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91章 盐政矛盾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在赵源和工商界的谈判中,双方围绕着利益也算是有来有往,其中有争议的地方不少,但好在都能解决,但是有一点却演变成了非常激烈的矛盾,那就是盐政,双方你来我往,都整出了不少火气。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真要认真研究起来,其中盐属于最不可或缺的民生物资,因此也成为了历代王朝十分重视的领域,历朝历代都围绕着盐政大做文章。

赵源同样也不例外,他在称王建制以后,很快就针对盐政进行了改革,目的也很简单,他需要让老百姓切实地感受到好处,而从食盐下手,就是一个很好办法。

至于赵源的改革也很简单,那就是全面废除清廷盐政,取消盐业专卖,并通过近代工业制盐的方法将食盐的价格彻底打下来,变成一种真正能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从技术上而言,赵源这一点想法不难实现,但是从利益关系上来说,盐业本身就捆绑了一大批利益者。

就好比原本站在复汉军这一边的广东盐商针对这一点反应很激烈,这一手完全能挖断他们的命根子,自然人人反对,甚至有人放出话来,一旦汉王府实行该政策,他们宁可抛家舍业,也不能继续留在广东。

盐商们的哀鸣,也引来了一些工商界人士的兔死狐悲之情,一些人甚至都求到了潘家的头上,连老头子潘正炜也写来信件,委婉劝谏赵源行事不可过于急躁。

赵源心中也有几分无奈,按道理说他应该缓一缓再做这件事,但问题是眼下他才拿下了广东,等到将来拿下了两淮以后,巨大的利益将会在这条线上绑住更多人,到时候他反而有投鼠忌器之危。

眼下看似反对者众多,但是拨开迷雾也可以看见,真正铁了心反对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复汉军基本盘还是支持赵源去做这件事。

更重要的是,一旦做成了这一件事,也能取得很多收获,一方面是宣告四方人心归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击清廷的两淮盐政,从而减少清廷的财政收入。

总之,赵源为了这件事,也专门去找过潘家、卢家,将几大行商家族还有盐商们都召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场关门会议。

“王上,华夏有数千年历史,也有数千年盐政,盐铁专卖不仅仅是为了获利,也是为了控制地方民生,像很多地方没有盐,只能依靠商人筹措转运,百姓才能吃到盐,若是咱们取消了盐政,王府不仅少了一笔收入,到时候局势混乱下来,全广东怕是都不安生了。”

梁亟禧皱起了眉头,耐心劝谏道:“王上愿意让利于百姓,造福民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事缓则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听完梁亟禧这番话,众人不由得纷纷点头,像粮、盐、布、铁等民生物资通常都有专卖制度,主要为了实现两大目的,一是收税,二是控制。倘若没了朝廷的管控,一旦基础商品被商人操纵获利,往往会引起不可收拾的动乱。

赵源皱起了眉头,道:“话虽如此,可是眼下伪清所行盐政本就多有缺陷,眼下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若是我等继续沿用此政,怕是连伪清都多有不如。”

更关键的是,赵源之所以要改变盐政,其实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盐政这个缺口,放开对工商界的压制看似在场这些人不赞同,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工商资本,而是带着几分皇权资本的味道。

他们希望垄断、特权,希望能安安稳稳做生意,不愿意承担风险。但是赵源却希望他们能更进一步贴近市场,靠近风险,目的也是为了在儒法社会环境下制造出一口活水来,为了实现这一点,赵源甚至都不愿意让赵氏的资本过度参与进来。

任谁都知道,一旦赵氏资本参与进这场游戏里面,其他人根本就没得玩。

只可惜的是,赵源的良苦用心,注定不会被这个时代其他人所理解,因此赵源也只能用他们听得懂的逻辑去谈这件事。

要谈这件事,就得先从清廷的盐政制度开始说起。

清承明制,除少数地区外,各地基本上都推行晚明的专商世袭卖引纲法,基本上完全废除了票盐法,像前明还在沿用票盐法的部分地区,如山东、浙江、河东等地都革票行引,以归画一。

所谓的专商世袭卖引纲法,其实就是官府设立专卖机构颁布生产销售,由官府划定产销片区,分配产销、定价、税收指标,确定产销关系,再有总商承配中小散商在各地经营,因此总商成为了这一套模式中的结合部和总开关。

这一套模式几乎就为了官商勾结和营私舞弊所打造,其的名目繁多的赞助、捐资、贿赂等费用,还需要对上下官员以及皇帝进行打点,乾隆时期大名鼎鼎的两淮盐引案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此案中,两淮盐政官吏们私自“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竟高达一千多万两,后来乾隆派人前往扬州查案,这才查明是之前的两淮盐政和盐商互相勾结所致,该案跨度长达二十二年,最初进展十分艰难,最后还是皇帝恩威并施之下,通过盐商们的帮助,才彻底挖掘了两淮盐商和两淮盐官的同盟,使得该案曝光与天下人面前。

此案所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上上下下涉及到无数人,既有前盐政高恒、普福,前盐运使卢见曾,又有两淮盐商大佬黄源德、江春,甚至后来连大学士纪晓岚竟也受牵连,被革职发往乌鲁木齐。

然而,在赵源看来,查清这桩案子并不难,可想要从该制度下杜绝盐政问题却几乎不可能,后来有人曾总结过淮盐弊病,声称淮盐疲败之结症所在,皆因引法制度之窝根引岸有以致之。盖有窝根,斯有专商,有专商,始可垄断引岸。专商垄断,独擅盐利,斯有捐输报效,以及一切官商狼狈为奸之盐规、黑费。浮费日重而私盐畅行,私畅则官滞,官滞则课绌,课绌则库空,而盐务遂败至不可收拾,此自然之结局。

说白了,已经有人看出了盐政的问题所在,关键就在于盐利分配格局由朝廷与总商垄断,原本朝廷、总商的利益还能保持大致均衡,但是随着滞销、浮费、走私等问题出现,三者利益格局被打破,其中朝廷盐课无着,盐商大量倒闭,就连百姓也不得不开始买私盐度日,因此清廷针对盐政的改革也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

历史上的这一切都在继续发展着,一直到道光十二年,终于出现了一个猛人开始尝试解决盐政的问题,而此人便是清廷名臣陶澍。

陶澍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猛人,是清代经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后来湘系的领军人物。

到了光绪年间,张佩纶和张之洞在点评道光以来的杰出人才时,曾经下过一个结论,“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澍为第一。其源约分三派:讲求吏事,考订掌故,得之在上者则贺耦耕长龄,在下则魏默深源诸子,而曾文正国藩总其成;综核名实,坚卓不回,得之者林文忠则徐、蒋砺堂攸铦相国,而琦善窃其绪以自矜;以天下为己任,包罗万象,则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直凑单微。而陶澍实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也。”

啥意思道光人才中,陶澍第一,而且陶澍这个源头分支出来了三个派系,光是得到他一方面才学的大臣,都能造就出不小的功绩。

第一派属于讲求吏事,考订掌故,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曾任岳麓书院院长,官至云贵总督,并编纂出天下府志第一的贺长龄,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且写出了海国图志的魏源,得其大成者则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第二派属于综核名实,坚卓不回,代表人物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曾经担任过两江总督的蒋攸铦,甚至有名声不佳的琦善。

第三派属于以天下为己任,包罗万象,代表人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以及胡林翼。

而以上这些人,也只是得到了陶澍一个方面的才能,可见其人才华之高。

像这样一个才华能力显著的人,陶澍在针对盐政这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废引改票,取消总商制度,由滞岸各州县招徕民贩,给予护照,上面写清姓名、年貌、藉贯,持照赴场买盐后,再前往盐大使衙门呈照请票,等到大使于护照内验讫戳记后,便可以凭票贩盐,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成本。

简单来说,陶澍废除纲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将盐政收益进行了市场化,即盐课收入随销售量的增长而增长,否则还有下降的可能,而通过这一方式变相打破了官商的垄断,再加上产运销各环节成本得到控制,从而确保实际销量增长,且税收得到提升,连老百姓也能吃上相对便宜的官盐。

原本来说,这也算是一件大好事,但实际上却遭遇了许多坎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