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93章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江宁,两江总督衙门。

林则徐正端坐在公案之后,他的身前摆放着一面舆图,上面正描画着两江周边的兵力布局,上面描画着复汉军的兵力部署情况,而旁边则挂着一副河南的舆图,插着密密麻麻的红黑小纸条,代表着清军与太平军的最新动向。

公案之前,则坐着三名年轻人,其安的次子李鸿章,最后一人则是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三人俱为俊杰,同列在林则徐座下担任职务,听从参赞。

不一会功夫,魏源急匆匆快步走进书房,他直接推开了书房房门,对着正坐在公案后面的林则徐沉声道:“穆公,刚刚从北面送来了情报,情况似乎有些不妙,教匪已经朝着京师去了,可僧格林沁他们还在河南”

林则徐顿时一愣,他惊讶地抬起了头来,脸上带着几分不正常的苍白。

实际上,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里,原本就要鼎沸的两江局势在林则徐的手中渐渐安稳了下来,尤其是在得到了赵源的承诺以及潘世恩的帮助下,两江士绅已经汇聚到了林字大旗之下,倘若不是林则徐一心为了百姓,就算选择割据称王也未尝不可。

从实质上得以独立的两江集团并非一个空头派系,林则徐、潘世恩、李文安为代表的多个汉人士绅掌握着两江的财赋和人口,再加上能够接洽到外商,使得两江的练勇成为了一支难得的精锐力量,像李文安、李鸿章父子手中的淮勇差不多扩充到了六万人,林则徐手中的闽勇也扩充到了两万人左右,潘世恩虽然没有直接掌握武力,但是也通过苏州方面的团练掌握了一支八干人的团练武装。

在这种情况下,初具规模的两江集团也面临着新的抉择所有人都从心里明白一点,赵源不会坐视两江集团继续膨胀下去,迟早有一天会面临着战与和的选择。而眼下教匪与清军之间的决战,将会激化这一进程。

林则徐匆匆接过情报,眉头不由得紧紧皱起,脸色也变得十分阴沉。

他对于清廷内部的情况极为了解,当下就明白情况已经极为不利,僧格林沁的选择不能说错,但是却忽视了京城人心的作用,而以林则徐对道光皇帝的了解,恐怕要么会换帅,要么就逼着僧格林沁加快决战的步伐,而这二者无论是哪一条,都有可能将八旗新军彻底葬送干净

坐在一旁的李鸿章瞥了一眼身旁的林聪彝,轻轻咳嗽了一声,道:“穆翁,情况到底如何了”

林则徐情报直接递给了李鸿章,轻轻感叹了一声:“这一下情况有些不太妙,僧格林沁出了这么大的篓子,怕不是轻易能遮掩过去纵使穆相为其转圜,怕是也没办法阻止这一场决战,而以杨秀清之智,若是急战就会很容易落入他们的圈套。”

对于双方主帅的军事造诣,林则徐丝毫不加以掩饰,他认为僧格林沁虽久经战事,但是往往都是堂堂正正之师,只有持久耐战方可显其本事,反观太平军这一边,实际上的军事统帅杨秀清却颇具智谋,往往擅长用奇兵出击,一旦清军急战,那么优势就会在杨秀清这一边。

李鸿章已经看完了内容,他下意识点了点头,道:“况且这一次太平军上下齐心,而清廷却不能齐心协力,已经失去了人和,再无地利,怕是难了。”

听到二人这番话,林聪彝顿时皱起了眉头,下意识道:“爹,那咱们该怎么办”

林则徐站起来缓缓踱步,脸上却浮现出一丝忧虑,道:“就在昨天,刘蓉已经到了江宁,不过我没有见他。”

“刘蓉”

一听到这个名字,几人顿时反应了过来,这位可是南边留在两江的喉舌,很多事情都是通过这个人来传递,而刘蓉这一次前来,恐怕就是为了这个事情来,只是谁也不知道刘蓉代表着什么目的

不过李鸿章除了注意到这个点以外,他还观察到一点,那就是复汉军的情报体系比他们两江强上不止一个点,情报肯定先到的武昌,等到汉王殿下做出决断再到刘蓉赶到两江,中间肯定有一天以上的时间,而直到今天,情报才传到两江。

林则徐轻轻点了点头,望向了魏源,沉声道:“默深,你代我先去见一见刘蓉,看看那位到地打的什么主意”

魏源点了点头,他知道林则徐的意思,跟南边打交道多多少少得留个缓和的余地,如果刘蓉直接来见林则徐,一旦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很有可能会引发复汉军提前进攻两江,而眼下跟复汉军进行交战,并不符合两江集团的利益。

林则徐轻轻叹了一口气,目光却似乎看向了远方,他喃喃道:“这一仗终究会见分晓,到时候才是落定棋子的时候。”

与此同时,一路尾随太平军的清军也赶到了汲县,只是此时的僧格林沁也明白自己似乎有些玩脱了杨秀清竟然丝毫没有理会一路跟在后面的清军,竟然悍然两路分兵,其中一路更是直指京城

这一下让僧格林沁全身上下的冷汗都冒了出来,他都能想象到道光皇帝的愤怒,于是他一边下令率军追赶,另一方面就是继续给京城写折子自辩。

直到九月十七日凌晨,一封由海路辗转山东河南到来的谕旨,让僧格林沁如同在寒冬腊月被淋上了一盆冷水,他被道光皇帝解除了兵权

“奴才领旨,谢恩。”

僧格林沁战战兢兢地从地上爬起来,却突然一个趔趄向前栽倒,一旁的惠亲王绵愉顿时有些于心不忍,连忙上前扶着僧格林沁,低声道:“僧贝勒,你也得理解皇上的良苦用心,这个时候把你召回京城,也算是让你躲过了这一糟。”

没错,随着道光皇帝的谕旨,僧格林沁原先的郡王爵位再一次被剥夺,他只剩下了一个蒙古贝勒在身了。

僧格林沁惶然地站直了身子,脱去了官帽,脸上浮现出一丝忧虑,道:“王爷,我僧格林沁会如何并不重要,可是朝廷仅有的一支大军就在诸位的手上,可干万要谨慎啊”

他这番话其实并不是说给名义上接管大军的绵愉听,而是说给负责实际指挥大军的奕山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奕山作为道光皇帝的侄子,被道光皇帝作为救场大将军派去了广州,可最终却在鸦片战争中打的一塌糊涂,最终不得不靠着花银子把广州买回来,属于妥妥的草包大将军。

但实际上,在当下的这些个爱新觉罗将领里面,奕山还真不能算得上最烂,至少他先前在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时候,的确有过十分精彩的表现。

在关键的浑河之战中,统军大将杨遇春决定在沙尘暴肆虐之时,逆河而上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而正是奕山表现极为出众,第一个率军攻入了喀什城。

而在后来清军主力撤走以后,奕山的表现也很不错,数次率军击退了浩罕随后的袭扰,而且在内政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派人在巴尔楚克一带寻找耕地,招募维族农民,进行屯田,从而有效解决了数干清军的吃饭问题,减轻了清军的后勤压力。

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前,奕山绝对是皇族子弟中的优秀代表,他作为道光皇帝的侄子,也是属于大力提拔的议员,尽管在鸦片战争中打了败仗,但问题是其他人也没打赢,同样输得很惨,连老将杨芳也没捞得好,而这一次罢免了僧格林沁,也没其他更加合适的人补上,奕山自然再一次成为了救火队员。

然而,一直作为救火队员的奕山却不愿意接过这个烂摊子,他拱手道:“王爷,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或许皇上并不了解当下的情况,若是将僧贝勒调回京城,怕是输多胜少,更何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还请王爷明鉴。”

听到这番话,绵愉顿时有些犹豫,他可不敢违抗道光的命令,但是奕山说得也有道理,僧格林沁扑在支充分体现了僧格林沁想法的军队,而奕山只是临时调过来的,如果这个时候换帅,岂不是自乱阵脚

一旁的载垣看出了绵愉的犹豫,立刻主动道:“惠王爷,眼下这个时候可不能再犹豫,大军眼下离不开僧贝勒,皇上之所以会这么做,也是因为急切决战,而眼下教匪赶往京师,咱们还是要主动寻求决战,不如继续让僧贝勒指挥,等到这一仗打完再做决断也不迟啊”

“可是”

绵愉依然有些犹豫,不敢做主,而这一幕落入到众将眼中,奕湘、奕经、肃顺等人也纷纷上前谏言,这个时候绵愉脸上的冷汗顿时就下来了。

从名义上来说,他才是最终负责的人,可眼下连奕山都没信心接过这个烂摊子,如果将来决战真的失败了,到时候又是谁的责任

自然只有绵愉他本人了

所以,无论是奕山还是其他人,都更加希望由僧格林沁把这个责任负责到底,将来就算失败了,那也是僧格林沁本人大账小账一起算才对。

“既然如此,那本王就为僧贝勒担保,到时候皇上要是怪罪下来,本王一力担之”

绵愉一脸义正词严,似乎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已经付出了一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