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70章 技术代差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赵源嘿嘿一笑,道:“生铁的确会炸膛,但是用钢冶炼就不会炸了。”

老何头依然不屑道:“那你还得先用炒钢法将生铁变成熟铁,再进行锻打熟铁才能得到钢,你想用这个办法铸成八门炮,时间上同样不可能。光是锻打所需要的那些钢材,你都不止一个月时间。”

赵源见这老头还真的什么都懂,多少有些意外,道:“没想到前辈竟然还懂得冶炼。”

老何头摆了摆手,道:“你知道的也不比我这个老头子少,但是既然你都清楚,又何必叫我来。”

赵源沉吟道:“还请前辈知晓,我已经发明出大规模快速炼钢的办法,想要冶炼出这天时间而已。”

一门劈山炮撑死了四五百斤重,这还是因为使用的熟铁缘故,为了确保不炸膛,不得不增厚炮膛厚度,但如果用质地更加坚韧的钢来制造相同口径的劈山炮,估计只需要三百斤钢,这样一来八门炮也就只需要两千四五百斤钢,用转炉炼钢法一次能冶炼七百斤,大概四炉就够了,也就是只需要半天时间。

这就是工业时代大规模炼钢所带来的伟大力量。

老何头就跟看疯子一般看赵源,他喃喃道:“看你这娃的样子,也没有疯啊,怎么净说一些疯话你若是能在一天内冶炼出这么多钢,老头子就陪你走这么一遭”

“那就一言为定。”

赵源当即答应了下来,他直接带着老何头去看了转炉炼钢之所以不担心泄密,是因为一方面没有实际接触过的人,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志能将老何头送来,那就说明有信心掌控此人。

一开始老何头还有些不以为然,可是当他看到一炉钢水炼出来后,整个人都仿佛看到了鬼一样,他惊讶道:“不对,这些杂质是怎么去除的炉温为何能这么高”

他一边摇着头,一边想要上去近距离观察一下,却被弗兰克给拦住了。

赵源笑道:“老何头,现在你总算相信了吧。”

“相信了相信了”

老何头当即满怀信心道:“能用这么好的钢来铸炮,使用铁模造炮自然没有问题”

尽管铁模铸炮法才出现没有几年时间,但其中的关键并不复杂,像老何头这种炮匠自然都擅长。

铁模造炮法的具体步骤是先用泥做出泥炮,再将泥炮分成四节,每一节则再分成左右两瓣,接着再对应每一瓣做出泥范来,并在外面留上相应的把手,以及将各瓣连合在一起的榫卯,这样就可以将铁水灌入每一瓣内外泥范中,做成相对应的铁范。

等到所有的铁范做好后,在将它用榫卯结构扣合起来,在外面用铁箍固定好,还需要在里面刷上防止粘连的浆液,接着便可以插入炮芯,将铁水灌进去,等到冷却以后,就可以将铁范的外瓣一块块剥下去,等到炮身还红热的时候就可以打磨修整表面,紧接着就可以清理泥芯,以及旋磨内膛。

别看这些步骤复杂,但实际上真正复杂的只有铁范,等到铁范制成以后,再造炮就很简单,只需要将钢水灌进去就行了。

用这个办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出更多的火炮,还能节省大量的炮工银,像过去用泥范造炮需要反复经历造泥范的过程,炮工银子少数也得上百两,而眼下这种方式却只需要几两银子就足够了。

由于人工和物料都已经准备妥当,赵诚很快就将炮样送了过来,包括劈山炮的略图、尺寸、重量和炮身铭文,因为这一次造的炮必须要有相对应的身份,需要填补过往的空缺才行,因此即便是炮身上的铭文字样都要一致。

赵源简单看了一下上面的铭文,顿时吓了一跳,里面最年轻的一位铸造时间都到康熙十年以前了。

“老何头,这些细节部分就靠你来把控了,可千万不能有半点错漏。”

赵源担心这个老头子老眼昏花,到时候写错了铭文,专门叮嘱了一番。

老何头摆了摆手,露出了一口稀缺的黄牙,笑道:“嘿,咱老何什么人这事能给你办稀碎咯你就等好吧。”

有了老何头把总,铸炮一事的进程得到大大加快,他很快就指挥好工匠做出了泥炮,然而便开始造铁范,而这边有了液态钢以后,自然不需要再用生铁来造,直接将钢水灌进去,很快就得到了一个个钢范。

赵源对这件事也很上心,毕竟将来要做大事,大炮便是其中的关键不过他看了劈山炮以后,就对这种落后的火炮失去了兴趣,直接找到了弗里德,想要了解这个时代西方的火炮情况。

根据弗里德的介绍,早期西方火炮制造技术要远远落后于中国,直到15世纪西方逐渐掌握生铁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火炮制造技术才逐渐赶了上来。

等到16世纪到17世纪时,西方的火炮技术便已经超越了中国,这个极端欧洲的火炮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包括镗孔工艺的改进,身管的加长,管壁厚度的减小,以及给炮身加上炮耳和瞄准具,这个革新也使得东方开始引进欧洲的火炮,当时经过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红夷大炮和佛郎机炮便是当时西方的主流技术。

弗里德介绍道:“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前装滑膛炮的技术水平很成熟,在接下来的二百年时间里,火炮的基本构造原理和形制性能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弹药、管壁等细节。”

在这个年代,中西方火炮发射的流程基本没有区别,都是先根据射程的需求,将一定的火药从炮口倒入膛底,然后再用铁杵或木棍将装入的火药捣实,再把球形炮弹从炮口装入,完成这一步后,接下来就将少量的引火药放在火门内,再将火绳杆插进去,最终完成点火。

没有根本的区别,而鸦片战争中所展现的区别在于双方火炮本身的质量,再加上炮兵自身的素质。而英国人在鸦片战争时期也仅仅采用了燧石点火技术,其他的程序则是依然如故。

此外,这个时代里,欧洲火炮的有效射程并不远,通常野炮的有效射程只有1400码或1500码,加农炮的有效射程则只有600码至1500码,相当于后世的550米至1370米之间,且火炮的精准度极低,杀伤力很有限。

同时期大清的火炮水平也差不多,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关天培曾经说过一段话,即虎门炮台里五千斤以下炮位,炮子及远自一百余丈至二三百丈不等,力量尚薄,必须六千斤以上大炮,方能致远摧坚。

三百丈大概也就是960米,比起欧洲火炮的射程并没有短多少,属于同时代没有代差的产品。

弗里德微微叹息了一声,道:“技术层面想要得到发展实在太难了”

的确,足足二百年时间,火枪技术好歹从火绳枪进步到燧发枪,眼看着还要从前膛枪朝着后膛枪迈进,可是火炮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倘若非说有一定的变化,那么主要的变化就体现在双方的火炮都朝着改进机动性的方向努力,从而确保将来陆战时能够迅速转移。

赵源忽然感觉不对劲,道:“既然没有技术代差,那么鸦片战争中清军火炮和英军火炮的实际表现差异为何那么大呢”

弗里德顿时笑了,道:“赵,你理解错了,我说得没有代差是指技术原理层面,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层面上,清军火炮技术本身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这一下赵源算是听明白了,就好比两个小学生,大家拿到的教材都是小学课本,但问题是这个叫英吉利的学生能考个九十分,而一旁这个叫中国的学生,却只考了六十分不到。

弗里德进一步解释道:“原本我还不是非常了解,但是我在看过你们的这个所谓劈山炮的炮样以后,这才明白了过来你们的制造工艺太粗糙了。”

当然,弗里德指的是原来的制炮工艺落后,严重影响了火炮所能发挥的性能。

在弗里德看来,清军火炮有一个严重的共同缺点,那就是炮形极大,但是炮口内径尺寸却很小,这也就导致清军火炮发射的弹丸也很小,相比起英军相同重量和体积的火炮,威力却弱了不止一筹,自然会被对方压制。

这一点在英军攻占吴淞炮台后有佐证,他们当时对清军的火炮进行了记录:“吴淞炮台一共配备有253门大炮,其中有43门是铜炮。有一些炮很大,炮身长达0磅。这种炮和我们的6样重,而他们的炮弹大约只有24磅重。”

众所周知,火炮在发射实心弹时,所能造成的杀伤效果完全取决于实心弹飞出炮口后所具动能的大小,因此在保证了炮弹飞出的初速下,炮弹的重量越大,那么它的打击效果自然就越好。

这一点也让清军跟英军的碰撞中吃了大亏,简单来说就是当时西方的战舰甲板和舷侧护板,通常是按照抵抗68磅实心弹冲击的标准射击,而清军所有的实心弹中,最大的也才37磅,自然无法对英国战舰造成较大的威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