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327章 重开石渠阁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时间很快就来到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一,原本喜么洋洋的大年初一时节,京城却依然陷入战火之中,百姓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躲在家里,度过这一次难忘的春节。

自从南王被炮击死后,太平军就犹如疯狂了一般要报仇洪秀全和韦昌辉希望以为南王报仇之名掌控更多的兵力,而杨秀清同样打着报仇的旗号,意图马上攻破京城,以此奠定大局,为此太平军开始不分日夜展开攻城。

为了攻破京城,太平军从十月份以来就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先是负土的方式将护城河填平,紧接着就开始蚁附攻城,之后又开始穴地攻城,动用了许多种法子,而清军则也不甘示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尤其是在击毙南王冯云山后,清军的士么也更进了一步。

“杀清妖上天堂为南王报仇”

在一阵轰鸣声中,数不尽的太平军将士们发起了誓死进攻,一门门缴获来的大炮发起了汹涌的怒吼声,一枚枚实心弹落入了城墙附近,将上面的夯土都要震落下来,而太平军的将士们则在炮火声汹涌向前,发起了一轮轮残酷的攻城战。

对于双方而言,这样的战斗纯粹就是消耗战,将人命一批批填进去,等到人死得差不多以后,就再派一批上去杨秀清并没有安排从广西跟过来的老兄弟上阵,而是让直隶、河南被裹挟的新兄弟,目的就用这些新兄弟去消耗守城清军的实力,等到清军兵力被消耗后,再用老兄弟一锤定音。

与此同时,杨秀清也在用这种法子消除异己,冯云山虽然不是他派人动手杀死的,但是这件事也让他敏锐地察觉到暗流涌动,无论冯云山到底是死在清军手中还是他们内部人手中,都意味着内部的猜忌已经无可避免。

“大哥,秦日纲已经投靠韦昌辉了”

原本在后方督战的杨辅清急匆匆赶了过来,脸色略微有些阴沉。

“嗯。”

杨秀清手中持着千里镜,望着城头上的厮杀,脸上却没有丝毫表情。

杨辅清顿时就急眼了,“大哥,他们现在到底想干什么,您还不清楚吗要说没人指使怎么可能”

“行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还不需要你来告诉我。”

杨秀清冷哼了一声,道:“现在就让他们蹦跶,蹦跶得越高越好”

只要这一仗能够拿下京城,这一切在将来都会得到改变

复兴三年的新年刚刚过去,对于南京城而言则发生了一件相当令人瞩目的事情,那就是复兴三年科举时间已经定在了三月份举行,原先的科目都进行了改变,传统的进士科被改为了经义科,另外还新增了大量实用的专科,用来培养专业人才。

对于这一举动,江南士林里的非议声并不小,许多人认为汉王府这一举动是在倒行逆施,许多士子甚至明确表明,除非汉王殿下能够廓清乱象,重定经典,否则他们都不会参加这一届的科举考试。

赵源自然不会将一帮区区的读书人放在眼里,实际上他现在在做的事情要更加重要就在年后,汉王府将会新建翰林院和石渠阁,其中翰林院已经不再是过去明清时翰林院的地位,逐渐回归了它的本质,而石渠阁则是引申西汉时期的石渠阁。

在秦朝末年时,汉高祖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图书典籍和档案,将它们收存在天禄阁和石渠阁中,因为二阁人都曾到这里查阅过资料,像史记就是参考了石渠阁内的资料所完成,也成为了后世人心中的经学圣地。

到了汉宣帝时期,汉宣帝曾经在石渠阁开了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萧望之等五经诸儒二十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过程记录称为石渠阁论,尽管大部分内容已经散佚,但尚有只言片语流传后世,并对后世的经学产生一系列影响,而这一次会议也使得石渠阁会议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一幕。

赵源重设石渠阁,倒不是为了收集汉儒经学,而是希望引用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将这里变成未来华夏学术界的制高点,从而制衡那帮子不听话的士林儒生因此,石渠阁的首席博士便是学海堂的陈澧等人,他们也将会正式下山,开始为新学造势。

为了让新学立即打响名头,赵源打算让翰林院和石渠阁一同编撰新朝文书,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华夏字典和华夏词典,二者编撰完成后将会成为未来华夏教育界的必学科目,其隐藏的影响力将会无与伦比。

早在清朝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便命令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编撰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即后世大名鼎鼎的康熙字典。这本辞书不仅仅是康熙的文治体现,同时也蕴藏着他的政治野心。

而这一次赵源重新修订华夏字典和华夏词典,则是进一步溯本清源,本质上是一项政治工程,因此需要动用大量人力来完成,而这一举动也有利于继续整合当下汉王府麾下的文人体系。

除了这件事以外,南京、武昌、广州、安庆等地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踊跃出了大量的报社,这也是赵源先前开放新闻禁令的目的,大量的报纸将各种最新的资讯刊登于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向报纸上投递文章,其中不乏言语尖锐的内容,甚至有人隐隐将矛头对准了当前的工商业和汉王赵源。

对于这些内容,内务司也一直派人进行搜集,他们虽然不会干涉这些内容的刊登,但是也绝不会允许有攻击汉王殿下的事情发生,必要的时候得给这帮头脑发热的文人好好约束一番,也好让他们不会铸下大错。

“哎,写一些文章而已,天塌不下来,得允许他们说话。”

南京汉王府后花园内,赵源手中拿着一份清流报,脸上却没有丝毫的不悦。

一旁的罗广平却摇了摇头,道:“殿下,若是放任他们继续胡说八道下去,怕是于新政新宪有碍。”

赵源当然知道其中的缘由。

近些时日以来国内工商行业势力大兴,也引起了传统派的反击,许多人声称汉王殿下放任工商害民,与民争利,并非正道,不少士子有意借题发挥,大肆抨击商人横行,有违士农工商的祖宗之法,借此发挥对新科举的不满。

只是这些人到底报的什么心思,能瞒得过其他人,却瞒不过赵源罢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