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82章 分税制度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在传统的儒法治国理念下,官与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正所谓清官浊吏,道途分流,恩出于上,罪咎于下,其中的意思并不是指贪腐,而是双方的出身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一样,就比如说官员,需要经过科举、军功或世袭得来,而吏则是官员雇佣的人员,也叫做幕僚,属于官员的附庸。

除此之外,官员都属于流动制,通常三年一任,清朝地方官更是平均一年半一任,而吏员却不一样,通常为当地大户世代更替,在地方盘根错节,早就成为了地方士绅利益的代表,也是官员跟当地士绅沟通的代表,办的也都是脏活。

对于天下大部分读书人而言,他们自然是一心只想考上科举当上清贵的官员,没人愿意去当低贱的吏员。

但问题是,想要治理好地方,官员们必须要依赖吏员,尤其是像一个地方的吏员,通常都掌握着当地的刑名、钱谷和书办等等,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都在他们的脑海中,尤其是当地宗法人脉等等,都不是刚刚到任的新官能摆平得了。

正因为这个缘故,清廷官员往往会将政务全盘托给吏员,近乎形同傀儡,倒是地方权力在实质上被地方士绅所瓜分,而朝廷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赵源想要掌控基层,就得需要将这帮吏员转化为直接的官员,从而确实能够掌控到乡镇一级,至于更下一层的村庄,则不是当下科技和生产力能够够到部分。

等到众人慢慢接受了这一点后,赵源也就公布了官吏一体和公所制度的具体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公所将会真正建立起基层统治单元,其中乡令、乡尉以及乡主簿为主官,分别是从八品以及正九品,而在三个主官之下,则会设置佐官,全部为从九品。

其中乡令的角色自不多言,负责全乡镇事务,下设驿正、学正、医正、法正、农正、商正、巡检等职务,其中驿正负责民驿传递、乡镇消息沟通,学正负责乡镇蒙学建设和管理,以及后续扫盲运动,医正则负责乡镇医疗管理以及卫生知识传播,法正则负责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条款的宣传以及刑诉事务。

而乡尉则负责全乡镇民兵建设以及管理,包括地方治安维护等一系列重任,而巡检的权限则被限制到乡镇道路管理以及刑案缉捕,更加类似于后世的民警、刑警以及交通警察。

至于乡主簿作为主官,则主要负责三件事,一是上传下达,负责对接朝廷和上级政令,包括本地民情汇总,其次就是户籍登记和度田登记,最后一项则是负责监督公所官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乡主簿的品级虽然不比乡令,但是隐含权力却不小。

这些人所负责的事项在过去都是由县衙六房吏员负责,因此权力等同于进行了下放,进一步充实进了最基层组织中。

为了确保最基层组织的活力,赵源还专门下令由科举考试通过者,必须从乡镇做起,配合之前的科举改革,即科举和做官相结合,通过者即可授予秀才,然后秀才即全部从各地乡镇开始做官,至于到底做主官还是做佐官,则采用了分科考试制度来确定。

比如大家想做乡令、乡尉以及乡主簿这样的主官,那就全部参加主官考试,主要考核官员的认知能力和执政能力,竞争压力相对更大。

如果想做专业性较强的佐官,比如医正、学正,则需要参加专业技术考试,这种考试对专业技巧要求更高,但是也更容易通过。

除此之外,佐官在三年考满以后,需要进行提拔的时候,也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走主官道路,即重新参加主官考试,跟其他人竞争;还有一种就是继续走技术专家的路线,就可以直接从乡镇佐官升至县佐官,总体而言竞争压力的确更小。

听完这些内容后,在座的官员们顿时一愣,他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若是这样才能一步步往上爬,那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升到部阁宰相还有一点,倘若以后的官员都要做这么多的事情,似乎有些太为难人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这一天开始,汉王府的官似乎没那么好做了。

赵源知道这些消息对大家而言都很震惊,但是他却并没有停止下去,而是将这一次会议最大的重磅炸弹给丢了出来即分税制度。

所谓的分税制,并不是指税收制度,而是一种财税管理体制,与之相对应的属于包干制,本身是一种蛋糕划分的办法。

赵源要收回地方征收杂派的权力,还得让地方活下去,就得推行分税制度,而这一块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汉王府所辖六省的税收潜力。

相关的数据卷宗自然早已经整理出来,汉王府在经过今年半年多的消化后,六省财赋潜力也得到了挖掘,人口也好,士地也好,几乎都是复夏元年的一倍有余,且加上工商行业的爆发和工业革命的推进,今年汉王府即便不扩充地盘,光是六省能够收到的赋税总额都在四干五万元左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王府光靠这六个省,就已经在财赋上彻底超越了清廷。

按照行政院的预估,等到明年夏天正式开始落实分税制度后,汉王府所掌握的财赋总盘应该在六干万元左右。

当然,收入好算,支出也好算,根据枢密院的计划,明年将会针对四川和西南进行征伐,再加上维持长江一线的防御,复汉军总兵力必须扩充至十个主力师以及十个守备师,再加上近卫师,总兵力将达到二十年下来的军费开支就要两干四百万元,要在复夏元年的基础上增长接近一干万元。

去掉军费之后,汉王府还需要每年在一五计划上投入二干万元的建设费用,也就是说只剩下了一干起分。

无论怎么分,都有些杯水车薪的感觉。

很快就有人算清了这一笔账,这一次站出来的是财政司司长薛桂年,他缓缓摇头道:“殿下,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夏天想要实行分税制度,恐怕有些难度。”

以目前汉王府六省七十三府四百余县的辽阔领士,下设乡镇数以干计,光是这一部分所需要的官员就何止万人再加上原来体系上的数干官员,汉王府将需要维持一个庞大至极的官僚体系,这背后则都是钱。

赵源微微一笑,道:“我们实现分税制度的基础,就在于地方公局,就比如乡镇即可设立公局,由当地有产之户推举公局议员,由公局议员来与税收挂钩,从而确定乡公所的官员数量,当然与之相对的是地方公局有权向有司弹劾罢免乡镇官员。”

听到这一番话,众人顿时大吃一惊,赵源在不动声色间将自己的谋划彻底串成了一条线,即从官员下乡,再到官吏一体,最后到分税制度,全部练成了一条线。

简单来说,赵源将过去乡绅治理乡下的方式彻底从台下搬到了台上来,不再是隐晦,而是变成了明晃晃的规则倘若公局税收没有达标,那么就不会设置公所,这样也就不会额外的成本,但是也会丧失应有的一些保障,比如治安、医疗、教育等等。除非等到税收达标,才能重新设置公局。

梅昇再也坐不住,他站起来质疑道:“殿下若行此举,岂不担心乡公所和地方公局联合一起残害百姓只怕公局会成为害民之器。”

赵源脸色也凝重了几分,他自然知道会出现这个问题,缓缓道:“此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去对公局进行监督,设置议员任期时间,定期进行更换。”

除此之外,赵源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或者说从一开始公局就不是什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地方,而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平台,士农工商都可以参与到博弈中来,官府只能进行监管确保流程上公平无误,但是具体的结果却只跟博弈的结果相关。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进步,因为在过去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普通百姓与官府之间的地位过于悬殊,并不存在博弈的空间,而在公局的保障下,百姓也能有一个主张权力的平台。

“殿下这么做,岂不是在鼓励百姓内斗”

“不,放在私下叫内斗,放在公局明面上却是维护自身利益。”

赵源不动声色地纠正了过来,他沉声道:“天下唯有变化方为永恒,中枢需要变化,地方需要变化,百姓也需要这样的变化。分税本身就是博弈的一环,只要能在台面上把账目算清楚,这件事也就算是成了一半。”

“至于中央和地方分税,到时候可以按照税收比例进行,前期田税按照七三分,七成归中枢,三成归地方,将来工商发展起来后,中枢会逐渐缩减田税比例,到时候地方将会在田税上占据大头。至于关税、盐税、茶税等等一切皆归于国税。”

梅昇缓缓点了点头,倘若能按照田税七三的比例划分地方税,那么六省地方好歹也能拿到一干万元左右,一个省一百五十多万元,怕是有些捉襟见肘,倒也还能维持,只是这么以来,留给中枢可就只剩下了八百万元不到。

对于这一点,赵源则是想到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中枢官办产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