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零六章天子礼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武功别院一片哀鸣,李源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就要站不住了。李三郎连忙搀扶住了将他扶住。

李源是真的觉得心痛,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几个嫡子,无一不是他的心头肉。这一刻,数年来因为权力所产生的一切情绪全都消散不见,只剩下悲痛。

李三郎虽然手上扶着李源,但耳边回响的却一直都是那句“三郎,好为之,好为之.”

他是明白二哥急着让他过来的用意。

一定是二哥的身体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所以要跟他进行权力交接。

兄弟两人这几年虽然因为朝堂上的事闹得很僵,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亲兄弟。

两人的年齿最近,几乎是一同长大的,一起习武读书,练习骑射。起兵之后又一起从陇右、关中一路打到颍川、洛阳、晋阳。

兵锋所向,席卷大半个天下。

如今,那个勇猛善战,武功赫赫的兄长,却不在了。

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李源几近昏阙,李三郎则呆愣当场口不能言。

太子妃和两个太子嫡子也全然悲痛过度,无法处事。

窦贵和柴荣以及一众东宫僚属只能聚拢在李三郎跟前,请他拿個主意。

太子殡天,是按照什么礼节?

是按照太子礼节,还是按照

李三郎恍惚道:“如今已经是贞观元年,陛下去年已经发过诏书,年底禅位,虽然大典没有举行,二哥功绩昭彰,当以天子之礼准备后事.”

唯一有可能的反对这件事的李源因为悲伤过度,完全是耳不能听,口不能言。

于是李三郎的决定就成了当下的准绳。

甚至所有人都明白,太子如果活着,凭借生擒突厥可汗之功可以稳稳的压住晋王一头。

太子没了之后,晋王的势头已经是所有人都压不住了。

关中的所有卫府军,除了东宫六率以外,都是李二跟他一并组建的,并且也多是两人共同的旧部。

李源失势之后,也只有他能镇压的了现在的局面。

从武功到长安,距离其实并不远,长安的宰相们很快也都得知了消息,并且按照晋王的命令开始准备的丧仪。

正月十八,太子灵柩返回了长安,如天子礼。

同时命人在九嵕山选址,造“昭陵”。九嵕山山势突兀,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

此处作为帝王陵寝来说,算是难得的吉地,这也是大唐的钦天监和将作监早就选好的地方。

与此同时,尖锐的问题开始显现。关于晋王如何继位的问题。

李源失势为太上皇已经是定局了,如今太子故去,虽然晋王明言要按照天子礼准备丧仪和葬礼。

但毕竟没有举行过登基仪式,只是以天子礼准备葬礼。

所以一派人主张让皇帝李源立晋王为皇太子,然后再行禅位。

另外一派主张就是追封太子为皇帝,晋王直接按照金匮之盟在兄长灵前即皇帝位,按兄终弟及走。但这种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晋王如果承认太子是作为皇帝驾崩,而不是作为太子薨,对他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利好。

因为太子如果登基为帝,从法理上来说太子的子嗣就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即便有金匮之盟在,太子的长子仍旧有天然的合法性。

但如果太子故去,李三郎就成了嫡长子,完全可以绕开金匮之盟让李源把帝位交给他。

这就不是兄终弟及了,而是父子相承。正统性跟兄终弟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李三郎却没有在这些事上纠结太多,李二的子嗣,没有一个能成为他的威胁。加上还有金匮之盟这层关系在,李三完全不用担心帝位旁落。

等到葬礼结束之后,宰相们拿着两个意见去请晋王作决定,晋王却直接让宰相们去请示李源。

李源见到一听也是直接摆手,“去问三郎吧,我已经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李源甚至没用“朕”,而是“我”,足见其心灰意冷。

宰相们只能再次去请示晋王,这次司马修业直接道:“如今的局面,晋王还要韬光养晦不成?若晋王无心继承大宝,不如还政于陛下。”

这句话,算是直接给李三郎的退路封死了。

李三郎最后无奈道:“那便再劳动司马公一趟,请陛下择日下诏吧。”

这件涉及到东宫、晋王府以及皇帝本人的公案最后也终于是有了结果。

李源下诏,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无心国事,准备安享晚年,皇三子晋王玄庆,是朕和太穆皇后的嫡子,人品贵重,当承继帝位.

李源下诏,晋王则要上表辞让,走完三辞三让的程序。

但与此同时,李三这期间也没有闲着,太子葬礼结束之后,当即以洛阳方面战事紧急为由,令东宫六率驰援河内。

这无疑是担心太子旧部生出些什么事端来,同时还将东宫一众属官打散。

杜克明为工部尚书,房乔为大理寺卿,薛收为国子监祭酒,薛元敬为雍州别驾虽然是各有任用,但全都称不上是贬谪,都算是升迁了。

二月初,河内战场上的野王守军终于挺不住了,准备出城。原本野王的守将高君俞还是有些头脑的,他佯装想要向北突围,但实际上是向南奔温县去跟苏定边汇合。

但这种程度的战术欺骗是瞒不过朱德裕的,野王守军向南快速行军,然后一头扎进了唐军给他们准备好的包围圈。

高君俞是渤海高氏出身,自幼精于骑射,弓马娴熟,在刘玄机受禅之前就率领部曲从军,骁勇善战,数有功绩。

此刻面对唐军的包围,也展现出了燕赵男儿的豪勇,命令队伍列阵而战。唐军左武卫的精锐两万余人则是按照军令三面夹击,汉军只能勉力支撑。

温县城内的苏定边很快就收到了消息高君俞被围的消息,在思虑过后决定出兵救援。

但却正撞上张坚右武卫步骑万余,苏定边眼见解围无望,只能向北面紫霞关方向赶去。

因为他明白,独木难支。

高君俞在野王他在温县,双方互为犄角尚能支撑,但他孤军困守温县绝对撑不了多久。

还不如借着这个机会跑了。

并且高君俞这里他也的确是救不了了。

张坚则立即率领步骑尾随其后追击,苏定边亲自率领精锐殿后,且战且退。

最后活着回到紫霞关的汉军,不足三千人,折损近半。

高君俞部则被全歼,斩首一千八百余,俘敌三千,包括主将高君俞都被生擒。

战报送至淇水大营,李元徽看过之后大喜,当即传令给朱、张、萧,令他们休整过后前来淇水。

当然,好消息不止如此。李药师率五万兵马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赶到了洛阳。

不日抵达河内。

这下唐军在河内战场上的能够调用的兵力也差不多有十五万之多。

然后在接连的喜讯之中,就收到了二哥回师途中病故的消息。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看着眼前戴孝报丧的使者,李元徽直接陷入了呆滞之中。

那一晚,可能真不是梦。却成了最后的诀别。

二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0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