是勤于王事,何有冒犯之说?”

李元徽率军进了城,接风宴上一叙出身,他与这个郑县令还是亲戚。

郑世安出身荥阳郑氏,是李元徽长嫂的族兄,两人还是同辈。

因此称呼也就变成了“郑兄”和“贤弟”。

这就是世家门阀,盘根错结,一叙出身,就没有攀不上的关系。

在了解许昌周边的地形地势之后,李元徽也就基本放心了。

从许昌到睢阳之间,除了涡河和颍河,蔡河,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在这种地形作战,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燕军骑兵的机动优势和冲击力,自己只需要防止睢阳方向的瓦岗军西进颍川郡和陈郡,就算完成任务了。

即便是瓦岗军主力过来,也能凭借骑兵优势拖住他们的逃窜步伐,从而给主力大军追击创造时间。

而李元徽在到达许昌之后,每日除了照常安排骑兵轮番巡察许昌和陈郡之间广袤平原之外,基本上就没具体事物可做。

于是他开始跟麾下的几个校尉拉拉交情。

他这一营五千余人,分作七部,校尉分别是扶风人马保宗,扶风人郭孝恪,扶风人窦鉴,扶风人刘同,以及南阳人张君谟,长安人慕容保,以及幽州涿郡来的大老刘。

七個校尉,四个是扶风的。

这也是因为本来这些兵卒就大部分是来自关中的扶风郡,朝廷委任将校也是择其健者。

虽然这些人有些抱团,但面对李元徽的军令,还是不折不扣的执行。

毕竟这位可是未来的驸马都尉,陇西李氏的嫡子,前途不可限量。

且这位上官年纪虽小,却不是那种下来镀金不通军务的草包。

处事又公允,军纪严明,且能以身作则。跟这样的上官闹起来,被砍了也没人给你喊冤。

在许昌和陈郡两地晃悠了将近一个月,整天就是跟老刘等几个不用出去跑外勤的校尉聊天,偶尔一起喝点小酒。

这感情也就慢慢联络起来了。本来想着在许昌陈郡这一地带晃悠一两个月,那边仗就打的差不多了,一个协从之功估计就到手了。

但现在的中原大地,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李四平静的摸鱼日子,还是被打破了。

汝南郡有个叫周梦龙的人起义...不对,是造反了,短短数日之内就聚众数千人,在上蔡、平舆一代劫掠之后,向西往陈郡去了,扬言要与瓦岗汇合。

陈郡正好是他的防区,这下可不好摸鱼打酱油了。

来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4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