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41章 襄阳之战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洋务衙门内,此时的氛围显得极为凝重。

林则徐的一番话,近乎是将目前朝廷所行的战略路线彻底判了死刑,而对于这一点,没有人能接受,耆英和赛尚阿不会接受,远在天边的道光皇帝同样也不能接受。

因为以林则徐的逻辑来看,大清与英夷合作最基础条件已经荡然无存,至少想要在短时间内消灭复汉军,已经成为了绝无可能的事情。

赛尚阿缓缓摇了摇头,道:“少穆,你不明白,眼下朝廷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时间去耗再说没有钱、没有兵,就算想要拖,怕是也拖不住啊”

“无非就是效仿残唐故事而已,朝廷给各地督抚放权,容许地方豪强大办团练,有了这般魄力,就能力阻太平军北上,就能保住江南财赋之地曾国藩不是刚刚夺取了三万团练吗朝廷不如就让他和李文安屯兵安庆好了。”

林则徐脸上浮现出一丝讥笑,他笑话那曾国藩有眼无珠,还真以为三万团练是什么香饽饽不成无论曾国藩心中是否忠诚,拿了这三万军以后,在朝廷眼里他将比自己更受忌惮。

听完这番话,赛尚阿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他自然听懂了林则徐话里的潜台词,你们不是不信任我林某人吗那换个曾国藩又如何,你们就真能信任了

“让谁去守安庆,朝廷自有主张”

赛尚阿继续道:“少穆,我们没办法说服你,可是你也改变不了朝廷的决策,不如我们各自退让一步条约还是正常签署,但是跟你没有关系,你可以带着人马去淮北吞并办团练将来若是太平军北上,你也出一份力吧。”

说白了,眼不见心不烦,你既然不愿意背这个黑锅,那么也别在上海待,赶紧过江去淮北办你的正事去吧。

听到这番话,还没等林则徐做出反应,耆英反而皱起了眉头。

林则徐此人正如他所想,就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摆出一副大奸似忠的模样,丝毫不去想想朝廷的难处。

当年之所以引起了鸦片战争,就是因为林则徐以民意绑架了朝廷,说什么虎门禁烟,可最后却迎来了英夷倘若没有英夷的插手,复汉军何以能这么快崛起所以今日天下之乱,源头就在他林则徐

朝廷不责怪他林则徐,皇上也不责怪他林则徐,也不指望他能站出来力挽狂澜。只希望他能够理解朝廷的良苦用心,主动站出来牺牲个人的名誉,可是这个老家伙却始终抱着清名牌坊,丝毫不体谅朝廷的难处

这也就罢了,赛尚阿这个时候居然也给他这个面子,居然让他去淮北屯兵办团练,这不是明摆着将所有黑锅往他耆英头上扣

耆英冷哼了一声,道:“穆翁乃大清栋梁之才,区区淮北团练一事岂能劳动穆翁眼下朝廷关键要事还是在于跟对外协商,不如我们联名上奏朝廷,让穆翁继续协办洋务一事吧。”

说白了,耆英自己心里也清楚,就他这些时日签下来的条约,拿出来真让国人知道了,怕是得枪毙十分钟都化解不了罪过,越是如此他越希望拖着林则徐一起来承担骂名。

赛尚阿自然一眼看穿了耆英的小心思,他只能耐心解释道:“介春,眼下只有少穆等区区数人有这个大办团练的经验,况且要团结汉人和清流,也少不得少穆出来走动,让他留在上海,只怕是起不到这些作用,皇上也不会允许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赛尚阿才轻轻叹了一口气,望向林则徐意味深长地说道:“少穆,皇上对你可谓是恩重如山,你可不能辜负了皇上的圣意你我今日便拟折子吧。”

“鹤汀兄,既然如此,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林则徐脸上浮现出一丝失落,他叹了一口气继续道:“我已经到知天命的年纪,没有多少年可活,死了也能青史留名,可是我不放心啊教匪也好,粤匪也罢,终究是因为国事出了岔子,以前没人敢说,现在说了没用,可是事情不能这么办啊”

耆英脸色阴沉如水,双手紧紧捏着椅子,近乎要捏到变形。

襄阳。

“杀清妖啊上天堂啊”

就在复汉军拿下了荆州后不久,太平军同襄阳清军的血战也已经持续了多日,不同于复汉军攻荆州之速,太平军则在襄阳城下消磨了许久一方面襄阳乃进入中原的关键之地,驻守清军数量更多,另一方面也是襄阳城池更加坚固,纵使太平军人多,也难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此时的太平军数个大营已经完成了合营,声势之大,堪称历来少见,光是真实人数就有六七十万之多,对外则宣称百万大军。

当然,其中真正的精锐兵力大约只有五六万人,这些人大多都跟着洪秀全、杨秀清打过仗,一路上经历过生死,其他的几十万人则都是裹挟来的百姓,其中还包括各种工匠、马夫、驮运队,甚至还有慕名前来的缁衣、黄冠以及三教九流之辈。

由于没有一个可靠的后勤根据地,数十万非战斗人员只能跟着大军一起移动,倒也显得声势浩大,而为了迅速攻克襄阳,杨秀清决定集中全部兵力进行全面进攻。

伴随着炮声轰隆不绝,太平军中的步卒们近乎用一种悍不畏死地方式发起决死攻击,他们头顶上的红布如同血色的海洋一般,朝着襄阳城扑去。

其中冲在最前面的正是太平军中的猛将秦日纲,此人原本叫做秦日昌,只是因为要避讳韦昌辉的名字而改名为秦日纲,他出身穷苦,以前曾经在龙山银矿里面当矿工,后来冯云山传教于龙山时,他便率领一众矿工兄弟和家族子侄参与,在太平军中的地位相当之高,仅仅次于五个王以及翼王石达开。

秦日纲绑着红色头巾,手中则举着一柄大刀,率领一众兄弟们扛着云梯木板,举着木盾,顶着城上投掷下来的各种物品,一个劲地往上爬去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中威望甚高,与他每战身先士卒有很强的关系,而此人也惯于先登,屡屡取得了胜利。

只是此时守卫襄阳的清军同样不可小觑,他们乃固原镇的绿营官兵,打起仗来堪称骁勇善战,虽然只有区区三干多人,但是却能顶着太平军的冲锋坚持守城,而守在这里的固原镇也只是其中一部,还有从湖广过来的一部分绿营以及从河南、山西、陕西过来的绿营,总兵力大概有三万多人。

说白了,清廷很清楚襄阳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往襄阳方向调集重兵,其中西北的绿营基本上都在往这边赶。

不过对于杨秀清而言,他也有着必须拿下襄阳的决心,原因也很简单,他想要北上去争夺天下,襄阳就必须要拿下,否则让清廷顶在他的腰上,这一仗只怕还没打就已经先输了一半,因此双方都有着必须胜利的理由。

秦日纲带着大批的部下,推着一辆辆盾车很快就来到了护城河面前,只见远处的襄阳城护城河无比宽阔,最宽处近乎达到了七十五丈的距离,而最窄处也有接近五十丈宽,这也就意味着太平军想要拿下护城河,就很难使用填土的方式,只能选择架桥。

只见一名冲在最前面的太平军旅帅正挥手擦掉了脸上的血污,大声吼叫着,一旁的太平军兵丁们则涌了过来,他们手中拿着一根根连在一起的长竹竿,朝着护城河对岸搭去,很快又有人背来了大量的木板,铺在了竹竿上面,他们打算用这种最为质朴的方式完成搭桥。

城头上的清军自然不会做事不管,他们使用弓箭、火铳、鸟枪甚至是抬枪来攻击这些桥梁,只听见一声闷哼声响起,却是那名冲在最前面的旅帅,他似乎刚刚咽喉上被命中了一箭,等到脖子里涌出来血沫后,紧接着便倒地身亡了。

杨秀清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一切,越来越多的太平军士卒们冲了上去,又有越来越多的将士们倒地身亡,这一切似乎都没有让他动容,唯独拿下襄阳城,已经成为了所有人无时无刻没有在想的执念。

随着通往护城河对岸的临时桥梁搭建而成后,清军的反击也越发激烈起来,逼迫太平军不得不提前出动了洋枪队和炮队,对襄阳城头展开了压制性的射击,双方伤亡逐渐变得越发惨烈,触目所见俱是双方士卒的尸体。

越来越多的太平军士卒一头栽倒进了护城河中,激荡起了水花,但是也有越来越多人冲过了护城河,他们带着略显简易的云梯,直接搭上了襄阳的城头上

“杀清妖上天堂啊”

带着几分凄厉的嘶喊声已经响起,秦日纲身先士卒已经跃上了襄阳城的城头,他身形灵活地躲开了清军攒击的矛头,紧接着挥动着手中的大刀,接连砍倒下数名清军,在城头前扩充出了一小块阵地。

“好一个秦日纲”

看到这一幕后,杨秀清顿时放声大笑,他回头望向同样在观战的洪秀全,兴奋地说道:“只要秦日纲多能坚持一会,襄阳城咱们就能拿下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