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44章 满汉之别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近些时日随着气氛缓和,广州城内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连宵禁都已经被取消,大大小小的客栈也都纷纷开门营业,其中四喜堂便是其中一家,生意相当兴隆。

赵源微微一笑,这个湘上农人倒有几分意思,莫非是希望他像刘备一样去三顾茅庐请贤出山

若真是真才实学之辈,赵源倒不介意亲自去请,也算是表示自己的诚意。

“来人,备车,去四喜堂。”

赵富贵小心道:“少爷,要不我去将他请过来”

“不行,他既然说另外让我自己去找他,那我就自己去请。”

赵源轻声道:“你到时候带着人守在外面就是。”

“是,少爷。”

赵富贵琢磨了一番,决定先把人手洒在四周,看看四喜堂到底是什么情况,也好提前做好准备。

湘上农人正是左宗棠的号,他向来最为仰慕诸葛亮,除了给自己取了一个今亮的号,还取了一个湘上农人的号,其意也是在效仿诸葛孔明躬耕南阳。

夜色已深,左宗棠却没有丝毫的睡意,他甚至跟白天出门时一样穿得整整齐齐,衣冠端正,点好了油灯,等待着赵源的到访若赵源真是求是,那么看到自己的这一篇文章,再晚都会亲自登门拜访。

当然,若是出现了意外,比如赵源并没有连夜登门,说明此人名不副实,只是一个庸人而已,那么他就会乘坐第二天早上的船离开广州。

就在左宗棠闭目养神之时,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左宗棠略微有些惊讶,这比他预料的还要早一个时辰,说明赵源在看完信件后的第一时间,就选择登门拜访。

“请进。”

出现在门外的正是赵源,他听着里面传来一口浓郁的湘音,不由得暗自放下心来,好在他前世在湖南也待过一段时间,并不难听懂对方的意思。

赵源已经将军装换成了一身青色圆领长衫,头上还绑着一块方巾毕竟他现在头上仅仅长出来了些许短发,多少需要遮掩一番,整个人看上去倒显得有些儒雅,并没有前些时日的杀伐之气。

当然,经历过铁血之战的赵源,整个人的气质里也难掩那种杀伐决断的味道。

“学生赵源拜见先生,敢问先生称呼”

赵源拱手微笑,态度也是不卑不亢。

左宗棠轻声笑道:“在下不过湘中一农人,倒有一个雅号,唤作今亮。”

“今亮可是左今亮先生”

赵源顿时醒悟过来,原来面前这个人就是左宗棠,不过这位跑到广州来干啥

在赵源的印象里,左宗棠是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中逐渐崛起,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四个人当中出身最低的一位。

像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进士出身,张之洞更不得了,同治二年的探花。

左宗棠见赵源一口道破他的来历,并没有特别惊讶,毕竟此时的左宗棠也算是名满三湘的大才子,广州有所耳闻也实属正常,他笑道:“大都督一口道破,倒让今亮有些无所适从。”

说完,他请赵源落座,紧接着端上早已烧好的茶水倒上一杯,轻声道:“大都督既然夤夜来访,想必是为了下半篇。”

赵源心道:“果然只有一半。”

他也丝毫不客气,拱手道:“拜读先生大作,学生汗流浃背,若是清廷得先生这般大才,怕是还能苟延残喘数十年。”

左宗棠放声笑道:“大都督太客气了,能写出求是的那些文章,可见大都督对当下局势可谓是洞若观火,今亮也只不过是拾人牙慧,算不得大才不过,今亮虽然不算大才,但倒也能运筹帷幄一二,不知可否能到大都督帐下讨口饭吃”

一听到这里,赵源顿时欣喜无比,起身拜道:“等得先生之助,犹鱼之有水也。”

左宗棠连忙扶起赵源,深深弯腰拜倒在地,道:“大都督着实谬赞了,今亮着实有些愧不敢当。只是有一点还请大都督谅解,左某一族老小尚在湘阴老家,不便以真名露面辅大都督,还请大都督谅解。”

“左先生放心,学生绝不会为难先生。”

赵源与左宗棠重新落座,道:“不知先生下篇文章何在”

“今亮的下篇文章只有学为体,西学为用。”

左宗棠摸了摸下巴上胡须,实际上这一想法也是他从赵源的文章以及后续行为中得出,他轻声笑道:“实际上,无论是大都督还是清廷,接下来行事怕是都避不开这一条。”

赵源轻轻点了点头,左宗棠不愧是左宗棠,对于时事的嗅觉堪称敏锐。

在后世历史上,人们提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句话时,通常都持着批判态度,因为大清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诸多改革最终实际上是以失败告终,甚至还输给了维新变法的日本,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一原则是否真的有用。

但是话说回来,回到这个时代以后,赵源却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经是当下最优选的办法必须要明确一点,任何改革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绝大部分力量支持的环境下,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功。

无论是对于历史上的大清朝,还是对于目前的赵源而言,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就是广大的士绅。

没有成功收买士绅的太平天国,最终被士绅一手训练出来的地方团练给彻底堆死,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同理,如果赵源不能争取士绅的支持,那么他面对的就不是区区八九万绿营,而是至少数十万地方团练。

因此,改革需要照顾到士绅的利益,至少不能将他们变成绝对的敌人,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逻辑,就是暂时不触动士绅大族利益基本盘的情况下,利用西方相对先进的技术以及军事力量,从而实现战胜清廷。

左宗棠同样也是看出了赵源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从而献出了这一计策。

赵源犹豫道:“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似乎对清廷也有用处。”

“不一样,若是清廷仿照大都督进行改革,那么它反而会死得更快,因为这一招属于正中满清的要害。”

左宗棠的脸上露出了几分难以掩饰的笑容,他娘的,大清既然不给他左某人一顶官帽子戴,那就别怪他现如今去挖大清的根了。

赵源仔细思考了片刻,历史上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虽然不怎么成功,但是好像并没有对清廷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不对,他忽然想明白,清廷之所以最终被逼退位,恐怕跟这件事的关系还真不浅。

“先生果真是大才,清廷所谓的本,并非中学。”

“没错,大都督果真早已经想明白了。”

左宗棠赞赏道:“对于咱们汉人士绅而言,圣人名教是根本,士林学子是根本。可是对于清廷而言,它的根本永远只能是来,二者自然就会冲突,届时满汉之间的裂缝迟早就会暴露出来”

赵源一边听着,一边同自己熟知的历史挂上了钩在很多人看来,清廷的退位仿佛波澜不惊,袁大头一逼宫他们就老老实实退了下去,但实际上围绕清廷的退位之间进行了极为激烈的博弈,尤其是满洲八旗跟汉人实权派之间几乎发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袁大头就差一点被清室宗亲重臣给做掉。

可以说,自有清以来,满汉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无论中间清朝皇帝做出何种尝试,都改变不了这一点的本质,也正因为如此,也让清廷死于满汉斗争的最高峰时期。

左宗棠冷哼道:“天下人早已看得分明,这大清的江山终究是八旗所有,朝廷以天下亿万百姓为奴,奉养二百万八旗贵胄,又以名教科举为利,分化瓦解天下汉人英雄,使得无数人皓首白发而不可得,偏偏士林对清廷望之如父母,清廷对士林却视之如仇寇,这就为大都督争取了几分机会,到时候便可以从章来,只要能以此动摇道光的心,那么大清朝也就真的悬了。”

赵源赞同地点头道:“实际上,大英帝国统治印度的方式,便多有相似之处,而这一方式则被英人称呼为殖民。”

“大都督明鉴,正是这一番道理。”

左宗棠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赵源沉吟了一番,低声道:“可即便如此,士林也依然会选择清廷,此处又该何解”

所谓的士林,并非指那些考科举的穷酸读书人,实际上它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和知识界,这帮人掌握着释经权,拥有舆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绝不是赵源一个小小的反贼能碰瓷的存在,指望他们投靠赵源,还不如指望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

左宗棠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轻轻捋须,笑道:“大都督,士林读圣贤书,立志考取功名做官,讲究三纲五常,他们如今自然不会投靠大都督,大都督没有夺下半壁江山之前,怕是都没有多少读书人投奔不过大都督不妨静观其变,以目前清廷的做法,迟早会将士林彻底推到大都督面前,关键只在一点,满汉之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