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36章 夺权易帜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郭嵩焘听到这番话,顿时笑道:“涤生兄身负要职,总办团练事物,天下谁人不知识与不识,莫不欣欣然。纵使三湘以沦为贼子之手,可涤生兄未尝不可在两江一展所才,抚境安民,拨乱反正,一施素日澄清天下之抱负,如此大好事,自然值得庆贺。”

曾国藩脸色为之一缓,轻声叹息道:“筠仙实在谬赞了。朝廷已经下了谕旨,可是国藩身已不祥,何能担此重任如今正打算将团练一事交给岷樵,打算前往京城养病了。”

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的确有几分心灰意冷之感。

在过去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国藩已经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大清朝做官,若是没有皇帝的信任,没有朝中重臣的支持,想要做一些事情是非常艰难的,就好比这一次出来办团练,先是被林则徐玩弄于鼓掌中,紧接着又遭到了皇帝的唾弃,这还是没有练成就已经出现了这等变故。

可一旦真要练成了团练呢到时候又会有其他的麻烦,比如团练若是不能打仗,那么就成不了气候,皇帝和朝廷重臣也就不会再给与支持;可若是真能打仗,那么团练也就成为了一支真正的军队,且直属于他曾国藩的军队,又势必会引起朝野上下的猜忌。

除此之外,曾国藩这些年在各地做官,从奏折、塘报乃至于跟亲友的信函中,也对于当下形式有了几分判断,即国势分明已经到了最为危急的时刻从直隶到山东,从苏北到淮南,在从湖广到两江,所到之处流民遍地,饿殍盈路,满目疮痍,吏治则已经腐败到不成体统,光是他最为了解的湖南就已经上下腐朽成风,国将不国。

反过来看,先不说教匪如何,就说复汉军。

在清军一败再败之际还在勾心斗角之际,复汉军作为一个新兴的集体出现,打着民族大义的旗号,所至之处民众无不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且复汉军并未一意贪功冒进,反而以太平军为锋锐在前,其彼辈则蓄锐藏锋于两广,专心内修政务,外交盟友,将来一旦大规模发动之日,岂有清廷还手之机

天下人未必不能看清大势所在,不说旁人,光是湘湖理学派,现在就接连有左宗棠、罗泽南以及刘蓉投靠,更有贺长龄这等耆老抛下脸面,只为了给子孙求个出路,而自己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像左宗棠和罗泽南这般行为,他曾国藩是做不出来的,毕竟左宗棠和罗泽南不是朝廷命官,未曾食得大清朝的一钱一粮,无论投靠谁都是天经地义,可是他曾国藩深受皇恩深重,理应匡扶大清,如今虽然做不了事情,可也不能背弃旧主。

念及至此,曾国藩长长叹了一口气,将满腹心事尽数吐出,沉沉道:“国藩有心国事,却不料欲效武乡、邺侯竟不能”

武乡侯即诸葛亮,邺侯指唐代宰相李泌,二人都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之既倒的救时宰相。

说完,他从书房里碰出了一个密匣,从中拿出来了一封奏折,递给了郭嵩焘。

郭嵩焘摊开了奏折,仔细看去,那是一封曾国藩刚誊正的奏折,上面这么写着:“”臣性情驽钝,未曾识得陛下之苦心,然国事在望,臣旧苛缠身,不能视事,恳请在京终制,不能受命,泣血以奏,仰祈圣鉴事。”

“哎涤生兄,你这又是何苦呢”

郭嵩焘脸上浮现出一丝叹息,道:“只是涤生兄你这一去,两江怕是彻底糜烂,鹤翁原本对你翘首以盼,两江百姓更如久旱逢霖,却不料都看错了人。就是我郭嵩焘与你相知二十载,竟没发现你是这等一遇挫折就退缩之辈,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还天子,当年这句诗,想必你也已经忘却了吧。”

鹤翁即军机大臣赛尚阿,正在江宁练新军。

听到郭嵩焘一番教训,曾国藩一阵阵脸色发热,他只能强行辩解道:“筠仙,你若是理解我的苦楚,何必以言辞激我如今我虽握有团练,可终究受到穆翁辖制,朝廷逼我,穆翁也逼我,叫我怎么办若是长毛攻到安庆,我还不如以身报国来得痛快”

郭嵩焘摇了摇头,道:“谁会来激你只是为你感到可惜罢了,你辜负了皇上不说,更辜负了季老、祁老和鹤翁的知遇之恩”

说完,他从袖中掏出了一份信件,递给了曾国藩,道:“我来这里之前,鹤翁曾对我说过,若是曾涤生要弃官而走,就将这封信给他,你且看看吧。”

曾国藩连忙接过信件,拆开来仔细看去,即便心思如海般深沉的他,此时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赛尚阿在信中对曾国藩好生宽慰,他知道曾国藩如今的处境非常不妙,但是他却告诉曾国藩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皇帝启用曾国藩之前,曾经产生过犹豫,还专门召集了穆彰阿和赛尚阿二人,想要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赛尚阿对于曾国藩十分看好,认为此人属于陶澍一类的人物,希望皇帝能够予以重用,尤其是在团练一事上,要给与曾国藩便宜行事的权利,如此才能尽早剿灭乱贼。

看完信件后,曾国藩顿时激动无比,他发觉终于有人真正赏识他。只是他心中还有些忐忑,不知皇帝现如今到底是何等想法,便用一种遗憾的方式试探道:“鹤翁能如此看重国藩,国藩自当涌泉相报,只是眼下我与穆翁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朝廷猜忌,若是此时去拜访鹤翁,怕是会引起误解。”

“此事自然早有计较,眼下涤生兄的确要与穆翁划清界限,不能被人归为眼下倒有一计。”

郭嵩焘脸上带着几分犹豫,仿佛难以决断一般。

曾国藩冷眼相看,脸上却笑道:“筠仙,既然有好计策,为何又不开口呢”

郭嵩焘斟酌了一番,沉声道:“眼下你统率三万团练,其中大部分都是湘人,他们都听你和岷樵的,穆翁虽然提供了一些火器,但是却拉不动这些人,既然如今要跟穆翁划清界限,涤生兄不妨拉着岷樵兄,将三万团练带去江宁罢了。”

说完,郭嵩焘低声道:“眼下虽然各地都在办团练,但真正成军的也就你曾涤生和合肥的李文安,将来若是能成事,你的湘勇和他的淮勇,岂不就能拔下头筹”

曾国藩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犹豫,他缓缓摇了摇头,道:“团练之中尚有林聪彝一营,还有魏源帮办,怕是我轻易拉拢不走若是让穆翁知晓此事,我何来颜面再去见他”

“此言谬之,涤生兄,三万团练军并非你曾涤生一人之私军,更不是林则徐的私军,何来私相授受眼下鹤翁用兵两江,正是需要用人才之际,你这一去是为了国家大事所计,而非私人门户。穆翁若是因此怪罪于你,只怕他倒要先反省自身了。”

“此计虽好,但未免有些下作,不过为了国事计,倒也不辱大义”

曾国藩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他行事果断,既然已经下定决心便不会再犹豫,立即派人将曾国荃、曾国华以及曾国葆叫了过来,将此事同几位弟弟沟通,他们手中都握有一营,几人自然都点头同意,愿意奉兄长曾国藩命令行事。

“光是我这几位弟弟相助还不够,必须将岷樵也拉过来,要不然咱们最多只能带走三分之一的兵力。”

曾国藩向郭嵩焘主动说道:“若是得了岷樵相助,咱们手上至少就能握着大半兵力,到时候派人去将林聪彝和魏源送去上海,咱们便可率领三万团练直奔江宁。”

“涤生兄能做此打算,实乃国家幸事。”

二人说了几句后,也不再耽搁,便直接派人去请来了江忠源。

等到江忠源来了以后,曾国藩也不绕圈子,主动将事情说了一遍,他望着江忠源道:“岷樵,你若是愿意助我,咱们就立刻出兵夺权,你若是不愿意助我,便将团练接手,国藩愿意前往京城待罪。”

江忠源脸色变了又变,最终叹了一口气,道:“团练可以没有江忠源,却不能没有曾涤生。你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我便答应了你就是。只是此番却也不必前往江宁,既然长毛要攻来,何不就在安庆迎敌”

曾国藩左思右想了一番,道:“只怕没有胜算。”

以三万团练对阵三万太平军,曾国藩的确有些忐忑,他可不认为自己是兵仙出世。

江忠源顿时笑道:“涤生,与其前往江宁,不如就在安庆练兵御敌。古人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又云: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眼下时机已至,天下人皆翘首已盼,何必畏难呢”

曾国藩念及这番话,又同江忠源商量了一番细节,二人便约定了时间,做好了一切布置。

待两日过后,曾国藩便主动邀请林聪彝、魏源等团练中林系中人前来赴宴,声称有要事相商,几人自然不会见疑,特意前来赴宴。

宴会途中,曾国藩图穷匕见,他声称长毛军已渡江而来,随时会入侵至安庆,而眼下总督大人既在上海,便请林聪彝、魏源等人前往上海,而其余人则留下来携手抗敌。

至此,林聪彝、魏源等人这才意料到曾国藩和江忠源等人夺了兵权,顿时破口大骂,可是曾国藩却是听之任之,只是等林、魏骂累了后,便派遣了船只将他们直接送去了上海。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初八,曾国藩正式接管湘军,由此林系湘军正式转变成了曾系湘军,全军上下摩拳擦掌,打算迎击一路东进的李开芳所部太平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