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75章 宪法之基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六月,武昌。

当太平军和清军围绕着开封展开相持之时,赵源所主导的华夏宪法草约委员会也在如火如荼地制定华夏钦定宪法,六省公局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迅速组建完成,各省公局代表也都将汇聚到武昌,加入到宪法的颁布流程当中。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南方六省乃至于相邻的数省也都在传扬着这一消息,虽然争论声很大,但是参与者却不少,大家都用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其中作为反对者,也就是各地的士子,他们始终觉得赵源以宪法治天下有行法家之策的意思,一个个都站出来疾呼不可,还决定汇聚到武昌来向汉王请命。

赵源得知了这件事后,自然明白这背后定然有人指示,但是这件事却反过来帮了赵源,那就是将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他反而没有对士子们进行干涉,只是安排内务司展开了严密的监控。

从某种程度上,赵源算得上极为宽厚的君主,他虽然对内组建了内务情报司,对外组建了军事情报司,但是却并没有无限制扩大他们的权力,反而有意思通过法律来限制这些情报部门的扩张,也没有真正动用这些大杀器去对付自己的内部敌人。

说到底,赵源也已经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他可以在战场上大杀四方,但是在内部利益关系的整理中,却并没有掀桌子的意思。

这一小小插曲的出现,也使得六月初六的立宪会议在还没召开前,就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就连清廷和太平军,也都在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这次会议的内容。

当时间到了六月初四的时候,复汉军近卫师从前线返回抵达武昌,师长游顺德得到了赵源的亲自接见,双方秘密沟通了整整三个时辰,而在接见结束后,游顺德被提拔为了枢密院枢密右使,且担任武昌卫戍区警备司令一职,堪比大清的九门提督。

而这一任命也震惊了无数人的眼睛,在大部分人看来,像这样重要的一个位置,要么应该由赵家人来坐,比如第一师师长赵简,要么由赵源最早的心腹来做,比如第二师师长方孟昭,可偏偏游顺德却后来居上,使得许多人甚至在猜测汉王殿下是不是对赵简或者是方孟昭产生了不信任。

当然,民间的流言如风,却不影响事情逐步发展,很快新的命令从汉王府进行颁布,枢密院枢密左使赵简出任新设第1军军长,下辖第2师、第4师、第5师、第6师坐镇江西、安徽、浙江一线,军部设置在安庆。

枢密院右使方孟昭出任第2军军长,下辖第1师、第3师、第7师以及新设第8师,坐镇湖北、湖南、广西一线,军部设置在宜昌。

对于这一消息,但凡稍微敏锐一点的人都知道,第1军主要面对的战略方向是两江,而第2军主要面对的战略方向则是四川方向,而这两个地方也堪称华夏财赋重地,说明只要复汉军修整好内务后,接下来的动作就已经很明显。

在绝大部分人的猜测里,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方向恐怕会成为进攻的主要方向,首先赵源任用了复汉军中进攻堪称第一的方孟昭,而非更偏向防守风格的赵简,其次则是两江东南互保的格局下,复汉军对两江并没有那么急迫的需求。

六月初六,复汉军近卫师对武昌执行了全面严格的防御体系,各处重地都有大量的复汉军士卒巡视,他们穿着铮亮的黑色皮靴,肩膀上则扛着一流水的火铳,只见上面竖起的刺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当赵源率领一众华夏宪法草约委员会成员走进了所在的会议大厅后,大门便直接被门外的复汉军士卒关闭,根据会议章程,此次立宪大会将持续足足五天时间,每天都需要制定大量的宪法内容,且需要完成投票选举,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相关保密需求,因此任何人都不得无故踏出此地半步,一切吃喝拉撒都在这一片宅子内完成。

华夏立宪会议大厅,其实就是一个露天的院子,但是上面用篷布已经遮盖住,中间摆着一排相对靠前桌椅,而下面则放着几层上百个座椅,上面则放着个人的铭牌,人人对号入座即可。

“铛铛铛”

随着九声钟声响起后,所有人都已经抵达了会场,神情凝重地落座在自己的位置,而赵源、赵诚、赵志、赵楷、潘正炜、卢继光、郑洪、罗广平、梁亟禧等一众老少九人分别坐在台前,其中赵诚担任立宪会议总顾问,赵源则担任总议长。

“诸位,新朝国政,宪法为基,而宪法之基,曰民族、曰民权、名民生。今日所议之事,便为此三者。”

赵源环视众人一眼,他所说的三民虽然跟后世同名,但并非一样的事物,而是他自身长期经历以及思考所得。之所以用这个名字,实际上也是希望传达出一个思想,即新朝确立,王在法下,那么天下非一家之天下,而是万民之天下,由此宪法根基便根植于百姓中,为民法,非君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源的理念放在这个时代有所超前,而他自然也会进行相应的修整,其中民族基于之前民族自强论中的理论基础,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仅仅只是赵源心中目标的第一步,而下一步则是华夏民族将雄起于世界,因此所有的华夏百姓都需要在民族旗帜的号召下,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这一理念,台下众人无不激动万分,能够跟着赵源走到现在这一步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民族自强论的拥趸,他们发自内心认同民族自强,也认同赵源作为民族领袖,从而肩负起领导华夏民族雄起于世界的伟大历史重任。

随着赵源的声音朗朗响起,台下的一侧的官员们则正在奋笔疾书,为了保证这一次会议每个发言者的言论能够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将会同时有十个人进行记录,他们的存在确保今日的每一句话,都将会记载于史册。

“清虏执政于兹三百年矣,以愚弄汉人为治世第一义,吸汉人之膏血,锢汉人之手足,为满奴升迁调补之符。认贼作父之既久,举世皆忘其本来,经满政府多方面之摧残笼络,致民间无一毫之反动力,以酿成今日之衰败。”

赵源环视众人,沉声道:“孤以为民族之自强岂平手而可得,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方今世界文明日益增进,国皆自主,人尽独立,独我汉种每况愈下,滨于死亡。于斯时也,苟非凉血部之动物,安忍坐圈此三等奴隶之狱以与终古”

“孤不忍见华夏沉沦至此,故欲乘变乱推翻逆胡,力图自主。当此干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时势之要求。若天兴吾等,有豪杰之士慨来相援,孤即让渠独步,而自服犬马之劳。”

“苟有豪杰之士起而倒清虏之政府,代敷善政,约法三章,慰其饥渴,庶爱国之志可以奋兴,进取之气可以振起也。孤所以努力奋发,以期不负同胞之望;诸君又尽力于所以援吾等之道,以救华夏四万万之黎庶,雪亚东黄种之屈辱,恢复宇内之人道而拥护之者,惟有成就之民族革命,可有异议者”

“臣等谨遵圣命,以殿下为民族之先,发革命之端,万民皆从之。”

所有的议员纷纷站了起来,无论这些人是何等阶级,持着何等立场,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天然的一致。

从此之后,宪法第一条即民族论,以赵源为民族之领袖,将永远镌刻在宪法之上。

在这一刻,赵源并非以君主的身份实现了民族领袖,而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历史功绩以及致力于华夏民族崛起于世界之巅的誓言登顶,即便将来赵氏没了江山,也不会改变这一性质。

当然,民族自强论并不仅仅只是一些空虚的口号,而是会形成一条条宪法,将会从各个层面去实现,而任何阻碍该宪法者,也都将会成为华夏的公敌。

为了完善这些细节,赵源连同一众议员沟通了整整一天,好在这一块产生分歧的人比较少,仅仅第一天就已经将宪法中民族这一部分进行了完善。

赵源心中也明白,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所有大家的商议速度非常快,实际上真正比较难的是两部分,也就是后面的民权和民生。

果然,在次日针对民权这一部分,终于产生了相对比较大的争论。

在历史上,华夏并非没有提出过相应的民权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往往都失之于实际,最终沦为了空话套话,而百姓缺乏民权理论基础,对此也不感兴趣,于是君权和相权之争达到了巅峰,等到了明清之际,则君权彻底压倒了相权,这才有了集天下一心的皇帝。

现如今,赵源先是提出了王在法下,从而削减了君主对天下的责任,但是也造成了相关权力的空白,而民权的提出,便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非常难写,也存在很多争议,因此今天耗费了很多时间,光是替代敏感词就花了好久,只有这一章。众口难调,希望大家对其中争议处能够尽量轻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