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40章 汉唐盛世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湘阴柳庄,阴雨绵绵。

一辆马车驶过泥泞的小路,停在了庄前,一名长相些许丑陋的中年人从马车上走了下来,朝着庄子里走去,他正是此次奉命南下广州的钦差副使曾国藩。

曾国藩在接到了道光皇帝的旨意后,并没有跟文庆一同南下,而是先回了一趟湖南长沙,主要是为了来见一见同乡好友左宗棠。

见到曾国藩来访,左宗棠倒也颇为高兴,二人围炉品茗,谈论天下大事。

与已经官居高位的曾国藩不同,左宗棠虽然少有才华,名动三湘,但是他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经世致用之学,曾经还拜了长沙著名的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为老师,受到了贺长龄的欣赏,但是他在科场上却屡屡受挫,三次会试皆不及第,以致于迟迟没有就仕。

即便如此,左宗棠却并不气馁,反而一直在家潜心就学,磨练本领,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名,唤作今亮,意思就是当今之诸葛亮。

曾国藩对左宗棠极为看重,他希望能将左宗棠推荐给文庆充为幕友,便将此次广东之变尽数讲给了左宗棠听。

听完了曾国藩所言后,左宗棠却是不慌不忙,取出了一叠报纸递给了曾国藩,并介绍道“这是我托人从广州带回来的报纸,你不妨看看。”

曾国藩之前去广州倒也见过报纸,并不觉得新奇,当下捧来读过,顿时大为惊讶,里面所述的天演论别具一格,倒有开创一派之风,道:“这位求是倒是大才,你可知道是何人”

“正是你方才所说的逆贼之首赵源。”

左宗棠很显然早已经有过研究,笑道:“我观其文字,实在不像一个年轻人所写,思虑之深远绝非寻常,若是读懂了这些文字,也就读懂了当今粤省所爆发的一场变乱。”

曾国藩略微有些沉默,他跟赵源打过交道,也知道对方的确是少年天才,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像这样的文字是他所写,不过这件事倒也不算重要,他摇了摇头,道:“季高兄,此人虽有韬略,但是用来为非作歹,叛乱朝廷,便留不得。”

左宗棠却跟曾国藩不同,他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舔舐科举带来的创伤他空负一身所学,却因为区区的一片章被拦在了大清官场之外,更无机会进入中枢,这一点使得他尤为痛苦,更让他产生了跟赵源惺惺相惜之情。

在左宗棠看来,能写出如此一篇文字的赵源,同样也是困于世道不能施展才华,最终不得不走上造反之途。

听到曾国藩如此评价,左宗棠却是哂然一笑,道:“涤生兄,你都到了柳庄,何必再说一些朝堂上的话呢当今天下能睁眼看清局势者本就寥寥无几,眼下京城只怕是一个也无”

“季高兄,慎言”

曾国藩皱紧眉头,他自然听得出左宗棠言语中的愤懑之意,原以为是他科场失利所致,可目前来看,似乎还藏着一些别样的心思

左宗棠拣起茶具,一边倒茶一边说道:“涤生啊,你应该能看明白,若是大清朝真能革除积弊,又哪有赵源这等人出头之日你若以为平掉这一场叛乱,大清朝就安稳无忧了”

他将茶壶重新放回红泥小炉上,道:“大清朝如今就宛如这一壶茶水,已经被放在了这小炉之上,下面燃烧地便是百姓们的滔天怨气,光是给这壶茶加水没有用,不扑灭里面的火苗,水迟早是要烧开的当然,这一切也是在当今圣上的一念之间。”

道理浅显易懂,曾国藩这个聪明人自然心知肚明,沉声道:“依季高兄之见,如何才能清除积弊呢”

“嘿嘿,你方才所看的,便是清除积弊之策。”

左宗棠冷笑道:“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朝廷以八股为牢笼,圈尽天下英雄,原本是逆天所行,以致于面临英夷相争则一败涂地大清朝的积弊不在别处,就在这根源之上,想要变其根源,何其艰难”

说白了,左宗棠的意思就是指大清的根基在于八旗集团,但是个国家,那么只能选择任用汉人,而一旦任用汉人,也就等于在挖掘清廷的根基

曾国藩深深叹了一口气,他当然明白,这个根源是动不得的。

“季高兄,你本是大才,实在不应埋没于乡野之地,不如就随我一同去广州,介绍你入文庆公的幕中,你看可好”

见曾国藩坦诚相待,左宗棠则是轻轻摇了摇头,似乎他从一开始就猜到了曾国藩的来意,也从一开始就下定了决心。

“涤生啊,眼下的广州就好比咱们面前这个炉子,你可不能将我也架在火上烤啊”

左宗棠开着玩笑一般选择了拒绝。

曾国藩没有进一步勉强,随即便告辞离去。

只是在登上马车之际,曾国藩心中却升腾起一丝冲动,那就是派人杀了左宗棠若是左宗棠不为朝廷所用,只怕他日便会为乱贼所用

直到最后,曾国藩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他深深看了一眼远方,随即便下令南下去了。

与此同时,左宗棠轻轻捏着手中的报纸,低声道:“我倒想亲自去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新任两广总督文庆以及钦差副使曾国藩受命南下之际,赵源正在一群复汉军的将领视察前线军情。

自从攻下了广州之后,复汉军就犹如一台精密的机器,在逐渐拧紧发条,等待着下一次出击的机会。

当然,具体的表现就体现在抚恤阵亡士卒,将受伤不能再战的一线士卒转入二线守备军队,并将兰芳所施行的三级军事制度在广州实行,以及最重要的表彰大会和分田大会。

赵源将原来的督标大营临时开辟成复汉军大营,并在城北的校场召集全体将士,针对此次作战的有功将士进行分别表彰。

严格来说,此次广州之战中,复汉军并没有产生很大的伤亡代价,一方面归功于复汉军的强大火炮实力,另一方面就是绿营本身并不堪打,因此立下功劳的个人和集体也不算多。

根据赵源的要求,枢密院已经为有功将士设计出来了一套勋章,其虎、麒英、嘉禾四个方面的勋章,根据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不过授予条件相对严苛,此次只有方孟昭荣获三等嘉禾勋章。

而针对普通士兵的勋章则有忠勇、忠勤以及忠诚三类勋章,其中忠勇勋章主要针对士兵在战场上的立功进行嘉奖,一共分为三等,而忠勤勋章则是表彰士卒的服务年限,一般只要熬到年头就能获得,同样分为三等,至于最后的忠诚勋章则主要用来表彰战斗牺牲的士卒,不分等级。

“苏群,你在广州之战中率先搏杀六名清军,忠勇无畏,特嘉奖二等忠勇勋章,赐勋田二十亩,立正”

苏群在黄埔军校时期不知练过多少次立正,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激动过,他身体站得笔直,双手合并成掌下垂,紧紧贴在裤线上,一动不动。

赵源穿着一身整齐的灰色军服,上面什么都没有佩戴,腰间挎着一柄长刀,手中则是戴着一双白手套,严肃地从一旁军官托着的木盒中,取出了一枚银质的勋章,将它佩戴在了苏群的胸口上。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赵源朝着苏群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苏群立刻回了一个军礼,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沉声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接下来赵源便走向下一个人,一样的流程,一样的誓词,却给在场所有的士兵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也要立功受赏我也要大都督亲自为我佩戴勋章

众人心中激动无比,倘若现在让他们去打仗,人人都将悍不畏死,人人都会敢打敢拼,而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等到授勋和分田仪式结束后,下方的何文慧上前踏步,高声喊了一声立正,紧接着一路小跑到台前,高声道:“大都督,复汉军第一师全体官兵,向大都督致敬请大都督训话”

赵源点了点头,他扶着腰间的长刀,走到高台上的一个铜制喇叭前。

台下的复汉军士卒们身形笔直,他们大多来自各地,有广东本地的汉家男儿,有兰芳的华人子弟,有香港的思乡游子,但是此时他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复汉军的一员,在为同一个理想而奋斗着。

在这一片诺大的校场中,已经听不见别的声音,唯有众人的心跳声渐渐融合在一起,汇聚成为了一道共同的声音。

无数道目光集中在赵源的身上,这些目光中饱含尊敬和忠诚,毫不客气地在这些人的心中,他们始终都只会有一个领袖,那就是赵源。

事实也证明,在日后多年时间里,即便复汉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百万大军,可是谁也不能夺取第一师的荣光,谁也不能否认第一师的赤诚。

“同志们,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理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台下一众人等发出了浩浩荡荡的声音,宛如一人之口。

“没错,但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目的不是为了我赵某人个人的荣华富贵,甚至也不是为了你们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让我华夏民族,能够堂堂正正立于世界,能够重现汉唐盛世,华夏荣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