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83章 赛尚阿下狱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所谓的中枢官办产业,其实就是指国有企业,但是放在当下的这个环境,则与后世有一定的区别,因为明面上还有一个王室产业。

赵源的想法很简单,他打算利用王室产业和官办产业联合控股一些商行,通过这些商行来从事一些重点行业,尤其是一些重投资低回报的行业,就很适合有官方背景的商行来从事,至于在人员方面,则主要由王室商行来负责经营。

说到底,赵源并不觉得目前这个环境下汉王府官员具备多么出色的商业天赋,况且官办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与其让汉王府的人去折腾,还不如放到赵源的眼皮子底下好一点,倘若有人敢伸爪子,处理起来也少了许多顾忌。

赵源打算先将中枢官办产业置办起来,缓解目前的窘境,将来有了合适的机会,就可以将外贸大规模组织起来,南洋也好、欧洲也罢,都存在着广泛的市场机会,等到外贸做起来以后,光是关税就是一大笔收入。

除此以外,赵源也打算在未来时机更成熟一些,将印花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以及遗产税都给完善出来,总之只要将来工商业发展起来后,这些税源自然就会出现,总之原则就是间接税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且征税对象会涵盖到所有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源的这些作为都在朝着自己的工商业基本盘去,但是这些人却依然坚定支持赵源,就在于赵源虽然拿走了他们的赋税,却又通过公局的形势,在政治上给了他们回报。

真正利益受到最大影响的,还是那些大地主士绅们,他们的特权在被逐渐限制,财富获取的方式也在减少,地位也逐渐在下降,这帮人对复汉军的敌意最深,也大多都站在了清廷的一边。

问题是,这帮人的数量却并不算多,况且他们一旦被从家乡驱赶走了以后,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仅仅靠着一些浮财已经没办法兴风作浪,对于复汉军造成的影响堪称极低,而数量最为庞大的农民、佃户,小商人、工匠则成为了改革的受益者。

“若是这些策略能够尽数落到实处,则百姓将会迎来一个盛世。”

梅昇下意识喃喃感慨了一番,他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不会歌功颂德,可也知道一旦这个政策落实下去,对于百姓而言将会有多么大的好处历朝历代以来,苛捐杂税都是能逼着百姓灭门破家的恐怖存在,先不说地方上要收多少,光是乡绅胥吏亲自收税这一环节,都会出现层层压榨,到了普通百姓的头上时,杂征的钱甚至是正税的好几倍。

其次,过去收税制度过于刚性,朝廷将赋税重任颁布下来后,地方上往往只会层层压榨,百姓们除了被动接受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动不动就让人倾家荡产,而眼下通过公局的形势来征税,也能让百姓与官府之间存在一个缓冲的阶段,从而避免出现一家破败的情况。

众人也都纷纷赞颂起来,这件事放在历朝历代也都是妥妥的仁政,因此吹捧一番倒也实属正常。

赵源却在这个时候反而没像其他人那么乐观,他深知眼下的政策并非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即便是后世的税收政策也在屡屡改动,还是说明一点,以定策无法应对万变,唯有以变待变,也就要求中枢需要将事情进一步细化下去,得从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

京城。崇德殿。

“哼哼,王在法下,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道光皇帝面前正放着一版大公报,上面正好记录了宪法草案的公布情况,而对于这些东西,老皇帝充分表示了内心的不屑,他甚至认为赵源在瞎折腾。

像清廷皇帝都属于极端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平日里将百姓挂在嘴边,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善之道但问题是这玩意只是嘴上念,谁要是当真了那才是个傻瓜,而眼下赵源似乎就在充当这样的傻瓜,他竟然真将这帮子草民当一回事

有了这番想法后,道光甚至已经不再将赵源当成心腹大患,脸上流露出了几分淡淡的笑容。

至于正在开封相持的太平军,道光也没有真正放在眼里。

说到底,历朝历代以来四处裹挟的流寇少有能做大事的,即便其中有像黄巢、李自成这样的杰出领袖,但是流寇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不会被世人所接纳,且与稳扎稳打的复汉军不同,洪秀全和杨秀清所组织的拜上帝教明显就不符合华夏传统,迟早也会遭遇到反噬。

念及至此,道光皇帝的心态甚至都平稳了几分,他都没有再去派人逼迫僧格林沁主动出兵迎战,而是在部分程度上接受了僧格林沁的提议,先跟太平军在开封相持着吧,以拖待变,太平军后勤压力只会比清军更大,不会更小

不过除了这件事以外,还有一件事却让道光皇帝有些恼怒,那就是赛尚阿上了一道旨意,他认为当下既然选择守开封,将重兵聚集在黄河两岸,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先不说这一仗的最终结果,万一太平军派一支军队冒险直接北上呢到时候京城拿什么抵挡一旦皇帝被围在了京城,崇祯也就成为了榜样。

总之,在赛尚阿看来,如果皇帝下定决心在开封决战,那么就应该早一日东狩盛京,如果再出现了任何问题,也不至于彻底完蛋。

听到这个建议的道光皇帝却恼怒不已,他认为赛尚阿从骨子里畏战怯战,再加上先前赛尚阿直接丢下两江的问题,使得皇帝直接下旨摘去赛尚阿顶戴花翎,押回京城待审。

有了这么一个教训后,任谁也不敢再劝皇帝东狩,而穆彰阿却在这个关键时候,上了一封折子,他并非在为赛尚阿求情,而是颇为委婉地将目前的情况告诉了道光皇帝,那就是京城里已经有不少满蒙亲贵在将一家老小往盛京里送,这段时间从京城到关外的大道上,几乎都挤满了马车。

大家伙明面上都还在京城,可实际上心思却已经飞走了。

穆彰阿将这一情况进行了汇报,他认为这个时候再掩耳盗铃已经没用,朝廷必须要及时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仗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确要早做准备,皇上可以留在京城鼓舞人心,但是京城内的几十万旦前线出了变故,到时候再去折腾就晚了。

总而言之,穆彰阿的意思也很简单,得让一部分满洲点也并不影响决战的展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