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81章 人心之治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酱缸文化”

陈澧嘴里念着这个词,却越念越觉得有道理,便下意识看向了赵源。

酱缸文化,在后世成为了一个非常出名的词汇,但是赵源所说的酱缸文化,却并非后世所言的内容,而是从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兴起的理学道学,逐渐沉淀到十六世纪以及十七世纪,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

“理学究于今日,不同于宋明,既无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如宋儒之有程、朱与朱、陆,如此可谓酱缸。”

赵源轻声感慨了一番,他认为到了如今,陆王心学一系趋于衰颓,程朱理学一脉则多在于卫护、阐释程、朱之说,但是本质上没有创新发展,依然处于吃老本的阶段,那么清廷在梳理自己的官方统治思想时,也就变得重实践而轻理论,因此就特意强调朱熹。

昔日,康熙皇帝曾经与讲官张玉书、汤斌等人围绕理学进行过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康熙对张玉书等人说:“朕见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终日讲理学,而所行之事全与其言悖谬,岂可谓之理学若口虽不讲,而行事皆与道理符合,此真理学也。”

严格来说,康熙作为一个务实派对空谈的理学产生质疑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张玉书避重就轻,只回答了一句:“皇上此言真至言也。理学只在身体力行,岂尚辞说。”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回答不会让康熙满意,只是他并没有过多去做文章

当时间过了足足三十二年后,康熙在一次听取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后,终于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恶化到相当离谱的地步,此时清廷中充斥着虚有其表善于夸夸其谈的人,他终于忍不住再次发火,道:“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朕尝潜玩性理诸书,若以理学自任,则必至于执滞己见,所累者多。”

说完这些后,康熙皇帝将熊赐履拖出来鞭尸,“昔熊赐履在时,自谓得道统之传,其没未久,即有人从而议其后矣。今又有自谓得道统之传者,彼此纷争,与市井之人何异凡人读书,宜身体力行,空言无益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理学并不关注它的哲理层面,始终认为空言无益,而到了雍正年代,雍正更是曾痛斥过一个理学名臣杨名时,因为他曾经做过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事,就遭到了雍正的痛骂,认为此人沽名钓誉,但是不知纲常大义。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对程朱理学极为推崇,更是认为这个是治国根本。

三代君王的表态看似各有不同,但是有一条隐藏在深层的逻辑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都不关心程朱理学本身的义理,仅仅只关心其中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并且让臣下身体力行,但是如此一来清代理学在哲理方面并没有任何进步,走进了死角,最终甚至演变成为了贞节牌坊这一套专制统治理论。

回过头来看看,华夏原本并没有这些奇谈怪论,汉唐时期民间风气开放,唐朝贵族妇女能成群结伙地骑马外出郊游,男女交往也十分开放,彰显出华夏文明的包容与自信,即便是在理学发源之端的宋朝,理学也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曾经说话那句千古名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家程颐,也并没有真正固守这个观点当外甥女丧夫之后,程颐怕姐姐过度悲伤,便将外甥女接到家中,然后再嫁给他人,压根就跟守节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在经过了金,元,明三朝的发展后,理学日趋兴盛,而清朝初期理学虽然受到批判,但是后来又被奉为显学,更是因为前面所说的缘故,导致沉渣泛起,而这一次理学更是发展到了极端,将贞节变得十分偏执和狭隘。

在清朝中晚期,各地大肆兴起竖立贞节牌坊的风气,夫死守节成了不可逾越的天理,甚至出现了未过门,有婚约,夫死也要尽节,被男子调戏也要寻死表明清白女性被内训训女宝箴古令列女传等教条捆绑在理学的范畴内,也成为了各地地方官员政绩的一种体现,甚至各大家族也都将节妇视为荣誉,以致于出现了家族为了荣誉而胁迫女子自尽守节。

在古今图书集成有记载,整个唐朝明确记载的烈女节妇只有51人,宋朝增加到152人,而到了明朝则多达27144人,至于到了清朝则明确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高达100万人,无数妇女的一生被毁灭在这种极端的教条下,同时也阉割了汉唐以降汉人的勇武与胆气,给整个民族背上了个虚伪的儒学道德牌坊。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理学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仅没有交流的想法,反而进一步故步自封,强调严夷夏之大防,而面对西方强大的军事实力,理学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即所谓理学经世和理学修身,前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则是认为西学不为用,而二者的统一点就在于都要维护理学的伦理纲常。

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人,而理学修身派的代表则是清代大儒倭仁等,以维护纲常伦理为己任,甚至认为以此就可以治国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导致前者实现了彻底的压倒性优势。

但是赵源也知道,理学经世派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也就导致这些理学经世派名臣最多只能对付内乱,却无法抵抗外侮,也就出现了后来的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等事变,宣告了理学经世派的彻底失败。

倘若赵源走上这一条路子,或许能够一统华夏,但是却无法真正抵御外敌的进攻因此他必须在要短暂的历史空隙里寻找到新的机会,而新文化运动也就成为了他在理论界的一次尝试。

当然,与赵源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相比,他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只能算一介白丁,想要取得这一场显得更加艰难的胜利,就必须找到一群帮手,而学海堂也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诸位,西方文明有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由此实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愚昧,用理性驱散黑暗,从而实现了强国之根基。而我华夏已经沉迷于理学之滥觞,官可以无罪而杀民,兄可以无罪而杀弟,长可以无罪而杀幼,以致于时至今日,勇威怯,众暴寡,贵凌贱,富欺贫,莫不从三纲之说而推,是化中国为蛮貊者,三纲之说也。”

“时至今日,华夏也必须要有一次真正的新文化运动,革政不足以救亡,非改正人心可,改革人心,必自政治、经济、教育始。而三者之中,尤推政治为先,其使民也有方,其化民也有理,而始于使人而知之,而非由之。”

赵源缓缓开口阐述着自己的理论,而这一次所谈的一切并不比天演论带来的冲击小,尤其是对于在场众人而言,无异于是一次精神冲击因为赵源直接推翻了目前理学的根基所在,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赵源所言则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句来源于孔子,更是儒家精髓思想之一,但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也就出现了两种断句方式,无论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都不乏支持者,而关键就在于所处的立场。

对于传统的理学儒生而言,大部分人都站在前者的立场上,他们认为普通百姓并不具备参与政治的资格,唯有士具备话语权和解释权,但是后者则认为,普通的老百姓也是可以经过教育,能够参与到政治当中来。

对于这一问题,吴又侠却皱起了眉头,道:“秀山,你既然认为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妨同我们解释解释。”

赵源笑着点了点头,道:“此句当然要联系全篇来看,论语此句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义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中庸又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则说明了一点,此句皆与此章义相发。”

听到这里,陈澧却摇了摇头,道:“此番理论放在这里说或许还行,但是一旦真正走上台面,只怕难以抵挡。”

的确,儒学走到今日,微言大义者并不在少数,而解释权并不会属于赵源,光是从理论上来讲并不够,历史上能走到这一步,则是因为华夏经历了数次大变,人心本就思变,也才走出了一条小路。

可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人的内心成见如同一座大山,想要搬走谈何容易

赵源摇了摇头,道:“道理都是越辩越明的,过去百姓并未开智,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可是如今不一样,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报纸,有了许多传递信息的手段,若是上位者每事于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用语言文字务必使之知,自然也就能知之方由之。”

“秀山,你要知道,百姓当中绝大部分都目不识丁,他们如何能看得懂你的高谈阔论呢若是将新文化运动引入士林,则士林反扑绝非你我所能言之。”

杨荣绪轻轻叹了一口气,他虽然在言语中反对赵源的理论,但是似乎却表现得更加失落,反而没了赵源这般举重若轻的感觉。

对于好友接二连三的反对,赵源并没有丝毫的失望,反而眼神越发明亮,只因为他们的意见的确很重要,正在指出赵源理论中的种种问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