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44章 换掉英国总督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实际上这个问题依然是江宁条约签订后的延续,当初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就曾经向耆英提出进入广州城的要求,耆英固然跟英国人关系好,可是面对广州本地士绅的反对以及朝廷的责问便不敢答应这个要求,只能多番推诿。

由于耆英曲意结交璞鼎查,双方私人关系非常亲密,这事也就马马虎虎拖过去了。

等到璞鼎查被调回英国以后,上任的第二个总督戴维斯便再次提出了这一要求,并且威胁耆英如果再不让进城,那么英国将不会保证归还舟山群岛。

很明显,这一要求直接拿捏住了耆英,使得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而恰好这个时候汇丰行进入了他的视野,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事情。

赵诚继续道:“总宪大人召见我时,便将这件事也一并告知了我,并多有打探汇丰行跟英国人的关系我不敢推诿,可是也不敢贸然应承,打算听听源儿你的想法。”

赵源微微一笑,当初他就把握住了耆英跟英国人的关系,所以才大胆的让父亲将重注下在耆英身上,如今一看果不其然,在戴维斯的压力下,耆英果真是坐不住了。

见到赵源面露笑容,丝毫不慌不乱的模样,赵诚也放下心来,他虽然不知道儿子在短短几个月内为何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但是却对赵源更加放心甚至在这些决定家族发展的重大决策上也会参考赵源的判断。

赵源沉吟片刻,道:“这件事对我赵家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只要能改变英国人进城的想法,不仅帮助耆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麻烦,也能让我赵家在广州士绅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是多少银子也换不到的。”

实际上,反对英国人进城的主要群体就是广州本土士绅,其中以升平社学主持人何有书为代表的广州士绅曾经集体上书耆英,声称:“夷人到粤省,向在城外夷楼聚处,国有典章,二百年从无夷人入城之事。但虑生成五方聚集,良莠不齐,诚恐烂匪凶徒,猝然干犯,一人或不相接,是敦和好,反之参商。”

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给广州人的形象基本上就是吃人的妖怪,放这种穷凶极恶之辈进广州城,连老祖宗都不答应。

倘若赵家在这件事上出了力,那么广州士绅百姓对于赵家的贡献也会记在心里。

赵志顿时一愣,道:“话虽如此,可是想让英国人改变想法,又何其艰难”

的确,当年的江宁条约谈判时,双方纵使唇枪舌剑都没有改变这一条款,可见英国人之决心,再加上彼方以武力为依托,以舟山群岛为筹码,在寻常人看来压根就奈何不得。

赵源却是面露信心,道:“实际上,目前要求坚持进城的主要在于总督戴维斯一人,只要能够搞定戴维斯,那么对方自然不会坚持拿条约说事,如果搞不定戴维斯,那我们就换一个香港总督好了。”

“换一个香港总督”

此言一出,赵楷顿时皱起眉头,“源儿,这英国人的总督,岂有你说换就换的”

赵源摆了摆手,道:“三叔,英国人也是人,他们的官场也是官场,同样是尔虞我诈,处处陷阱。更何况这个戴维斯在香港想要实行多番政务改革,上上下下得罪了不少人,现在想让他下台的英国人可是一抓一大把。只要咱们能巧妙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未尝不能将戴维斯赶回英国去,到时候换来一个新的总督,未必会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较真。”

听完赵源的分析,赵诚下意识点了点头,凝重道:“这件事你有几成把握”

“五成。”

赵源不敢说得过于夸张。

“五成也够了。”

赵诚轻声道:“这几日你就在家里待着,哪里也不要去了,待爹先去秉明总宪大人,说不定到时候总宪大人还会亲自见你。”

“是,孩儿明白。”

赵源知道轻重缓急,只要在这一次事情中得到了耆英的看重,那么赵家一飞冲天之日便清晰可见了。

在等待老爹跟耆英沟通的阶段中,赵源的确哪里也没去,但是他也没有闲下来,直接将亨得勒叫了过来。

这些时日亨得勒一直在忙碌着自行车厂和橡胶种植两件事,整个人都显得消瘦了一截,但是这个转行的医生却干得有滋有味,不仅仅是因为赵家一年一百五十银元的薪酬,还包括将来自行车厂的股份赵源已经承诺下来,只要自行车厂正常运作起来,到时候亨得勒可以拿到项目百分之五的分红。

当然,无论亨得勒再怎么忙,在得到了老板的召见后,依然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他送来了一叠文件,道:“自行车厂的搭建还需要两个月就结束,到年底以前就能正式开始投产,按照目前的规划,一年可以生产两千四百辆自行车。”

一个月两百辆,比赵源预计的要少一些,但是也没有太大关系,前期自行车注定只能在一些豪富人家流行,真正大规模铺垫开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中间足够扩张了。

至于橡胶种植这件事就更加漫长,根据潘塞的预估,橡胶树从种植到成材可以割胶,至少需要六年以上,或许八年到四年才能割胶。

赵源知道这件事记不得,前期橡胶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采购,另外产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不会需要太多的橡胶。

等亨得勒汇报完毕以后,赵源便将这件事告知了亨得勒,道:“我需要你这一段时间去一下香港,可以去找找罗伯特,看看有没有能够一起合作的对象,将戴维斯从香港赶回到英国去”

上一次去英国的时候,赵源就清晰感知到丽如银行总裁罗伯特对戴维斯的不满,而且根据当时罗伯特所言,对戴维斯不满的英国商人一抓一大把,他们都认为戴维斯目前采取的政策过于激进,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赵源继续道:“你先去汇丰行支取五千银元,作为打点的费用,不要吝啬钱财,如果有办成这件事的人,到时候可以单独再给他一笔钱。”

亨得勒点了点头,道:“源,你放心,我后天就出发去香港。”

待亨得勒要走时,赵源又叫住了他,道:“我准备在长洲岛开办一家军事训练学校,需要请几个英国教官过来,另外还有炮兵教官。”

“没问题。”

亨得勒微微一愣,便急匆匆离去了。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赵源的确哪里也没去,而是专心在家里用攻看历年的科举阅卷,主要还是为了明年的春闱大典做准备。

清朝科举考试是一个极为完善的考核流程,读书人想要走上仕途之路可谓是千难万难,不知道难倒了多少英雄汉,远的不说,像近代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和洪秀全都属于科举失意者,只不过前者二十岁的时候就通过了乡试,只是一直中不了进士,而后者则干脆连童生试都没有考上。

作为一个读书人,想要在大清朝出人头地,首先就要经过童生试的考验,否则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而童生试又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院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生员的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谓的生员,实际上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秀才,它不算功名,但是也非寻常人能获得,就好比洪秀全那么大的本事,可就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所幸赵源原身从小就得到了家族的大力培养,再加上本身也是书香门第,因此早早就通过了童生试,取得了生员的资格,原本今年就要参加恩科考试,只是因为各方面缘故才耽搁了下来,好在还可以参加明年的正科。

此外赵源年龄也比较小,即便明年科举未能中式,他还可以再等三年继续参加考试,反正大清朝也不限制年龄,理论上来说他可以一直考到死为止在康熙三十百零二岁的老秀才就参加了当年的乡试,一时间惊为天人。

当然,赵源心中也明白,大清之所以不像后世那样设立三十五岁的年龄门槛,其实是一个很精妙的设计,就是为了给这些读书人一个幻想的空间,哪怕现在中不了举,说不定将来就能中呢给这些人一个渺茫的希望,将他们捆在书本上,也就减少了许多动乱。

要知道,像那些考来考去都考不上的秀才们,最终都会进入江湖搅动整个天下大局,像什么洪门,什么天地会,当化,能懂人心,绝非那些只会喊打喊杀的文盲能比。

当然,大部分人考上了编制,有个官做也就不会闹事除了赵源这样的穿越者以外,他是打内心准备造大清这个反,但即便如此,大清的科举他也得参加,且还要认真参加

有了功名,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到时候造起反来才更加有把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