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7章 红顶商人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一时间,书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静。

不知过了多久,赵诚似乎才消化完内心的惊讶,他皱着眉头道:“这一切,都是你从哪里学来的”

赵源平静道:“正如孩儿之前所说,一切都是梦中所得,但是孩儿没有儿戏,更不是拿着赵家的祖宗基业去冒险。”

赵诚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下去,看向了一旁的赵志。

“老二,你觉得呢”

赵志沉吟了片刻,道:“眼下,十万英镑大概约合三十万两库平银,咱们也不是拿不出来,只是得从生意里面抽调一些银子出来。如果有个好歹,怕是要伤筋动骨。”

他微微叹了一口气,道:“源儿,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明白轻重,二叔有些问题必须问得细一些才行。”

赵源点了点头,道:“二叔,我明白,您尽管问吧。”

在这种大家族内,行事都自有一套逻辑,绝不是赵源说什么就是什么,尤其像赵志常年在商界摸爬滚打,必须得有七成把握才会干。

与罗伯特一样,赵志的第一个问题就指向了汇丰银行的关键息差。

“以低息吸引资金,再以高息贷出,可如果没人接高息贷呢款子收不回来又该怎么办”

赵源早已经有所预料,沉声道:“广东地面上高利贷通常是九出十三归,息滚息,利滚利,最后累计下来的利息往往动辄一倍本金有余,可谓剥皮吃肉,贪索无度。寻常商贾百姓借贷者也是数不胜数,倘若汇丰银行年利率能降到三成六,便也不用担心没人借贷了。”

所谓的年利率三成六,也就是年息36,月息3。

这放到后世已经算得上妥妥的高利贷,对于银行而言更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原因也很简单,银行之间也在内卷,他们的商贷规模放大以后,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商贷利率自然会随之下跌不少。

赵志下意识点了点头,因为赵家的生意里同样涉及放贷,他对这一块并不陌生,只是有些担忧道:“只是利率太低,怕是无利可图。”

在赵志看来,这世间做生意总是图一个利字,像自家大侄儿的这种想法,已经属于拿钱出来做善事了。

原因很简单,这年头的坏账比例非常高,一旦借债人还不上钱,那债主就得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这也是为何利率奇高的一个原因,只有让更多的借贷人背上高利,才能覆盖那些坏账带来的损失。

与之相对的则是同时期的西方,利息普遍要比东方更低,像12世纪到14世纪的意大利,借款年利率便普遍在20以下,而到了世纪后,大部分欧洲国家银行的年利率就已经降低到了6,像世纪的波兰就规定年利率超过8属于高利贷。

在赵源看来,东西方利率的巨大差距,背后反映的逻辑就是风险控制的缺位,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更多偏向于抵押贷款,而东方偏向于熟人关系的信用贷款,后者在偿还能力缺失下就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相对而言,当铺则更多充当了抵押贷款的角色,但是当铺本身不具备银行的金融属性,同时当铺属于典当行业,抵押物放贷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人们更多会去钱庄贷款。

“低息吸纳存款,三成六年利率贷款,抵押放贷”

赵志沉吟了一番,感觉赵源所说的这一套体系的确颇为新颖,点了点头道:“看起来似乎可行,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你这样一来,怕是要把广东账局钱庄往死里得罪了。”

他有些担忧地看了一眼大哥赵诚,这事光靠赵家怕是罩不住啊

同行是冤家,更何况这种赤裸裸抢饭吃的行径

尤其在广东这个地界上,能做这一行的都不简单,他们不会眼睁睁看着汇丰银行抢走他们的生意,这也是丽如银行答应跟赵源合作的根本原因这事外国人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在本地找到足够有分量的合作伙伴。

赵诚微微皱眉,道:“你觉得,这事做到最后能有多大的规模”

赵源早已经在心中盘算过,低声道:“若是全广东的银子最后都放在汇丰银行,总存银应该能过一万万两,至于咱们自己每年至少能赚上千万两白银。”

听到这话,赵诚都不禁吓了一跳,上千万两银子可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要知道,道光年间朝廷一年总收入也才五千万两左右,如果能达到一千万两,可就占朝廷收入的五分之一了。

很显然,这是赵家无法完成独吞的生意。

赵志的呼吸都变得粗重了几分,他低声道:“真有这么多”

“真有这么多,看看广州十三行就知道了。”

赵源这话并不夸张,光是广州十三行巅峰时期,潘、伍、卢、叶四大家族哪一家家产不是过千万尤其是像曾经号称首富的潘启和伍秉鉴,曾经拥有的财富都至少在三千万银元,堪称富可敌国,伍秉鉴甚至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

两年前,江宁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下令行商偿还三百万银圆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一百万银圆,当然也正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赵诚是亲眼看到伍家辉煌的,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若有所思道:“若是如此,咱们还真得好好谋划一番,单打独斗可不行。”

赵源十分赞同,赵家不能将最大的肥肉一口吞下去,那样是会噎死人的,但是在选择合作人选上,也得仔细考量。

在这个年代,什么生意最好做必然是官商勾结的生意最好做。尤其是想得罪这么多人的事情,就必须靠上实力足够雄厚的实力。

要知道,广州作为广东省城,鱼龙混杂,将衙署设在广州的大员就相当不少,像上面有两广总督、广东巡抚,还有地位隐隐更甚一步的广州将军,下面还有广州知府、广东学政、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以及广东提督等文武官吏,旁边还有皇帝的家奴粤海关监督,这些大员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十分复杂。

相对而言,赵家作为地头蛇代表之一,跟各方的关系都还不错,平日里也都有一定的往来。

“与耆英合作,不亚于与虎谋皮。”

赵诚不仅仅精通军务,对广东政界也颇为了解,他直接否定了搭上耆英的可能。

当然,原因也很简单,这位两广总督属实是贪得无厌,没有半点分寸。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