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50章 为子孙计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赵源点了点头,道:“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安顿好各地的流民,帮助他们返乡安顿下来,有一些无主的土地也可以拿出来,提供给他们耕种。今年许多地方遭了灾,行政院要协同地方将救灾放在第一位,今年的冬天只怕没有那么好过。”

他明白广州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冬天往往没有特别寒冷,可是再往北边就不一样,湖广方向如果不好好安顿,估计会有不少人冻饿而亡。

“到了明年,就可以在湖广组织春耕,正所谓湖广足,天下熟,咱们保障了湖广的平稳,也是保障了咱们的粮食安全。”

赵源继续道:当然,这一次也是个机会,将度田的事情好好推行下去,所有的土地必须点验清楚,防止出现隐田和冒名侵占的问题,我会安排内务司跟进这件事,谁敢贸然在这件事上伸手,就剁了谁的头”

“是该好好杀一批,流一批。”

赵志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咱们的形式刚刚好转起来,就有些一些人生出了不该生的心思他们大部分过去都是赵家的老人,自以为有功劳,多拿多占一些没有关系,可是干里之堤毁于蚁穴,咱们对他们若是留了情面,天下的老百姓都要戳我们赵家的脊梁骨。大哥前些时候也关注了这个问题,他说打算过完年后好好下去看看,你忙着打仗,忙着各种大事,他得帮你把江山看稳妥了。”

赵志继续道:“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咱们现在地盘越来越大了,已经打下了好几个省,有很多跟着咱们打江山的老人就觉得是时候了,他们准备在新年的时候劝进这事原本我不该说,殿下做了皇上,我这个当叔叔的怎么也能捞个藩王可做叔叔的知道,你为了今天有多么不容易,你还有许多事情想去做,不能被这个皇位给圈在了这里”

听到这番话,赵源心中顿时一阵暖流涌过,他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对内改革的时候,赵家自己人不理解不支持,尤其是老爹赵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诚常年没有待在广州,何尝不是为了给赵源树立权威父子虽然同心,但是到了君臣的份上,需要注意的东西反而更多了。

“二叔,他们的心思我都明白,其实接下来我打算先迁都。”

赵源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话下来顿时让赵志微微一愣。

“迁都迁往哪里”

“武昌。”

赵源沉声道:“复汉军从广州起家的确不假,但正因为如此,也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如果只是当一个徒有虚名的粤王也就罢了,可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是整个华夏,那么广州就不太合适,这也让我们的北伐口号变得徒有虚名。”

“将来咱们向中原用兵,武昌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再加上这一次武昌府周围的无主良田比较多,刚好可以用来给功臣们进行分配,也可以缓解广州土地不足的问题。”

对于这一次迁都,赵源已经思考了许久,之前在广州已经封赏了一批臣子,而面对这一次更大规模的封赏,广州仅有的一些土地并不太够,还不如封在武昌,用这些功臣来充实湖广,继而改变目前复汉军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

相比起第一次规模非常小的封赏而言,即将在复夏二年举行的封赏规模就会大上许多,按照赵源的预估其中光是封爵者就有数十人,再往下封赏的功臣则大概有三干多人,光是这些人的功勋田就在八十万亩左右。

当然,赵源早已经有所规定,所有的封赏爵地都没有免税的特权或者说,整个汉王府体系内就没有一个人有免税的特权,甚至是二叔赵志同样也要老老实实纳税,从源头上彻底斩断对税收体系的破坏。

为了保证收税力度,赵源给与了税务部门相当大的权力,甚至让税务部门拥有独立的行动人员,上干名税吏分布在庞大的汉王府体系内,一旦调查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偷税漏税行为,他们都会亲自登门讨税,并进行税务罚款,为了保障这些人的安全,地方民兵往往还会给税吏单独配备一整个排的护卫,还拥有单独的监狱、法庭等机构,一应俱全。

其次,税务司同内务司一样拥有近乎不设限的权力,他们的领头上司正是赵志,其余任何部门都必须配合税务司的行动。而这些措施也让税务司拥有了不下内务司的威名,民间甚至开始流传着一句话,“宁见阎王,不见税吏。”

见阎王无非就是身死而已,可是见到了税吏,则往往意味着逃税行为被发现,光是接下来的税务罚款就足够中产之家破产。

赵志点了点头,好奇道:“那大概什么时候开始迁都”

“年后就开始,咱们迁都不需要那么麻烦,将原来的湖广总督衙门改造一番也就够了,行政院和监察院也不用一开始就立刻搬过去先把一些要紧的部门搬过去就行。”

赵源轻声叹了一口气,道:“至于那个位置,眼下的确还不是坐上去的时候”

苏州西郊有一名寺,名曰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从此名扬天下,每日里都有许多信徒进庙焚香祷告,以求家人平安。

尽管这些时日因为战火的缘故,导致寺庙内的信徒少了许多,但是僧人们依然有条不紊地打扫着院落,似乎凡尘俗世中的一切都无法影响到他们。

林则徐在林聪彝的搀扶下拾级而上,缓缓走到了一片院落前,只见院子里摆着一副石桌石凳,一名白发老者正坐在石凳上与对面的一名年轻人对弈,老者正是前军机大臣潘世恩,而坐在他对面的年轻人则是他的孙儿潘祖荫。

等到林则徐走进院子后,一名中年人当即迎了上来,此人正是潘世恩之子潘曾绶,原本是林则徐和赛尚阿联名保奏的对象,却没想到道光皇帝迁怒下来,导致潘曾绶也没了官做。

“穆翁,您总算来了。”

随着潘曾绶起身相迎,潘世恩和潘祖荫也下意识回头看了过来,当即便都停下了手,毕竟像林则徐这般大名鼎鼎的清流人物,值得潘老爷子起身相迎。

“少穆啊,没想到你我今日竟然在此地相逢啊”

“芝老,您别来无恙啊”

林则徐走上前去,脸上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神情,微微叹了一口气。

说起林则徐与潘世恩,二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师生关系,当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正是潘世恩大力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

可到了如今,二人都不再受到朝廷所重视,久别相逢之际,竟然有些不胜感慨。

待二人分别坐下后,林则徐看了一眼年轻的潘祖荫,笑道:“凤笙可曾去参加了科举”

“回禀大人,国事纷乱,学生尚未前去参加科举。”

潘祖荫老老实实回答着。

林则徐轻轻叹了一口气,道:“眼下局势混乱,的确不是好时机只是也不知此乱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潘世恩看了一眼林则徐,笑道:“少穆,你过去可不是这等性子,怎么今日见你似乎颓唐了许多”

林则徐苦笑着摇了摇头,望向潘世恩,沉声道:“芝老,今日我前来苏州拜访您,求得只是一句话,大清朝到底还有救吗”

“救与不救,真的那么重要吗”

潘世恩脸色沉凝,低声道:“当年自圣祖皇帝以来,朝廷就开始重用咱们汉人,历朝历代总会有那么几个名满天下的汉人名臣,被朝廷高高供着,哪个不是清流领袖哪个不是天子帝师由此便彰显出了朝廷的满汉一家、主奴一体,先前少穆你若是死在了长沙,今日便也是这般待遇,只可惜你活了下来,便再不被人容下。”

林则徐没有开口,他知道潘世恩所言都没问题。

潘世恩继续道:“前些时日,南边来了一个年轻人,他是奉着那位汉王殿下的令所来,劝着咱们潘家不要北上,只要能留在这江南之地,将来等到那位汉王殿下做好了准备,就将一个完整的江南献上,纵使少不得一个公侯之位,至于你我这样的大清臣子,要尽忠的就去尽忠,要守节的便去守节,总是不影响子孙的富贵”

“当初贺耐庵就是这么想的,他投靠了南边,将来一个侯总是有的芝老,若是您这么做,那位汉王殿下总不至于吝惜一个开国侯。”

林则徐盯着潘世恩,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

潘世恩呵呵一笑,却浑然不在意地说道:“像你我这样的人,已经活不了那么久,说不定哪天就去了再折腾也没什么意义,可是凤笙和听孙他们这些年轻人却不一样,将来就算在大清朝能做官,又能做出个什么花样来这个朝廷,终归不是汉人的朝廷。”

“那个年轻人跟我说过,只要潘家向汉王殿下效忠,将来凤笙也能过去参加科考,也能当官,未来说不定还有机会入阁拜相,将来势必就是新朝的栋梁。我过去教导他们要识时务,如今自然不能挡住他们的路。”

潘世恩望向了林则徐,意味深长地说道:“少穆啊,有些事情你可以去做,但是可干万不要替听孙他们这些年轻人做主,儿孙自有儿孙福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