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36章 吏治改革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见伍崇曜愿意出国考察,赵源多少有些意外,但是他心里也很满意,此时的伍崇曜年轻,且有能力,就是有时候显得有些毛躁,倘若能再出国长长见识,回来以后便能委以重任。

说起来,赵源目前身边能用的人还真不多,即便把赵家的一些姻亲和潘家的四个大舅哥都委以重任,人手都略显有些不够,光是一座广州城,再加上一个都督府,空出来的官帽子也多达数百顶。

除了官员以外,还有大量的小吏需要填坑,赵源将这件事视为重中之重。

此事事关重大,行商们便各自怀揣着复杂的心思离去,而留下来的则都是目前复汉都督府体系下的重要人物。

“在吏治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继续走以前的老路,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赵源对于吏治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研究,吸取教训,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夏数千年历史,王朝兴衰更迭,表面上各有兴亡原因,但本质上都围绕着两件事展开,一是用人,二是财赋。

吏治,便是如何用人的方法论。

抛开过往不谈,单轮明清两朝,已经出现了一个规律,即“流水的官员铁打的小吏”,官吏官吏,看似前者尊贵,为百姓父母,但实际上官员与百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吏役才直接接触百姓,形成了官治吏,吏治民的现象。

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中枢朝廷派出去的官员数量有限,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地方成本,从而在低产出的农业社会维持薄弱的统治。

至于坏处自然也有,明清两朝派出的最基层官员就是县令,地方政务则被地方吏役掌控,说白了就是那些吏役背后的乡绅大族,于是就有了皇权无下县的说法,中枢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十分薄弱。

若是太平盛世也就罢了,可一旦中枢逐渐衰落,地方豪强并起,百姓们就会被这些乡绅大族逼得家破人亡,最终不得不自卖为奴,倘若流民遍地,也就逐渐开启了新一轮的历史循环周期。

权力讨厌真空,中枢因为成本放弃了地方权力,权力就会被地方豪强所掌控,中枢也就只能跟地方协商着来,而无法真正贯彻改革,无法真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当然,历代王朝并非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少有为之君都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限于生产力的缘故,他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能用各种制度去延缓这个过程。

当时间走到了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爆炸,也就让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变,因为在中枢足够有钱的情况下,就可以去尝试掌控地方。

东方暂且不说,西方各国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不分官吏,只分事务官和政务官,事务官皆有考试选拔,政务官则依托地方选举,政府的日常运作主要由这些专业的事务官来进行处理,而政务官则负责一地的方针大计。

赵源将这个问题详细地介绍了一番,众人却也只听得云山雾绕,唯独从兰芳过来的罗广平倒有几分认知,道:“那我们也实行这个制度吗”

“不,咱们华夏自有国情,绝不能直接照搬过来,但是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优点。”

赵源沉声道:“咱们也可以开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地方官员,但是咱们不用非得考上进士才授官,比如考上了举人,或者只是考上了秀才,也可以参加政务考试,如果考试成功后,就可以在籍贯之外的地方担任亲民官所谓的亲民官,就是指过去的三班六房的差吏。”

听到这里,众人顿时就明白了过来,也就说把官员的标准放低。

过去大清实行九品十个县里真正在朝廷挂号的官员也就几人,又分为正印、佐贰、属官以及杂职官数种,其中正印很好理解,一个县里也就一个知县,通常为正七品,直接除授方面,外县知县例由进士、举人、贡生及教习兼除,或者从下属官员中升迁,但是清廷正印官一般都是由进士担任,也就是所谓的出身正途。

正印官员之下,则是佐贰官,所谓分守令之政,共州县之民者也,知县的佐贰官一般是县丞、主簿,会分管一部分工作,比如县丞通常分管桥梁道路、急递铺舍、考算钱粮、提调造作等,主簿则负责巡防捕盗、捉逃军逃囚以及、巡禁私盐私茶这些,像这两个佐贰官要求就没那么高,考上了举人就有机会担任,属于县里的二爷和三爷。

再往下,就是属官,像典史就是属官,一般主管巡捕事,像有些穷县不设县丞主簿,就会让典史兼掌这些事物,属于一个可高可低的职务,通常排在县里的老四。

以上的这些官员,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

属官之下,往往还有官员中的最底层也就是所谓的杂职官,比如巡检、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河泊所所官都属于这一行列,他们都属于不入流品级的官员,通常六年为一任,任满进行考核,如果考核优异者就可以由地方督抚出考保荐,等到了升到了知县一级后,才会再行送部,属于不再中枢管理体系的官员。

以上这些人便构成了一个县里的官员阶层,但是光靠他们去管理一个人口几万人的大县,很显然不现实,于是在官员之外就出现了一个叫做吏员的阶层,其中像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快壮皂三班,传统意义上的三班六房就由隶役和胥吏充之。

千万不要小看这三班六房,实际上老百姓大部分时候所能接触到的官吏就是这些人。

像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源于中枢六部,职能上也颇为相似,但是一个县里通常不止传统意义的六房,还包括承发房、架阁库,有些地方单独设粮房、税房或仓房、库房,还有些地方审讯案件会设立供招房等等,每房通常分二科,事简者则一科,每科典吏一名进行负责,而这些房科直接对县令负责。

通常担任这六房典吏之人,都是地方豪强子弟,因为只有他们能办成朝廷交代下来的各种事情,如果换上一个白丁去做,根本指使不动那些大族,而这些人大多贪猾无赖,窜身于官,既无职名,又无麋给,平日里一味压榨百姓为生,因此常常被百姓们所厌弃。

除此之外,官员多有流调,不会长期在一地任职,但是典吏通常因为熟悉地方情况,一般能做到死为止,甚至还有父子相替,世代相传的情况,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胥吏世族,与地方豪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常狼狈为奸危害百姓,而朝廷针对这种情况,却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至于三班,即皂班、壮班和快班,一般统指衙役,属于相对固定的组织,像皂班指的是皂隶,负责站堂、行杖、官长出行时护卫随从等,也就是常见到的那些喊“威武”的那帮人,属于衙役里比较有头有脸的人物,长期跟官长接触。

壮班,也就是所谓的民壮,负责一县里的巡逻、防护衙署安全和地方治安,有时候也会帮着抓捕人犯,跟后世的治安联防有几分相似。

快班,又可以叫做捕快,类似后世的刑警,专门负责缉捕罪犯,传唤人证和搜集证据等,属于相对比较专业的人士。

因此,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平日里打交道最多的不是所谓的知县一类官员,而是三班六房的吏役,而这些人因为不属于中央管辖范围,财政通常由地方承担,也就往往与地方豪强成为一丘之貉。

赵源深知,倘若放任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复汉军所建立的政权,其实与明清并无差别,依然与地方大族共天下,一旦喂不饱这些人,那么他们就会反过来吃小民百姓。

“改变吏治任用原则,也就是当下最为关键之事。”

赵源看了众人一眼,道:“本督决定,将在都督府三院之外,再设立财政司、外交司、农业司、工业司、商贸司、水利司、交通司、治安司、内政司、教育司以及选吏司,未来所有的科举考试统一划归教育司负责,再由选吏司负责招录官员,将来即官吏一体,秀才亦可做官。”

“可是这样一来,咱们将来的支出怕是要扩大许多,就怕支撑不足。”

四舅哥潘师徵脸上浮现一丝担忧之色。

办法好是好,但是历代都不用,不就是没钱闹得

赵源耐心解释道:“钱不需要担忧,过去明清朝廷看似甩掉了这个包袱,可是这个包袱的成本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直接压在了百姓的身上,再加上吏员不受中央财政管理,也就逐渐成为了地方豪强的爪牙,长期以往中枢所以来的财赋反而会不断下滑。”

对于这一点,众人自然很快就想明白,历史上一个王朝最鼎盛的时候,往往就是开国的阶段,那个时候还能掌握天下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而随着时间流逝,土地被地方豪强大规模占有,百姓也沦为了豪强的隐户和奴仆,朝廷不衰落才怪。

“其次,等到咱们的工商发展起来后,财赋不再依靠单一的田地和人口,还可以从工商业中获取大量的税源,到时候就能反过来支持中枢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听完这番解释后,众人也就没有了其他疑虑,当即表示可以实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