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90章 决战前夕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昏暗的军机房内,几人的面孔掩盖在阴影之下,看不出喜怒。

穆彰阿摩挲了一把流汗的头皮,低声叹么道:“介春,僧格林沁派人送来了消息,教匪已经渡过黄河,咱们必须得将这支教匪拦在彰德,这就得花银子,还得花大银子没有了军饷,到时候的情况可就不堪设想了。”

或许一些老八旗兵愿意自掏干粮打仗,但是二十万八旗新军,再加上几万绿营和几万满蒙马队,可都是等着银子下锅,皇帝也不差饿兵。

耆英皱起了眉头,道:“穆相,急切间怕是指望不上英国人和法国人,咱们一方面得继续跟俄罗斯人谈判,另一方面就得在国内想办法,不妨广开捐纳。”

一直沉默的祁隽藻皱起了眉头,开捐纳的意思也就是卖官,这方面过去的客户比较多,但是随着大清朝一败再败,大清的官也就不再那么值钱,就连一些实缺也都有点朝不保不的味道,主要是客户群体也就只剩下了山西那帮晋商了。

正好,祁隽藻就是山西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晋商在朝廷里的代表,只能站出来道:“介春,朝廷不是没有广开捐纳,只是下面的人都精得像猴一样现在连实缺都卖不出价,况且今年年初的时候,晋商可是也投效了三百万两银子给朝廷,这一点穆相总是知道的。”

穆彰阿轻轻应了一声,他知道这个时候晋商那帮人正在骑墙观望,包括祁隽藻这个老西儿也起了别样的心思,总之想让他们掏钱并不容易,他缓缓咳嗽了一声,道:“祁大人言过了,眼下国难当头,人人都该站出来出把力,晋商那边有什么要求,尽管开口,今年看能不能再筹五百万两,也算是给朝廷、给皇上一个交代。”

祁隽藻皱起了眉头,穆彰阿倒是好大的胃口,他无奈地说道:“穆相,朝廷的难处我是知道的,可是晋商今年的难处也摆在面前,再去迫他们,只怕会生乱子。眼下广是开捐纳怕是不够,但是朝廷在扬州的盐商那里还有银子,光是帑本总有千万两,总能缓一时之急。”

祁隽藻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他要保住晋商,就得把盐商丢出来定事。

所谓的帑本,其实是指清皇室内务府借盐商以资运营的若干生息资本,清廷一方面利用盐铁专卖制度与盐商共同瓜分盐业利润,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帑本向盐商收取高额利息,而盐商通过帑本来扩充经营规模,同时把利息划入食盐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本质上就是清廷用来搜刮盐商的一种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清廷想要收回这笔银子,其实还是很正常的。

但问题是,自从汉王府开展盐业公司以来,利用晒制海盐的方式生产了大批廉价食盐,将南方六省的盐价打压到一个极低的地步,就连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放心进行买盐,而这么以来也使得大量产自广东的海盐被走私销往了两江甚至北方,廉价的私盐迅速抢占了原先官盐的市场,也导致盐商们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大规模亏损的情况。

这个时候,到地还有没有帑本都不太好说。

穆彰阿思索了许久后,终于沉声道:“帑本得收回来,晋商的银子也不能少,都到了这个时候,也别怕得罪人了,你们不敢去,那就派兵马去收。不过朝廷也不亏待他们,拿些有分量的实缺给他们,把四川、两江的缺都给他们,都卖出去也无妨。”

祁隽藻听到这番话,顿时一愣。

自古以来,两江、四川以及湖广都是天下富庶之地,可问题是两江已经落在了林则徐的手里,朝廷根本没有真正的管辖权,所谓的两江肥缺,其实根本不是实缺,还得看林则徐的意思,至于四川也即将成为复汉军进攻的重点,说到底穆彰阿还是盼着用着两块即将失去的土地,尽可能得多捞一些油水。

等到一切商议妥当之后,穆彰阿领着众臣前去拜见道光皇帝,将广开捐纳和收回帑本的折子呈递了上去。

养心殿东暖阁中,道光皇帝手中捏着折子,脸上却带着几分苍白,他的身体已经越发不适,即便太医都看过脉象,也只能开一些中正缓平的药来缓解一二,却不能治根。

“都去办吧,总能筹到一些银子,不过两江的缺怕是没什么指望,人人都知道林则徐是一个要名声胜过要性命的人,他断然不会答应下来。”

道光皇帝深深吸了一口么,低声道:“更何况粤匪的主力大军已经兵临两江和四川,随时都可能入境,到时候这些缺也就成了废纸”

“皇上,还有扬州的银子”

穆彰阿脸色有些忐忑,他低声道:“盐商们富可敌国,总能支援一批。”

道光皇帝摆了摆手,道:“先去要就是,但是也不能做太高的指望。说白了那里已经变成了粤匪跟林则徐共有的地盘,他们不会眼睁睁看着帑本落到朕的手里。”

“皇上”

穆彰阿深深叹了一口么,他已经别无他法了。

道光皇帝也低低叹了一口么,眼神中透着几分乏力和绝望,他轻声道:“朝廷要破局,终究还是要在战场上见分明,这一次就看僧格林沁了。”

道光二十九年九月初八夜,河南新乡。

自从太平军北渡黄河之后,僧格林沁所率领的清军主力大军就一路尾随,双方之间极为有默契地保持着一定距离,而等到太平军主力进驻汲县后,清军便一路跟到新乡,宣布收复新乡,但是双方至今没有一兵一卒进行交战。

僧格林沁麾下率领了二十五万大军,同太平军的数量相仿,但是他却越发显得谨慎,轻易不敢往北面推进,唯恐过于仓促接敌说到底,所谓的二十万八旗新军,到地是个什么货色,没人比僧格林沁自己更清楚,可偏偏是他必须率领这一支军队,同太平军进行交锋。

正因为如此,僧格林沁几乎每逢距敌三十里地时,就选择下寨,动不动就修筑工事,摆出一副结硬寨、打呆仗的模样,他还是希望太平军能够主动来啃自己布下的营寨,而不是进行一场野战。

直到太平军抵达了汲县后,杨秀清并没有指挥军队继续北进,而是直接停了下来,双方便同时陷入了诡异的沉静当中。

当然,表面的平静下却遮掩不住真正的腥风血雨,清军与太平军之间展开了极为了残酷血腥的哨探渗透搏杀战,双方在这一刻似乎都达成了默契,而汲县距离新乡一带,则成为了一处绝佳的决战场地。

“教匪停在了汲县,看来他们已经出现了断粮的情况。”

中军大帐中,刚刚前来汇报军情的曾国藩沉声指出:“沿途粮食都已经被收缴,只是对于几十万大军而言犹如杯水车薪,我们拖不住,杨秀清更加拖不住。”

僧格林沁皱起了眉头,道:“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这里布下营寨,杨秀清最终也只能主动来攻我们”

曾国藩却缓缓摇头道:“但问题是,他们没有军粮,我们也没有军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