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79章 何人之国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在这一场大辩论进行到关键之际,一直在湖南装死的贺长龄终于也忍耐不住,他让刘蓉向汉王殿下送来了一封书信,里面的内容只有一句话。

“敢问汉王殿下,当下乃何人之国”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句相当大逆不道的话,但是赵源却深知,以贺长龄这个老头子的禀性,他万万不会用这行文字来挑衅自己,恐怕其中另有几分深意。

在琢磨了许久之后,赵源也慢慢品出了几分味道,自己的三民主义恐怕让贺老头产生了几分误解。

贺长龄所问的何人之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过去的时候复汉军靠着工商起家,而后又团结士绅,拉拢清廷降臣,现如今又对底层百姓示好,看上去好像哪个阶级都不得罪,哪边都拉拢,但是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原因很简单,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它所掌握的资源都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阶层的需求,始终都会有一个先来后到,厚薄之分,就好比大宋文彦博说了一句大实话,天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解开了干百年以来政治中最赤裸裸的一面。

在皇权盛世中,别看皇帝和大臣们天天拿百姓的疾苦说事,但实际上所有人都很清楚自己所占的阶层,也明白自身的利益,文彦博就很直白地告诉皇帝,所谓的老百姓算个屁,真正帮你坐稳皇帝这个位子的是咱们士大夫。

当然,到了大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不惯着这些所谓的士大夫,一个个大耳光抽过去,逼着他们跪下老老实实听话,而后到了清朝的时候,满清皇帝更是不把这些所谓的汉族士大夫放在眼里,潘世恩也好,林则徐也罢,这些个大臣们又何尝能影响皇帝的决断呢

现如今贺长龄被三民主义逼得坐不住,只好豁出一张老脸问赵源,实质上也是希望赵源能给理学派一个保证。

“士农工商,四民并举。孤不偏用,亦不偏废。”

赵源也写下了一句话,交给了刘蓉,道:“庵老有些担忧也很正常,孟蓉还是要好好跟庵老解释一番,免得生了间隙。”

“是,汉王殿下。庵老原本也不想多事,实在是一些后生子弟不肖,多番软磨硬泡,庵老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还请殿下恕罪。”

刘蓉脸上也带着几分无奈,他知道此番送信并不是一个好差事,但问题是他过去得到湘湖理学派帮助甚多,此时也不可能站在岸边坐视。

赵源点了点头,道:“孟蓉,这一次差事办完以后,还有件事需要你来做。”

“还请殿下明示。”

刘蓉脸上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若是得到了汉王的青睐,将来在新朝的前途也就有了保障。

赵源缓缓开口道:“孤立三民主义,草书宪法以正民心,而孤以宪法执掌天命,乃天下正朔,以民族为核心,自然需要正本清源,重订史书,其中最要紧的便是重修明史这事原本得有个人起头,孤就把这事交给你了。”

刘蓉一听要重新修明史,顿时双手都颤抖了起来,他自然知道这话潜在含量能修史书的都是什么人那都是一时大家,士林领袖

先不说别的,刘蓉作为湖南三亮中的小亮,本来名头就比不过左宗棠和罗泽南,更不用说跟江南士林去争锋,这事怎么看也落不得他的嘴里,可没想到赵源的这句话,顿时让刘蓉喜从中来,激动到脸上都带着几分红晕。

一旁的罗泽南笑了笑,有意提点道:“昔日大明太祖皇帝征逐元虏,恢复中华,得华夏正朔,自古得江山之正者莫过如此。然而明未以来,神州陆沉,胡风重现于近,可谓耻辱。如今汉王殿下效法太祖,逐夷狄,兴华夏,又提出王在法下,以民为本,宪法之天命与华夏之天命已经绑在一起,孟蓉,这件事你可要明白其中的分量。”

刘蓉顿时冷静了下来,他自然明白罗泽南的意思,这些其实还是当初赵源在民族一论上的延续,他将民族与皇帝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通过宪法使其得到控制,也就补上了天命的最后一环,届时赵源一旦登基为帝,将会拥有比先前皇帝更大的权力,以及更小的限制。

像这种重要的政治任务,往往只有未来的宰辅之臣才有机会接触。

“殿下圣明,臣定然不辜负殿下的期望。”

罗泽南眯起了眼睛,道:“孟蓉,伪清乃夷狄伪朝,不列华夏正统,自建虏起即为伪帝逆贼,虏酋努尔哈赤原本为明之臣子,其祖、父为建州左卫指挥,本人也是大明龙虎将军。是以建州虏变,实为叛逆之行径,乃伪朝之属,需要对其正本清源。”

见刘蓉听得认真,左宗棠也开口道:“孟蓉,除了正本清源以外,还需要重新勘定明臣逆贼,昔日伪清乾隆着人修撰钦定国史贰臣传,而如今咱们也应该修撰一个钦定华夏汉奸名录和一个钦定华夏英杰名录,将数干年来华夏的所有汉奸和英杰分别书写于史书之上,供万民褒贬。”

这其实是赵源的主意,他自从知道了乾隆搞出来的钦定国史贰臣传,便已经起了这般想法他以三民主义为宪法根基,就需要在民族上面着力更多,那么就得从民族崛起的角度来做到正本清源,像汉奸需要惩处,而英雄则需要得到褒扬。

赵源继续道:“孟蓉可以先在武昌组建文史馆,任为文史馆首任研究员,以后还会有很多人会加入进来,配合孟蓉先把钦定华夏汉奸名录和钦定华夏英杰名录修出来,到时候在大公报上面进行连载,也让天下人辨明忠奸。”

“等到将来新明史和伪清录修出来以后,必须将内容列入到科举考试当中去,尤其将来进行的三年义务教育中,需要将这些内容放进去。等到了那个时候,天下人就会明白,新朝的天命立于何处。”

赵源神情肃穆,“宪法未立,天下未安,孤便一日不即皇帝位。”

学海堂。

自从赵源曾经登上越秀山与众人探讨新文化运动之后,陈澧、吴又侠等人从朴学中挖掘新的内容和方向,经常与前来的各地士子开展大辩论,也使得越秀山逐渐成为了两广的新学学术中心。

就在赵源还在武昌同众人制定宪法之际,贺长龄却并没有像刘蓉说得那么淡然,他和湘湖理学大家常大淳一同赶到了广东,二人都是一大把年纪,登上越秀山时多少有些体力不支,只能任由家人扶着缓缓上山。

常大淳来历非常寻常,他本是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人,道光三年进士,出身相当不错,一上来就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后来出为福建督粮道,署按察使,官符如火,一路升任湖北布政使。

后来太平军打到了湖北以后,常大淳不愿意太平军效力,也不愿意一死了之,便躲回了湖南乡下,直到贺长龄请他一同赶往广州越秀山,维护道统,这才让他得以动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常大淳这一次赶来广州,也是希望能够给广东士林一个教训,让陈澧、吴又侠这些人不要另寻歧路他明面上不敢对赵源发表意见,但是却认为两广的读书人已经被赵源所言给蛊惑了。

等到二人上了越秀山之后,却发觉四处无人,后来询问了一二过路的学子后,这才知道原来所有人都去了学海堂,正在听陈澧先生讲课。

常大淳顿时有些兴奋,摩拳擦掌一番,道:“庵老,咱们这就去看看陈兰甫到底在打着什么主意”

贺长龄想了想,也点了点头,道:“那就去看看吧。”

他打定了主意,自己老胳膊老腿前来踢场子,搞不好就惹得陈澧的门人围攻,不如就让常大淳先上,到时候他再看情况是否出面。

二人一路赶到了学海堂门前广场前,只见此地空地处已经摆满了椅子,许多学子们正坐在椅子上,听着台上陈澧侃侃而谈。

“汉之省赋,非通行长久之道,必欲合于古法。九州之田,不授于上而赋以什一,则是以上上为则也。以上上为则,而民焉有不困者乎汉之武帝,度支不足,至于卖爵、贷假、榷酤、算缗、盐铁之事无所不举,乃终不敢有加于田赋者,彼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计虑犹未熟与然则什而税一,名为古法,其不合于古法甚矣。而兵兴之世,又不能守其什一者,其赋之于民,不任田而任用,以一时之用制天下之赋,后王因之。后王既衰,又以其时之用制天下之赋,而后王又因之。”

陈澧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道:“钱银兴,人世旺,此乃天理人道。当今天下之衰,实乃银钱之道已衰。清廷无怜恤之心,欲壑难填,以钱以银为税,所税非所出。当行工商之道,而非拘泥于田赋一途。百姓之仁义,更体现于田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