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七十九章强攻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唯以力破之,别无他法.”

段义弘和娄居士两个老将在经过商议之后,最后的决策就是,强攻。

除了要正面攻破西燕军营垒,还决定派遣一支骑兵去进攻陈郡的西燕军,同时命李药师部配合。

这大概也就是为了分散燕军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因为在正面战场上,目前来说是没有骑兵的用武之地。

西军沿着河水布防,主要的防线更是处在颍水和汝水之间的十二座营垒,横在两水之间,而汝水颍水各个支流的沿线又都有燕军烽燧,发现你在什么地方架设浮桥,直接就可以派兵据守,或者半渡而击。

所以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突破西燕军横在前面这十二联营。

当然,还有另一条路,就是直接强渡汝水攻击郾城。

但无疑更难。

所以段义弘直接集合了数万精锐步卒,准备来进攻西燕军的营垒。

看到对面有强攻的打算,李元徽听到消息之后从郾城渡河来到了联营之中。

站在数丈高的瞭望台上,可以望见颍水和汝水之间的广阔大地上,数以万计的东燕步军在整齐的列阵集结,无边无岸,颇有些兵书上不动如山的既视感。

而在步阵之间,以及河畔旁边,还有大队的骑兵在巡视游曳。

李元徽遥指向前方道:“这就是当年跟着昭武帝西驱吐谷浑,东征高句丽的大燕中军,进退有度,行则不乱,果真是天下精锐,兵书上士气连天,不可击之,大抵就是如此了吧?”

东燕的中军,是太祖武帝慕容毅入主中原那支军队一脉传承下来的,主体是鲜卑人和北方汉人健儿,虽然因为岁月流逝,其中的兵丁早就换过很多茬了,但这支军队一直南征北战,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

与之对比,江淮军完全就是李元徽在这几年之内组建的新军。

其中以淮南、庐江以及豫州流民这些淮河两岸的人组成,从地理位置上说算是淮泗,并非纯粹的南人军队。

这支新军从组建开始,就开始经受严格的训练,也经历过几次大战,几乎是未逢一败。

所以这番话一落下,几个江淮将领就不爱听了。

“大将军此言差矣,东军虽然是精锐,但咱们淮南勇士也不是泥捏的,此战,定要让东军知道我等淮上健儿的厉害!”

说话的是刚刚被提拔为营主的汤颌,随后胡阔海,徐乾德也纷纷拱手抱拳,以示决心。

李元徽闻言笑了笑,然后道:“好,我与朱总管就站在此处,看着诸位将军建功,淮上健儿的威名,可就全在各位的手上了。”

“末将等必不负大将军之信重。”

诸将在一番表态之后,各持归营备战。

留在观战台陪同的还剩下作为行军总管的朱德裕,护军、军师祭酒李青莲,两个从事中郎高侃、于智宁,以及记室李淳风。

“朱兄,你打造的这十二联营,能顶住东军强攻嘛?”

李元徽眼神一直未曾离开数里之外已经在集结的东军大阵,对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他十分清楚,很强大,很可怕。

而江淮军虽然同样堪称精锐,又有坚固的营垒可以依凭,但李元徽其实还是有些信心不足。

不过老朱在听过询问之后,倒是给了李元徽一计强心针。

“大将军,咱以为这天底下没有攻不破的营垒,但有咱们江淮铁军在此,任他百万大军,也无法前进一步!”

李元徽闻言抚掌大笑,“哈哈哈,好,如果能坚守到二哥的援兵赶到,朱兄和此间诸军将士,就立下大功了,朝堂必不吝封赏。”

两人说着话的功夫,这场大战也正式的拉开帷幕。

段义弘以陈棱为前部督,督领一万步军,攻打燕军当中的两座营垒。

将军陈棱是昭武帝慕容英时期骁果军十郎将之一,跟李元徽是老相识了。出身普通士卒的陈棱靠的就是自己的战功和骁勇,得到了慕容英和慕容定的赏识,才有如今的官职。

这次作为前部督,陈棱很是谨慎的观察了西军的营垒设置,一早就命人打造了长梯,并且多准备木板。

随后又以重金招募了数百勇士,让他们手持盾牌,去搬开西军在阵前设置的拒马鹿角。

中间两座营垒的守将,是庐江左营营主郭兴,见到东军开始搬鹿角,就命令善射的弓弩手远距离狙杀这些东军士卒。

而东军士卒除了要面对西军的箭矢之外,还有拒马前的陷坑,饶是如此,东军将士仍旧是复出了巨大的伤亡,将中间两营的鹿角尽数搬除了。而这数百勇士,只剩下数十人。

随后东军的大队开始扛着步梯向前进发,顶着箭雨的攒射,把梯子架在西军的营垒墙边,随后在两架梯子上铺上木板,一边举着盾牌即便架设起简易的桥。

在这期间不断有东军士卒被西军的箭矢射落掉进了壕沟。

东军的弓弩手也前出至阵前,对西军营垒进行抛射压制,双方箭矢纷纷如雨落,都给对方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伤亡。

东军顶着巨大的伤亡,架设了十个木桥,陈棱见状,命令重装步兵开始出击了。

重装步卒披着重甲,手持长枪和大盾,还有一部分则是持大斧。

持盾的士卒走在最前面,随后就是长枪和大斧的,长枪兵是通过栅栏之间的缝隙,与西军进行对此,而大斧的作用则是用来砍伐西军墙上树立的栅栏。

东军在军令之下前赴后继,长枪相互戳刺,东军因为在简易木桥上,所以闪躲的空间极少,很多都因为躲闪不及而被西军的长枪刺中,东军虽然身披重甲,但重甲对于箭矢和刀剑劈砍的防护力很好,但对于长枪刺击的防护能力就很差了。

不过一个多时辰,东军就在西军营垒前的壕沟里,留下了数百具尸首。但东军的前赴后继,终于让西军营垒上的有几处栅栏摇摇欲坠了。

但就在栅栏看东军伐倒之后,东军临时搭建的简易木桥也出现了问题。

木板和下面的梯子因为大批重甲步兵的不断踩踏,出现了断裂和崩塌,有的东军士卒直接掉进了壕沟里。

十座简易木桥最后只剩下两座没断,也已经摇摇欲坠了,干脆西军就从栅栏的破败处处来将上还在坚持的东军给赶了下去。

双方在第一日的大战之中,互有伤亡,但东军的死伤陷入更多一些,光是第一日就有近千伤亡。

而通过第一日作战之中的观察,陈棱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眼前的江淮军不光是有营垒可以依靠,战斗力也十分之强悍。

即便是双方步军在平地对战,在没有骑兵的参与下,胜负可能都是五五之数。

这也就说明,想要攻破对方的营垒,需要付出远比对方多得多的伤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3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