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八十四章分家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它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瓦岗水陆并进,在虎牢关前,一路上是势如破竹。但到了虎牢关之后,就被天险所阻。

先是劝降,被守军拒绝之后,就开始打造攻城器械。

不过不巧的是,才刚刚打造完成,还没来得及攻城,韦孝矩率军赶到虎牢了。

在看到城外的攻城器械之后,立即募集了五百勇士,趁夜突袭,烧毁了大部分攻城器械。

翟让大怒,又命令工匠加紧打造攻城器械,昼夜不停。

三日后,在器械完成之后立即发动对关城的强攻。

韦孝矩沉着应对,组织士兵严防死守,瓦岗大军连数日攻城,损失惨重。

这时候,杨邃又劝谏翟让,说瓦岗军长于野战水战,不善于攻城,不如绕道孟津,从浮桥进入洛阳盆地。

翟让听了这个建议之后,觉得很好。

但虎牢关也不想放弃,所以决定双管齐下,派遣徐懋功统领水师万余人取道河北。

而徐懋功也率军成功的袭取了河阳浮桥的北城。

曹魏以前,孟津无桥,所以北岸渡口也未曾筑城设防。汉之河阳城在孟津西五十处,距离河边较远。这也是因为背水作战乃兵家大忌。

若有敌寇临河,防守一方通常并不会采取越水道对岸迎击的战术,通常是隔河相距,排兵布阵等候敌人涉水前来,或者等敌人半渡而击,再或者是乘敌人渡河之后人马混乱,阵势未整时发动进攻。

但是在筑桥之后,形势就发生变化了,遇到上述情况若不在对岸设防,长桥一端就会被敌人控制,如果烧毁桥梁,重建时又要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曹魏在桥修成之后,相继在北岸、南岸以及河中心州筑城,以便控制洛阳连通河北的重要通道,合称“河阳三城”。

其中,北城又称“北中城”也称“河阳城”,在曹魏时候作为北中郎将治所,极为险要。

徐懋功袭取北中城之后,立即派人同知了正在虎牢关下正在鏖战的翟让。

翟让这边正准备给徐懋功加派援军,让他一口气打下南城,随后就可以直驱洛阳。

但这边援兵还没派出去,段义弘率领的一万五千大燕铁骑绕过了荥阳和嵩山东麓,出现在虎牢战场。

随后,立即发起了对瓦岗军的进攻。

六千具装甲骑兵分作六队,皆由猛将率领,直冲瓦岗军阵。

九千轻骑在后,挥军掩杀。

就在虎牢关前的大地上,笔直的冲向了瓦岗军大阵。

突然出现在铁骑让正在攻城的瓦岗军大部陷入了无尽的惶恐之中,眼前排成一线,如同大潮奔涌而来的铁骑声势浩大,铁蹄踏地连绵如震雷,万马嘶鸣在风中咆哮。

瓦岗军虽众,却难以抵挡如此奔涌的铁甲洪流,尉迟恭、薛万彻、薛万均、段武臣等猛将皆先驱蹈阵。

翟让原本为了鼓舞士气,在虎牢关下数里之地督战,而尉迟恭看见他的旗号直冲而来,瓦岗军骁将单雄信见尉迟恭骁勇众人皆不能当,自负勇力过人,就直接纵马迎了上去。

两马相交,尉迟恭避单雄信刺击,反手一槊将起打落马下,随后纵马直奔翟让而去。

翟让之子翟思训和侄子翟通上前与尉迟恭交战,这才让翟让有机会逃脱。

翟让虽然逃脱了,但瓦岗军已经完全被燕军铁骑冲乱了,败兵四处逃窜,许多士卒充满往河边渡口停船处避让,因此也造成了拥挤和踩踏。

这一仗,在虎牢战场上的八万多瓦岗军被冲的七零八落,四散奔逃。

燕军铁骑阵斩万余人,自相践踏、跳入河水被冲走的不计其数。乘船逃到北岸的不足万人。

俘虏多达三万余。

瓦岗将领被俘多达二十余人,翟让的兄长,也是这次主要鼓吹进军洛阳的翟弘和其子翟横皆战死阵中。

而翟让本人上了渡船前往北岸,一路上频频南顾,泪眼摩挲,行船至河中之时,与己方逃窜的船相撞,船沉,翟让也溺毙。

“悔不听杨先生之言”这句话也成了翟让的遗言。

巅峰时期控制三州之地,拥兵二十万的英雄豪杰,就此遗恨大河,

徐懋功听说了虎牢战况之后,迅速撤兵回到东郡。

而瓦岗残兵败将也有两万余陆续回到濮阳,一路上全都是哀嚎痛哭之声。

此时,濮阳的形势非常微妙。

翟让之子翟思训虽然勇猛过人,但年纪尚轻,没有威望,所以无法压服众人。

而瓦岗军的派系复杂,有跟随翟让起事的旧人,有各地投奔的义军头目,有弘农杨氏和齐郡叛军的余党。

翟让身死,大军折损过半,兖州、青州、以及大半个徐州这么大的地盘等于短暂的陷入了真空期。

各个派系之间,虽然没有立即四分五裂,但对于未来的路如何走,却未免多了些分歧。

翟思训自言无法服众,但东燕是他的仇敌,所以他要去投奔西燕李氏。

杨邃却说杨家与李家有仇,不同意投奔李氏。

而齐郡众人则说他们与西燕梁郡公征南大将军李元徽有旧,且李氏占据关中,俨然又一统天之势,所以他们也准备投奔李氏

“李元徽与我有血仇,投奔西燕绝无可能”

杨氏统军杨侃旗帜鲜明的摆明立场。

原齐郡太守慕容选之子慕容三藏道:“既如此,过去我等在翟公麾下,齐心协力,如今虽然意见相左,却不可伤了和气,如今不如就相约分军,欲投李氏者与我和翟将军一同往见梁郡公和敦煌公,你们既然与李氏有仇,我等莫不如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如何?”

杨侃与杨邃相视一样,杨邃道:“好,既然如此,就如慕容将军所言,我等就各率部众就此分别不过青州之地,就留与我等?如何?”

翟思训当即道:“当初能取青州,也都是杨长史所谋划,如今将青州与杨氏我自无他言”

或许因为翟让本人还算光明磊落的正面形象,瓦岗军分家并没有产生流血冲突,其实也是因为双方都没有绝对的力量能够吞下对方。

青州和一半兖州,成了杨氏的地盘。

翟思训和徐懋功等滑县老乡组成的瓦岗军老底子,加上齐郡慕容三藏、贾雄、秦伯圭、秦仲玉等人,合计约三万兵马,以及他们手底下的控制的半个兖州和大半个徐州,则成了翟思训等人要献给西燕李氏的敲门砖。

而使者到达颍川求见,将瓦岗余众要献土归附的消息秉明的时候,李元徽直接就愣住了神了。

没开玩笑?

打天下这么容易的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2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