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二十章赶鸭子上架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按照宇文成业的制定的计划的完整版,大概是将天下分作六百四十军府,其中人口稠密的关中最多,有二百六十一府,也完全是要把关中作为根基。

但目前天下还没大定,大唐所能控制的只有半个天下。

且各地的形势诸军情况较为复杂,最后经过中枢的宰相们和将领们反复的研究探讨,最后才敲定了方案。

大唐目前的总军力大概是五十万左右,其中关中有大军十余万,凉州、陇右、蜀中、荆州、洛阳等地诸军加起来也有十余万。

江淮原来的十几万人加上瓦岗军、东军降兵以及水军,也有二十万。

而这些军队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改制之后,各军分布为:关中四卫,洛阳两卫,淮南两卫,豫州一卫,荆州一卫,兖州一卫,徐州一卫。

而除了这卫府军以外,还设置州郡兵。根据每郡的人口、面积、耕地等因素,人数也不一而足。此外,各县可募集民壮,为弓手乡兵,类似于民兵组织。

基本上是把各州郡的控制的兵马大规模的压缩,扩大中军的规模。

不过边地州郡,和内地州郡的也有些不同,陇右凉州以及诸多边郡除了郡兵之外,还会在想要地方设立军镇,戍堡等军事设施。一镇两千至三千人,由镇督统领。

戍堡则看其大小,设置都尉校尉。

一卫有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卫将军两人,另有都督数人。

其中上将军明显是荣誉头衔,而大将军也要看他具体有没有差遣,真正统管军务的就是两个卫将军。

一卫的人数为两万五千人左右,十二卫也就是三十万人。

一卫统辖二十五个折冲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千二百人人,中等千人,下等八百人。

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辖四至六团,团人二百人,设校尉。

每团辖二旅,旅百人,旅设旅率。

每旅辖二队,队五十人,队设队正。每队分为五火,火十人,置火长。

而这些,都是根据大燕留下的户籍土地账册制定。

除了十二卫之外,另有四府,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左右监门府掌诸门禁卫,左右备身府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留给李元徽的编制,也就是四个卫。

左右威卫、左右武卫。

不过李源虽然给出了编制,但左右威卫和左右武卫大将军都是长安任命的。

其中右威卫大将军郑果,左威卫大将军高晃,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行,左武卫大将军给李元徽自己兼任了。

郑果和高晃,基本上算是挂名的,而八个将军都是由李元徽自己任命。

其中,左威卫在豫州,右威卫在徐州,左右武卫在江淮。

经过跟幕僚们的商议,李元徽也决定了各卫将军的人选。

左威卫将军慕容三藏、黄君汉,驻地是豫州,其人马主要以瓦岗军和洛阳降兵组成。

右威卫将军刘元庆、陈瑱,驻地在徐州,其兵力构成主要是以刘元庆的义军和江淮徐州籍老兵构成。

左武卫将军朱德裕、萧释之,右武卫将军常雁衡、李玄道,这两卫是把李元徽初创的十八营老兵精锐全部放进去了。

另外新组建的三千六百具装甲骑,被单独拿出来,成一军,李元徽也打算剽窃一把,取名“背嵬军”,由罗士襄、张镇恶统率,为左右都督。

齐王府六护军所统率的侍卫军,也有数千人。

而张共烈、周虬等人的豪强部曲数万人,李元徽仍旧保持了他们独立成军的编制和官职,特别跟李源请了诏书,给他们搞了一堆将军号。

没把他们划入卫府之中,一来是编制不够,二来是私人属性过重。

另江淮十八营每营都保留了三百人的编制,设校尉统领,号“江淮健儿”,为帐下亲军,窦奉节为都督,加中护军。

这些部队都是被排出卫府之外的,留着这些部分军队也算是李元徽培植的另外一股势力。

打仗时候也算是战略预备队。

此外,数千归德军将士,被李元徽大方的“送给了”三哥李玄庆。

这数千人也算是精锐老兵了,参与过数次大战,但因为都是荆州籍,在荆州都有父母兄弟和家人,也很思念家乡。

李元徽也就很大方的让他们去荆州都督,也就是三哥的治所所在的宛城报到了。

手下的大批将领也因为改制再次得到了晋升。表兄窦羡君被任命为梁郡太守,好友于仲亨为陈郡太守,殷拱为陈留太守,张坚为东海太守,夏侯元弘为庐江太守,乔孝玠为豫章太守

这些人除了太守之外,还担任的当地的府军都督,负责管理当地的几个军府。李元徽在他们上任之前就讲明白了,让他们重点主抓军务,政务不懂得都交给君丞。

整个五月,李元徽都在忙于改制和迁移治所的事情。

到了六月初,才把这些事都忙完了,刚喘口气,就有两个方向重新燃烧了战火。

一方面是青州军出兵琅琊,驻守琅琊的太守齐彪是瓦岗旧人,因为杨氏和瓦岗联系紧密,所以也知道齐彪的底细,城中守军只有不到两千,且称不上是精锐,在内应开门的情况下,琅琊很快陷落,齐彪灰溜溜的跑到了东海。

据他估计,青州军出兵大概在三万人左右。

李元徽对此的应对是,传令给左威卫将军陈瑱和刘元庆,以及徐州刺史裴敏之,集结兵力,夺回琅琊郡。

另外上奏长安的同时,并且谢信给姐夫柴荣,让他佯装从兖州出兵,攻打青州,就算出不了兵,也得装腔作势一下。

而另一个方向,邺城又开战了。

刘玄机统率十八万大军,兵临邺城。

冀州刺史赵翊再度告急。

而长安的命令,这是让李元徽有些摸不到头脑。

他虽然已经料到的了,二哥可能不会被老爷子放出来,毕竟战功够多了。

应该会让三哥出关中,至洛阳统率大军,参与河北战事。

但意外是,长安的信使飞快的从武关道一路疾驰,出南阳,直奔寿春。

竟然是让他作为东道大行台,行军大总管,督关东诸部,解邺郡之围。

这任命让李元徽很吃惊,“我二哥和三哥呢?”

信使如实道:“秦王被命前往凉州,防备突厥,而晋王殿下,被禁足府中。”

李元徽直接就蒙了,“禁足?”

信使悄然低声道:“本来陛下在朝会上说要让晋王挂帅出征,但晋王却举荐秦王.后来晋王殿下跟陛下吵了起来,陛下发怒,这才禁足晋王,下诏令殿下您主持陕县以东诸州战事.”

李元徽这下明白了。

本来老爹就想搞搞平衡,让二哥和三哥在朝中,他在地方上,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谁知道三哥直接表示我支持二哥,这让老爷子怎么玩?

二哥本来就大功在身,现在太子之位空悬,老爷子迟迟不立二哥不就是担心势大难制?

即便是亲儿子,老爷子手里的这点权力还是不想放出去。

让二哥去凉州,什么防备突厥不过就是个借口。

但让他去跟老刘对峙,这老爹也真是瞧得起他了。

不过没法子,赶鸭子上架,三哥闹了这出他老四都不能在搞事了,不然老爷子非得气炸了不可。

想不到,这么快就要兵戎相见了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24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