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四十九章开场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李二在军事上的战略眼光,绝对是最顶尖那一撮。在了解这个甲胄的成本和性能之后,立即就明白了这套甲胄的意义重大。

绵甲的重量还不到三十斤。较之现在军中所用的札甲而言,造价大大降低的同时提升了轻便性,同时用厚密棉布那可是后世用来防御火器铅丸的,对箭矢的防护也相当的不俗,因此具有相当的实战意义。

有了这绵甲,骑兵出击需要的负担的重量可就轻多了啊,这对于擅长骑兵奔袭作战的李二来说,这点无疑是个大福音,毕竟一套扎甲的重量,快就赶上两套绵甲的分量了。他甚至都想好了怎么利用这点,增加骑兵的奔袭能力,将来对突厥作战,必定能起不俗的效果。

还有高句丽,辽东寒冷,这绵甲正好适用。

冬天作战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盔甲穿在身上除了沉重之外,还跟冰块一样,长时间穿着铁甲消耗太大了。

而有了这种绵甲,对于唐军冬季作战的能力那是能够得到极大提升的。

最为重要的是,便宜。

铁甲的造价是很昂贵的。札甲要用皮条编缀,要在甲片上凿出许多小孔用于穿条,大小甲片层层叠加,用料多不说,人工也是费时费力,整套甲胄的制造成本十分惊人。

棉铁复合甲的本质仍然属于铁甲的一种,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薄织物缀连内里的甲片,而是将甲片内置,外覆厚密的棉布、内衬起到连接,甚至是防御初级火器的作用。

李元徽就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参整个绵甲的研发制造生产环节,但几年的时间里江淮的工匠们也终于是没白吃干饭。

实际上,另一时空里绵甲的大规模流行是因为战场形势变化,其主要的防备目标火器。元代开始就有的布面甲,后来到了明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棉铁复合甲的存在除了能防御火器,其被推广的原因也受制于小冰河期的气候以及明朝困窘的财政。甲片内置可以有效的保暖和防止生锈。

此外,隐匿于棉布之下的铁片可以不采用传统札甲的制作方法,用较大的铁片连接,也不用穿孔缀连,节省了物料的人工成本。

所以在了解都这种绵甲的造价和生产工艺之后,李二和李三都意识到这种甲胄一旦能够普及对于唐军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因此李二和李三拉着李四一同上书李源,要求关中和洛阳将作监也要开始仿造绵甲,同时从江淮调派一些成熟的工匠,去关中和洛阳指导技术。

即便是大唐,目前身披铁甲的士卒也就是在三成到四成之间,这还是因为大唐几乎把前朝洛阳和长安囤积的武备全都接过来的原因。

至于燕军,披甲率同样不低,这还是的感谢大燕昭武帝,涿郡当时是东征高句丽的物资汇集处。

大量的武备军械都汇集于涿郡。后来都便宜了幽州军,也就是北燕最为精锐的刘玄机本部。

眼下推广布面甲和绵甲,其实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不打了,如果是要开始大规模装备,最少也得武德三年以后了。

而晋阳这场大战,距离双方的决战时刻,已经越来越近了。

天气越来越冷,过洞水和文河已经开始结冰了。而晋阳城依旧还在坚挺。

刘玄机隐约有些担忧起来,他没想到晋阳城能坚持这么久。现在的局面有些骑虎难下了。

因为要防备晋阳城内的拓跋浚,所以能跟唐军作战的军队,大概是对方军力的一半,如果据河而守,尚且有些胜算。但要是等到河水结冰,唐军想要渡河可就是如履平地了,到时候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玄机也起了一些撤兵的念头。

当然即便是有了退兵的念头,他本人不能随便说,因为关系军心士气,主帅的一言一行都要极为谨慎。

可当麾下的主要谋士李元忠、甚至邢鸾都开始主张撤兵的时候,他是真的动摇了。

而最为关键的时刻,新加入他麾下的王思政却是极力劝阻,不能退。

退了唐军可就能够从河东直入河北了,到时候幽冀二州睡觉都难睡得踏实。而且二十万大军出征,若是劳而无功,甚至一仗没打就退兵,对你汉王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打击。

晋阳的归属可能就是天下的归属,这时候不拼命难道等着唐军打进河北嘛?

这一番话说完了之后,刘玄机可算是回过神来,再次坚定了信心,并且“再言退兵着斩”。

同时王思政又献计,现在围城为了小半年了,城里的粮食估计也吃的差不多了,而拓跋浚在晋阳也并没有身后的威望,不如让拓跋天保出面,劝降拓跋浚的部众。

这一招,若是在围城初期使用,应该是没什么效果的。但现在到了这個时候,也的确起了一些作用,但不多。

拓跋天保的劝降之下,城内果然内乱了。

可是结果上看,是功亏一篑。

拓跋浚这个人虽然没有大才,打仗是个二把刀,五万大军被兄弟拓跋天保的数千铁骑给打的溃不成军。

但他搞些勾心斗角的算计,却是一把好手,不然也不会抢在兄弟拓跋天保前面去上党见他父亲,最后成功接班。另外李三郎提前派人潜入城中跟他说过,要提防燕军的策反。

所以他早就把在领兵大将的身边都布置了些耳目,拓跋天保派人潜入城中之后,他就知道了消息。

于是乎,当夜城内就发生了一场火并,好几个想要擒拿拓跋浚然后开城投降燕军的将领被抓捕,随后以私通外敌而被诛杀。

而城内粮食果真如王思政所算计的吃的差不多了,对此拓跋浚直接把缺粮的百姓分批放出城去,让他们自己去找吃的。

这同样是李三给他支的招。

刘玄机也是有远见的人,知道晋阳这个地方,不仅仅这个城池价值高,人心同样也有很大的价值。于是就安排这些百姓到太原以北的郡县就食。

城中虽然动乱,但因为拓跋浚迅速平定了,导致燕军也错失了良机,没有及时接应。

一来一去,十几日就过去了。

时间临近了十二月,随着天气的连续降温,太原一带的河水的冰也终于有一尺多厚,并且能够经受住人马践踏了。

李二在亲自纵马在冰上奔驰了一圈之后,唐军也开始了作战准备。

燕军同样也在准备应对接下来的大战。

武德二年腊月初一,虽然艳阳高照,但天气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暖和。

十几万唐军分别从跨过了过洞水、文河,对燕军发起攻击。

决战,开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2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