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二十五章藩篱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李元徽听完这一席话,神色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

扬州都督府目前也算是人才济济。

其中长史郭风和,可使统筹全局,井井有条。

军师祭酒李青莲,长于军略奇谋,屡有献计。

参军谢巽,执掌军法庶务,素无遗漏。

主簿张抚。主管粮饷仓储,可使输计无忧。

武将方面,虽然看起来缺乏独挡一面的大将,但实际上李元徽可是很清楚的知道,手下这帮牛人的成长属性绝对是拉满的。

就不说朱、徐、常这几个超级潜力股了,就护军萧释之和鹰扬郎将陈瑱这两个李元徽联想不到任何历史名人的将领,实际上都是通晓兵法,长于治军的大才。

甚至李元徽感觉未来成就上,只要一视同仁的给他们机会,这两人还真不一定就比徐常逊色。

这还不算张家那俩个大舅子,督水军的楼船将军吕钦,周本,殷拱,何贵等人。

但如同眼前这位,自称钟离野人的李百室,从他麾下还真找不到。

刚才这一番对策,李百室等于是给李元徽提了三条建议。

这三条,其中有两条跟李元徽本人所做的计划,都分毫不差,而待父兄东出崤函,自率军北上中原这一条,更是非常的大胆。

对江东和荆州,李元徽和幕僚们也的确意识到,暂时没有能力把这两家全都灭了。

局势上三家有点三足鼎立的意思,而江淮自身的战争潜力也不足够支持发动一场灭国的大战。

消灭江东政权的这道大题,可是有很多前辈的高分答卷可以抄。

在这个时空里,有曹魏灭东吴,大燕灭南魏,至于李元徽本人脑海之中的作业就更多了。

大同小异。

大多数都是整合了北方的资源,形成对江东压倒性的战略优势,然后几路齐发。

这两个前人经验之中,都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占据了长江上游。所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和杨素都是率领船队顺流而下,凭借兵力优势地理优势一举击败南国水师。

益州虽然在老李家手里,但荆州没在啊。

所以凭借江淮三郡,想要拿下江东,基本上就得靠运气和玄学了,这也是为什么李元徽会把老朱自己放在历阳。

因为这个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整合北方,先行整合南方在向北一通天下的例子。

如果李元徽没有老爹和老哥在西北打出一片天,那他肯定要走这条路的,不管不顾的先把江东砸下来。

但关中眼看着就落入李家之手了,李元徽这边也就没必要冒着被夹击的风险去袭取江东。

反而是要准备出兵中原,以策应父兄。

李家占据关中之后,毫无疑问,下一部就是东出崤函,窥视中原。

所以李元徽死磕江东是没有意义的,中原才是王业,李家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从两面发力夺取中原。

所以在有限的信息之下,还能提出李元徽目前最为合适的进取方向,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李百室这人水平肯定不在李青莲和郭风和之下了。

于是李元徽立即起身道:“李先生足智多谋,今日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使我受益良多,我愿以先生为都督府记室,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李百室起身一稽,“李某才疏学浅,寸功为立,不敢担此重任,蒙都督信重,李某愿往谯郡,顺说刘元庆来投将军,以为藩篱。”

李元徽笑道:“若如此,就拜托先生了。士襄,你带一队骑兵,护送李先生去见刘元庆。”

罗士襄拱手道:“末将遵命。”

李百室拱手道:“都督,那李某就跟罗将军北上,请都督静候佳音。”

李元徽也拱手道:“那就拜托先生了。”

李百室在罗士襄的护送之下,一路北上前往沛郡治所相县。

此时,相县以及周边的太丘、建平、费亭,以及梁郡治下的砀县,都落入了徐州义军之手。

但自称是汉高帝之后的刘元庆,却是个要脸的。

打进沛郡之前,就颁布了严苛的军令,说这是他老祖宗的乡梓,严禁劫掠和侵扰百姓。所以徐州义军还真的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劫掠,只是抢占了郡县的府库。

以府库和常平仓的粮食,来供给麾下的十余万众。

而他统辖的这十多万众,其实不全都是壮丁,更多是举家跟随。

这也是为什么他打不过瓦岗军的缘由。

真正的壮丁也就三四万人,其余全都是老弱妇孺,怎么打?

而眼下摆在刘元庆面前的问题也非常棘手,怎么养活这十多万口子人?

原本他想的是打下徐州,开仓放粮,抚慰百姓。然后跟江东的曹元静遥相呼应,在跟瓦岗军建立攻守同盟。

但没想到瓦岗这边的人不讲武德,直接派大军把他的后路都抄了。

现在他起事之处的东海、琅琊,以及后来攻取的下邳,现在全都落入了瓦岗军之手,不少义军将士都因为家眷落在瓦岗之手,而脱离徐州义军去投奔瓦岗。

无奈之下,刘元庆只能带着剩余的部众西进,暂居沛郡栖身。

随后瓦岗连续数次派遣使者,一是安抚,二是敲打。

刘元庆气的恨不得把这几个使者扔进鼎里烹了,不过卢恂和孙灵秀全都劝他,不要意气用事。

“瓦岗昔年号称是反燕义士之首,如今却成了燕廷走狗,与我等为难,言而无信不说,还视我等为守户之犬,真是气煞我也”

瓦岗使者走了之后,刘元庆立即就发作了,气站起身来的摔了杯子,恨不得追出去拔刀把那个使者给砍了。

瓦岗的使者带来的两句话,第一句是等到麦子熟了以后,沛郡这边要给瓦岗军拨出一些,不然下邳等地的粮食不够吃。

第二句是,沛郡这边要好生盯紧了江淮的李元徽,等到秋收之后出兵抢淮南一把,作为试探。

卢恂和孙灵秀点头答应之后,瓦岗的使者得意洋洋的走了。

刘元庆快气炸了。

卢恂是涿郡人,出身名门范阳卢氏,但家族枝繁叶茂,有显贵的自然就有落寞的。他这一支就算是比较没落的,还是拖了家中同族的关系,给他某了个郯县县丞的职务。

琅琊人孙灵秀则是道士出身,在东海和琅琊一带都有很有声望。

刘元庆是彭城人,性豪迈,少任侠,早年应役跟随大军东征高句丽,第一次东征九死一生,逃了一条性命。

第二次征召又有他,直接带着同乡的人上山落草了。就在尼山和蒙山一带。

随着他在山里名气越来越大,也慢慢结识了卢恂和孙灵秀等人。

后来朝廷对徐州的税赋劳役越来越重,百姓民怨沸腾,天下又各处都是战乱,这让几人看到了时机。

于是聚众而反。

当时刘元庆就觉得瓦岗军之前反燕先锋,天下义士之望,虽然被招安了,但一定不会对同为义士的徐州义军下手。

卢恂和孙灵秀都劝他,瓦岗这帮人野心很大,跟他们合作等于是与虎谋皮,需要防备。

结果就是还真让卢恂和孙灵秀说准了。

裴敏之和崔威送出求援书信,瓦岗得到了出兵的理由之后,那句一个动作迅猛。

根本不给徐州义军的反应。

还在彭城围城的刘元庆是义愤填膺,而后无可奈何只能西进沛郡。

不过瓦岗这时候又来了精神,说什么瓦岗也是义军出身,大家本是同根生,不要相煎何太急,你们徐州义军就只沛郡待着吧,我们就不过去打你了.

这次又来要秋粮。给刘元庆气的火冒三丈。

“元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跟随我们起事的义军,大部分都因为家眷在彼,而投奔瓦岗,现在沛郡之地虽然不大,但足够我们安身的,瓦岗为了顺理成章徐州,也不会贸然来攻打沛郡,我们正好接着这个机会整肃人马,以待将来.”

卢恂和孙灵秀好说歹说,才把刘元庆给按住了没让他暴起。

不过他俩很快就觉得,上面那番话算是白说了。

江淮来人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79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