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8章 初入学海堂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次日,越秀山。

当赵家等一行人乘坐马车,带着礼物赶到越秀山脚下时,远远便能从越秀山南麓半山腰的层林叠翠中看到一处建筑群,其中房屋典雅秀气,风格精致,带着几分江南园林的味道。

学海堂位置处于半山腰,马车到了山脚下后,众人便只能拾阶而上,顺着百步梯向上走去,但好在越秀山并不高大,仅仅用了一会工夫,众人便已经能看到矗立在上面的镇海楼,而学海堂便位于镇海楼旁。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乃前明永嘉侯朱亮祖所建,一共有五层,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则是砖墙,上面覆盖着绿琉璃瓦,远远望去巍峨壮观,平日里总有许多广东士子前去楼上观景。

赵源自然也是去过的,只是他更感兴趣的是,这楼过去就经历过重建,他在后世所见到的镇海楼同样也是重建来的,也不知与记忆里的有几分相似。

不一会工夫,众人便已经爬到了半山腰,房屋宅院也就变得越发清晰,很快就看到一块写着学海堂的牌匾,正悬挂在正门之上。

赵楷看到学海堂时,不由得感慨道:“若说岭南群英荟萃,此地当为一处。”

门前,一名身着青色长袍、腰系浅色腰带的男子似乎已经等在此处,他看到了赵家一行人等,便上前笑道:“赵兄,许久不见,可是别来无恙”

赵楷脸上也堆起笑容,上前主动道:“吴兄,多日不见,风采依旧,今日办完事情后,你我不妨下山不醉不归。”

说完,二人便放声大笑起来。

末了,赵楷便向来人介绍赵家一行人等,并说道:“这位是吴兄,如今担任学海堂学长,由他带我们去拜见东塾先生。”

赵诚心中有些不满,他们代表的好歹也是黄埔赵家,纵使不看他这个绿营参将的面子,老太爷好歹也是进士及第和朝廷要员,岂能派一个学长糊弄再怎么样也应该让山长亲自来接待。

来人似乎也看出了赵诚等人有些不豫,便主动解释道:“在下吴又侠,见过赵将军。此番并非学海堂无礼,只是学海堂不拘俗礼,亦并未设置山长一职,而是设立学长制,由我等八位公举的学长同司课事。”

赵源听到这里不由得眼前一亮,他忽然间觉得这个学海堂还真不错,这个没有山长的制度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赵诚却觉得有些怪异,道:“那阮老和东塾先生呢”

吴又侠道:“阮老今年并没有来学海堂,他老人家还在扬州呢。至于东塾先生呵呵,他的性子您应该有所耳闻。”

听到这里,赵诚原本紧皱的眉头这才松弛了下来,他也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便主动开口道:“无缘拜见阮老,着实有些可惜。”

一旁的赵源原本听得有些糊涂,可是阮这个姓相对少见,便瞬间想到了关键,因为这位阮老还真是一个大人物。

此人乃乾嘉时期的著名大家阮元,一生专重经史训诂,被海内外称之为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

说白了,这位在如今大清学术界的地位是相当的高,属于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且他先是在杭州创办了诂经精舍,后来又在越秀山创办了学海堂,一生育人子弟无数。在仕途上做到了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等高官职务,属于一等一的大佬。

在阮元这位大佬面前,赵家也只是一颗小虾米罢了。

赵楷笑道:“咱们也别在门口多说了,还是先进去吧。”

吴又侠却又摇头道:“昔日阮师曾经立下学规,凡外来者不许在学院逗留,倘若贵公子想要拜入学海堂,还需通过考核,且只能一个人进来学院。”

说完,他望着赵楷歉声道:“特别是贵公子想拜入东塾先生门下,就更要遵守学规了。”

赵诚和赵楷顿时一愣,还打算说几句好话,却没想到赵源主动开口道:“爹,二叔,我还不知道要在这里待多久,你们还是先回去吧。”

“这”

赵诚有些犹豫,他还有些不放心赵源一个人留在山上。

然而,已经对赵源有所了解的赵志,却相对放心许多,他劝道:“大哥,咱们走吧。这里可不比其他地方,再说有吴兄在,也不至于有什么大问题。”

吴又侠轻声道:“赵兄所言极是,学海堂乃读书清净之地,并无歹人。”

赵诚也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望着赵源道:“源儿,那你考核后便尽快回家吧。”

“是,还请爹放心。”

赵源躬身行礼。

等到赵诚、赵志带着一帮人离去后,赵源便跟着吴又侠朝着山门内走去。

一路上,吴又侠一边轻快地在前面带路,一边主动介绍道:“赵公子,学海堂不比其他学院,你若是一味为了考功名来,怕是来错了地方。”

赵源笑道:“吴先生不必客气,直呼我大名即可。”

吴又侠微微一笑,道:“好,赵源,你也不必称呼我为先生,叫一声学长无妨。赵源,你可知,我学海堂的治学标准是什么”

赵源明白不懂装懂最让人可笑,便老老实实回答道:“还请吴学长指教。”

吴又侠停下脚步,沉声道:“我学海堂乃继承阮师之志,为八个字,崇尚汉学,实事求是,他老人家当初也曾说过一段话,我先说给你听,你不妨也思考一番,这对你通过考核会有帮助。”

赵源躬身道:“还请学长示下。”

“我学海堂弟子,或习经传,寻疏义于宋齐;或解文字,考古训于仓雅;或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或讨史志,求深宁之家法;或且规矩汉晋,熟精萧选;师法唐宋,各得诗笔。虽性之所近,业有殊工,而力有可兼,事亦并擅。”

吴又侠说完这段话后,道:“若是记不住也没关系,这段话已经被阮师派人刻在了西面的墙上,以后你不妨多去看一看。”

赵源听到这里,顿时有些明悟,他明白为何吴又侠强调考取功名,不必来学海堂的含义,因为这里所教的一切,对于科举而言并无帮助。

但是,对于赵源而言,这里的一切却都是极有吸引力的,比起在科举里皓首穷经似乎要强得多。

至少,这里是真正在潜心治学。

想到这里,赵源对拜入学海堂,拜入陈澧门下充满了向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